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之時,1945年2月4日到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蘇聯克裡米亞海岸的雅爾達舉行了戰時第二次首腦會議(第一次是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即雅爾達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處置德國、波蘭疆界、建立聯合國、蘇聯對日作戰和遠東事務的安排等問題。
1.對德問題。決定迫使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戰後的德國由蘇、美、英三國分區佔領,實行民主化改造。三國成立一個共同的中央管制委員會,執行互相協調、管理和控制工作,委員會由三大國的最高司令官組成,總部設在柏林。在討論德國賠償問題時,由於意見發生分歧,最終決定成立三國賠償委員會進一步協商。
2.波蘭問題。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以寇松線(1920年由英國外相寇松就1919至1920年波蘇戰爭提出的停火線)為準,在若干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千米的外擴,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獲得新領土的要求。
3.聯合國的問題。決定1945年4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家會議,討論制定聯合國憲章。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需實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
4.遠東問題,主要是對日作戰問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兩三個月內入華參加對日作戰,但必須滿足其在遠東地區的一系列要求:維持外蒙古(原屬中國領土,後在蘇聯策動下獨立)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在該港享有一定的特權,並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國境內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由蘇、中雙方共同經營;千島群島劃歸蘇聯。
雅爾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最重要的一次國際會議: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利益,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基礎。會議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作出了安排,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雅爾達會議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其中主要表現在蘇聯對進兵東北對日作戰所索要的條件。會後,國民政府被迫與蘇聯籤訂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外蒙古從此脫離中國的版圖,成為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