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會議主要解決了什麼問題?

2020-12-23 世界古今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之時,1945年2月4日到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蘇聯克裡米亞海岸的雅爾達舉行了戰時第二次首腦會議(第一次是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即雅爾達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處置德國、波蘭疆界、建立聯合國、蘇聯對日作戰和遠東事務的安排等問題。

1.對德問題。決定迫使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戰後的德國由蘇、美、英三國分區佔領,實行民主化改造。三國成立一個共同的中央管制委員會,執行互相協調、管理和控制工作,委員會由三大國的最高司令官組成,總部設在柏林。在討論德國賠償問題時,由於意見發生分歧,最終決定成立三國賠償委員會進一步協商。

2.波蘭問題。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以寇松線(1920年由英國外相寇松就1919至1920年波蘇戰爭提出的停火線)為準,在若干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千米的外擴,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獲得新領土的要求。

3.聯合國的問題。決定1945年4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家會議,討論制定聯合國憲章。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需實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

4.遠東問題,主要是對日作戰問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兩三個月內入華參加對日作戰,但必須滿足其在遠東地區的一系列要求:維持外蒙古(原屬中國領土,後在蘇聯策動下獨立)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在該港享有一定的特權,並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國境內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由蘇、中雙方共同經營;千島群島劃歸蘇聯。

雅爾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最重要的一次國際會議: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利益,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基礎。會議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作出了安排,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雅爾達會議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其中主要表現在蘇聯對進兵東北對日作戰所索要的條件。會後,國民政府被迫與蘇聯籤訂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外蒙古從此脫離中國的版圖,成為獨立國家。

