中新社香港3月6日電 題:驚蟄香港「打小人」 老「打手」自言心腸不壞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我幷非想打死人(意指被人「打小人」者),只是想幫客人消災解難,理順運氣,化解心中的怨氣。我想,自己的心腸不壞。」
6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在香港民間風俗「打小人」勝地——灣仔堅拿道天橋橋底(俗稱:鵝頸橋橋底)人頭湧動,一眾「打手」兼神婆念著驅邪又祈福的口訣,手起「鞋」落在代表「小人」的紙條上,「霹啪」之聲此起彼落。年過花甲的趙婆婆就是其中一位。
自稱逢驚蟄天在鵝頸橋橋底擺攤逾十年的趙婆婆說,每年驚蟄從早到晚會有過百人光顧,有時甚至排起長隊輪候,「每年驚蟄天生意最好,我會廿四小時開檔,通常累得連飯也吃不下,而且不斷地『打小人』,手腕和肩膊都覺得酸痛。」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個小人無回頭……」尤如唱歌般念口訣的趙婆婆「打小人」時,會先問客人的名字,點起香燭,把代表「小人」的紙條放在磚頭上,一面念著口訣包括咒罵、祈福等語句,一面用鞋打至破爛,並用黃身黑紋撩牙的紙老虎包著,一幷燒去,連同最後的祈福儀式,需時約十分鐘。
每次「打小人」收取50港元的趙婆婆解釋,來光顧「打小人」的客人以中年人士、上班一族為主,但各人「打小人」原因各有不同,「上班工作的人覺得工作上有小人出現、身邊的同事帶來許多是非,家庭主婦祈求闔家平安。」
在趙婆婆小小的地攤上,放了「觀音」、「齊天大聖」、「黃大仙」等佛像神像,許多路過的遊客會駐足拍照,有時她會報以微笑向人揮手,推介這香江特色。她說,近年多了一批遊客到來「打小人」,可能是看過一些香港電影、報紙介紹。
每當聽到「打小人」,很多人會隨即聯想為害人之術。但多年來,靠著一張罵人的口、一雙「打人」的手而餬口的趙婆婆,有時在「打小人」的時候,會充當心理輔導員,抒解客人心中的不安。
有一位年輕的男客人給趙婆婆留下深刻印象,她說,這位男士因工作惹上官非,在上法庭前一天來到她的地攤前,希望她代為「打小人」。
「這位男士坐下來就嚎哭起來,哭得很慘涼,後來向我解釋事情因由。我除了替他「打小人」、祈福,還安慰、開解和鼓勵他。」一口鄉音的趙婆婆說,後來這男士的問題解決後,買了一盒月餅和水果,重來地攤前感謝她的幫忙。
「三岔路口」被認為是理想「打小人」地點,而在灣仔鵝頸橋橋底這「三岔路口」,每天車來人往。坐在行車路旁迎面吹著汽車尾氣的趙婆婆,喉嚨常上痰,但她笑對辛勞:「夏天悶熱最辛苦,無事做只好用手搖扇,但路邊空氣真的很差。」
每天擺攤近9小時的趙婆婆,天天坐在小木椅上,心裡希望憑著自己一雙皺皮的小手,為更多人消災解難,或是心靈上的滿足,「能做多久就做多久,很想再幫多點人!我在這裡結識許多街坊,他們有時會送上食物,大家充滿感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