相關焦點

  • 影響深遠的雅爾達會議
    雅爾達會議不僅研究了反法西斯大同盟協調合作徹底戰勝法西斯的問題,還討論了戰後國際與地區秩序的安排問題。由於雅爾達會議為戰後國際秩序作出了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戰後國際秩序也因此被稱為雅爾達體系。協調對德國日本的作戰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紅軍成為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力,不僅把德國法西斯侵略者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還解放了被德國侵略的其他國家,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強國。
  • 雅爾達會議的內幕
    每一位領導人來到雅爾達,目的都是為了防止另一場全球戰爭--但他們存在分歧。體弱多病的羅斯福輾轉6000英裡,曲折地穿越大西洋,避開德國的U型潛艇,為了獲得對他建立聯合國提議的支持。史達林試圖分裂德國,使其不能發動另一場戰爭,並將東歐作為一個緩衝區,他還想從德國獲得懲罰性賠償。邱吉爾堅決反對,他認為波蘭的獨立是雅爾達會議最緊迫的事情。
  • 三巨頭的雅爾達會議,一個比一個老謀深算
    德黑蘭會議結束之後,隨著各國矛盾的加深,看似強大的盟國處在崩潰的邊緣。為了解決潛在的利益問題,「三巨頭」在雅爾達舉行了第二次會晤,史稱「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期間,邱吉爾與羅斯福在馬爾他會面,雙方就蘇聯問題達成了共識,這為反法西斯聯盟打造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雅爾達會議也將史達林與羅斯福的個人關係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整體而言,雅爾達會議的氣氛是良好的,會議一直在既定的軌道上前行。
  • 在雅爾達會議中,波蘭為何成為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
    呂海峰 話說,當時光走到了1945年2月,在足以影響世界的雅爾達會議召開之時,「波蘭」卻成為了一個會議上最棘手的問題。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當雅爾達會議在進行到第三天的時候,波蘭問題就無可迴避地被提了出來。然後,英國首相邱吉爾就說:英國同波蘭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但是,當1939年,英國人民在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同德國宣戰時,就已經發誓要致力於維護世界的美好秩序。所以,如今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再也無法接受波蘭還依然不是一個自由、民主和富強的國家。
  • 雅爾達會議召開
    1945年2月4-11日,蘇、美、英3國政府首腦在蘇聯克裡木半島雅爾達舉行的國際會議。亦稱克裡米亞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H.B.史達林、美國總統F.D.羅斯福和英國首相W.L.S.邱吉爾以及3國外交部長、參謀長和顧問們。會議發表公報,籤訂了《雅爾達議定書》和秘密的《雅爾達協定》。
  • 雅爾達會議是否應該為冷戰負責?
    這裡有儀仗隊員,少數60 年前在此提供保安和生活起居服務的人員也回到了這裡,除此之外,情況和1945 年2 月4 日就沒有什麼相似之處了。這一次的雅爾達會議,是名為「雅爾達,1945— 2005 :從兩極格局到未來的地緣政治」的討論會。
  • 為什麼說雅爾達會議主要是美蘇的博弈英國只是個陪襯而已?
    當盟軍在歐洲戰場對德國的最後一戰開始之時,就標誌著二戰行將結束。此時的世界政治家們都在盤算戰後建立一個怎樣的世界新秩序問題,都在為本國利益打著自己的算盤。 想繼續在歐洲說了算的邱吉爾也沒閒著,為了對付蘇聯,他想在雅爾達會議召開之前,單獨與羅斯福商討未來歐洲的政治問題,以形成一致意見共同對付蘇聯,為英國爭取更多的利益。羅斯福還真的挺給了這位老朋友的面子,來了但並不與其談怎樣對付蘇聯的問題。
  • 鐵幕的開端——雅爾達會議
    但也正是這位霍普金斯,提出了關於雅爾達會議的整個構想,令人不可思議地讓身體不佳的羅斯福跋涉數千英裡,還要穿越敵軍火線,到蘇聯的地盤上去開會。顯然,在會議舉行之前,史達林已經或多或少贏了一招。德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羅斯福一開始只是被禮節性地選為了主席,直到幾天之後的2月5日下午4點,他開始為即將展開的討論確立議程。由於之前的幾天大家討論的都是軍事問題,儘管美國在戰爭中出力甚多,但英國和蘇聯,都並不把美國人當作戰爭中真正的主角。
  • 三巨頭雅爾達會議密商戰後格局 罔顧中國利益
    會議還決定,三國將和其他盟國建立一個一般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並決定於同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會議。在雅爾達會議的正式會議之外,羅斯福、邱吉爾還和史達林籤訂了一項未徵得中國同意而犧牲中國主權的「秘密協定」。三國首腦的這次聚會,可以說基本決定了二戰之後的世界格局。
  • 雅爾達會議:帝國的末日,鐵幕的開端
    但也正是這位霍普金斯,提出了關於雅爾達會議的整個構想,令人不可思議地讓身體不佳的羅斯福跋涉數千英裡,還要穿越敵軍火線,到蘇聯的地盤上去開會。顯然,在會議舉行之前,史達林已經或多或少贏了一招。德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羅斯福一開始只是被禮節性地選為了主席,直到幾天之後的2月5日下午4點,他開始為即將展開的討論確立議程。由於之前的幾天大家討論的都是軍事問題,儘管美國在戰爭中出力甚多,但英國和蘇聯,都並不把美國人當作戰爭中真正的主角。
  • 雅爾達會議:被出賣的中國
    陳卿美讀書——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不讀尋常書——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微信:chncsm20131945年2月4—11日,雅爾達會議召開。名義上中國是反法西斯的盟國,四強之一,此時卻變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滿足蘇聯的利益美英聯手壓迫中國在勝利後接受領土與主權被剝奪的現實。
  • 董旻傑:雅爾達會議逸事考
    我們都知道,極具戲劇色彩的雅爾達會議預示著兩場完全不同的戰爭——世界大戰與冷戰——的結束與開始,只是當時的與會者們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雅爾達會議猶如一把鎖頭和一把鑰匙,鎖上了舊世界的窗戶,卻打開了一個至今仍在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的大門。
  • 被出賣的中國——雅爾達會議
    雅爾達會議:被出賣的中國 1945年2月,反法西斯盟國在歐洲與亞洲太平洋戰場上捷報頻傳可謂勝利在望。於是史達林出面邀請羅斯福和邱吉爾於黑海之濱的雅爾達舉行會談,史稱「雅爾達會議」。雅爾達會議充分體現出國際政治關係中最為殘酷與現實的一面:實力即權利。在雅爾達會議中,美、英、蘇三國為劃分反法西斯陣營的戰後勢力版圖達成默契:美、英等戰勝國支配西歐;英、法可以重回亞洲的殖民地;蘇聯控制東歐國家以及進入東北亞。
  • 雅爾達會議,一部分涉及到遠東戰場,那麼為什麼不讓中國參會?
    關於雅爾達會議,三巨頭需要協商的東西太多了,其中有德國問題,以及戰後的利益劃分。當然了,對於美國來說,同樣非常重要的就是遠東問題。所謂遠東問題,其實就是羅斯福希望可以參加對日作戰,緩解美國的壓力。可是一直在抗日的中國,此次卻不在會談現場。
  • 戰史今日2月4日:雅爾達會議召開
    1945年2月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偕同他們的外長及參謀長,來到蘇聯克裡米亞半島南岸療養勝地雅爾達與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舉行二次大戰期間最重要的一次三巨頭會議,這就是世界現代史上著名的雅爾達會議(亦稱為克裡米亞會議)。
  •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2月4日,雅爾達會議召開
    1945年2月4日,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領袖——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史達林,在蘇聯克裡米亞雅爾達裡瓦幾亞宮內舉行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方針,形成了「雅爾達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4年7月19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函史達林,希望再次舉行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史達林回信表示,他要親自指揮蘇軍對德作戰,無法出席。因為史達林拒絕到黑海雅爾達行宮以外開會。結果,邱吉爾和羅斯福必須再度遠涉重洋。
  • 雅爾達會議中的三巨頭,為何羅斯福能夠坐中間?
    在二戰即將勝利的1945年2月4日,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美國,蘇聯,英國在蘇聯黑海北部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皇宮,舉行了著名的雅爾達會議。也正是在雅爾達會議上,三國主持了利益分配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
  • 發生在遠東的「慕尼黑陰謀」——雅爾達會議上是誰出賣了中國?
    隨著雅爾達會議內容的浮出水面,事實表明,三巨頭的確不能邀請中國參加。因為中國被出賣了。雅爾達會議三巨頭進行了7天的雅爾達會議的內容分成兩大板塊:第一塊是美蘇英三國戰後如何處理德國和劃分歐洲勢力範圍,第二塊是美蘇兩國如何處理日本和劃分遠東勢力範圍。
  • 雅爾達會議是如何犧牲中國主權換取蘇聯對日作戰的?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的情況下,美英蘇三國於1945年的2月4日-6日於蘇聯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舉行會議,討論分區佔領德國、蘇聯對日作戰、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等問題,對戰後世界格局形成了深遠影響,其作用直到今天仍在顯現。
  •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珍貴老照片,邱吉爾表情很不屑,史達林面露殺機
    對於這場影響世界的格局的會議,一開始就在選擇開會地點產生分歧,英國首相邱吉爾原本希望在地中海談判,而美國總統羅斯福因行動不便,也不願意過分跋涉,但最後因史達林堅持不離開蘇聯控制的土地,英、美兩國不得不遷就蘇聯。1945年2月4日,「三巨頭」會議最終選在蘇聯黑海北部的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皇宮內舉行。當時,邱吉爾和羅斯福對選擇雅爾達這個偏遠的會議地點都感到十分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