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會議的內幕

2020-12-23 騰訊網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三巨頭--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蘇聯總理約瑟夫·史達林,在蘇聯度假勝地雅爾達會面。雖然是羅斯福提出的反對納粹德國的統一戰線,但史達林決定了峰會的地點,因為他的部隊擁有更強大的戰場地位。當美國和英國的軍隊甚至還沒有渡過萊茵河時,紅軍就站在距離柏林約40英裡的地方。

「這是史達林的表演,」羅伯特·西蒂諾說,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家博物館的高級歷史學家。「他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佔領了中歐和東歐的大部分地區。」

每一位領導人來到雅爾達,目的都是為了防止另一場全球戰爭--但他們存在分歧。體弱多病的羅斯福輾轉6000英裡,曲折地穿越大西洋,避開德國的U型潛艇,為了獲得對他建立聯合國提議的支持。史達林試圖分裂德國,使其不能發動另一場戰爭,並將東歐作為一個緩衝區,他還想從德國獲得懲罰性賠償。邱吉爾堅決反對,他認為波蘭的獨立是雅爾達會議最緊迫的事情。

雅爾達會議

雅爾達曾是沙皇的夏季遊樂場,盟軍領導人抵達時,它仍保留著納粹佔領克裡米亞半島而留下深深的傷疤。

會議於1945年2月4日在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避暑之地利瓦迪亞宮開幕。八天來,盟軍領導人和他們的高級軍事和外交人員在瀰漫著雪茄菸的煙霧中談判,一邊享用魚子醬,一邊喝伏特加和其他烈酒。英國外交官亞歷山大·卡多根寫道,「下午時間看起來很好,儘管喝了幾桶……香檳,這不會損害任何正常人的健康。」

不過,宮殿裡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那麼富麗堂皇。美國人九個人睡一個房間,並要打藥以驅趕成群的臭蟲。只有為數不多的正常運轉的廁所,史達林為了去衛生間也需要排隊。美國將軍勞倫斯·庫特回憶道:「除了戰爭,衛生間是克裡米亞會議上討論最多的話題。」

在峰會結束時,三人同意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並要求將德國劃分為由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軍隊管理的四個佔領區。他們決定盡最大可能要求德國賠償,數額待定。羅斯福的顧問警告他說,進攻日本可能奪去100萬美國人的生命,因原子彈仍未試驗過,因此,羅斯福獲得了史達林的秘密承諾,即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攻擊日本,以換取對其蒙古獨立的承認,以及1905年俄日戰爭中失去的領土的恢復。史達林還同意在蘇聯獲得安理會否決權後同意成立聯合國。

波蘭的命運引發了分歧

史達林同意把利沃夫地區劃歸波蘭,但是波蘭要以德國的東部領土為補償。隨後關於建立波蘭政府的問題,則又引發了更大的爭議。最後,一直持續到會議進行的第5天,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人才勉強達成了一個一致意見,先是羅斯福總統對蘇聯做出了讓步,同意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可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參加聯合國。然後,在此基礎上,蘇聯也做出了讓步,同意波蘭政府可以吸收一部分的在外流亡人員進入到政府的高層。

至此,雅爾達會議終於勝利閉幕,波蘭問題也得到了一個暫時的解決,而《雅爾達協定》也在公開發布之後,成為了二戰以後維護世界秩序的一部重要準則。當然,就在這個準則當中,史達林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並保住了對波蘭以及東歐各國的實際控制權。

相關焦點

  • 雅爾達會議召開
    1945年2月4-11日,蘇、美、英3國政府首腦在蘇聯克裡木半島雅爾達舉行的國際會議。亦稱克裡米亞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H.B.史達林、美國總統F.D.羅斯福和英國首相W.L.S.邱吉爾以及3國外交部長、參謀長和顧問們。會議發表公報,籤訂了《雅爾達議定書》和秘密的《雅爾達協定》。
  • 影響深遠的雅爾達會議
    雅爾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歷史意義的國際會議。在德國法西斯瀕臨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在望的背景下,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雅爾達舉行了美英蘇三國領導人會晤,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大國領導人的第二次會晤。
  • 被出賣的中國——雅爾達會議
    雅爾達會議:被出賣的中國 1945年2月,反法西斯盟國在歐洲與亞洲太平洋戰場上捷報頻傳可謂勝利在望。於是史達林出面邀請羅斯福和邱吉爾於黑海之濱的雅爾達舉行會談,史稱「雅爾達會議」。雅爾達會議充分體現出國際政治關係中最為殘酷與現實的一面:實力即權利。在雅爾達會議中,美、英、蘇三國為劃分反法西斯陣營的戰後勢力版圖達成默契:美、英等戰勝國支配西歐;英、法可以重回亞洲的殖民地;蘇聯控制東歐國家以及進入東北亞。
  • 雅爾達會議:被出賣的中國
    1945年2月4—11日,雅爾達會議召開。名義上中國是反法西斯的盟國,四強之一,此時卻變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滿足蘇聯的利益美英聯手壓迫中國在勝利後接受領土與主權被剝奪的現實。於是史達林出面邀請羅斯福和邱吉爾於黑海之濱的雅爾達舉行會談,史稱「雅爾達會議」。
  • 三巨頭的雅爾達會議,一個比一個老謀深算
    德黑蘭會議結束之後,隨著各國矛盾的加深,看似強大的盟國處在崩潰的邊緣。為了解決潛在的利益問題,「三巨頭」在雅爾達舉行了第二次會晤,史稱「雅爾達會議」。同時,雅爾達會議也將史達林與羅斯福的個人關係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整體而言,雅爾達會議的氣氛是良好的,會議一直在既定的軌道上前行。在與史達林的會談中羅斯福提出戰後重建的設想,他認為隨著美蘇關係的加深,反對勢力也會活躍起來。為此必須建立起永久的和平機制,這也是美國人關於成立新的國際組織的設想。
  • 鐵幕的開端——雅爾達會議
    但也正是這位霍普金斯,提出了關於雅爾達會議的整個構想,令人不可思議地讓身體不佳的羅斯福跋涉數千英裡,還要穿越敵軍火線,到蘇聯的地盤上去開會。顯然,在會議舉行之前,史達林已經或多或少贏了一招。雅爾達會議及會後的發展顯示,當沒有共同價值把盟友綁在一起時,敵友之間的分歧遲早會爆發。」延伸閱讀雅爾達會議:被出賣的中國
  • 雅爾達會議是否應該為冷戰負責?
    其實,會議記錄、三巨頭的通信,以及盟國外交官的後來的行動都可以證明,造成會議期間及會議之後關係緊張的,是他們不能就瓜分歐洲達成協議。如果要找個高峰會議承擔冷戰時期歐洲分裂對峙的罵名,那應該是莫斯科會談或波茨坦會議,而不該是雅爾達會議。
  • 雅爾達會議主要解決了什麼問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之時,1945年2月4日到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蘇聯克裡米亞海岸的雅爾達舉行了戰時第二次首腦會議(第一次是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即雅爾達會議。
  • 戰史今日2月4日:雅爾達會議召開
    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在雅爾達會議上露出難得的笑容。1945年2月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偕同他們的外長及參謀長,來到蘇聯克裡米亞半島南岸療養勝地雅爾達與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舉行二次大戰期間最重要的一次三巨頭會議,這就是世界現代史上著名的雅爾達會議(亦稱為克裡米亞會議)。
  • 雅爾達會議中的三巨頭,為何羅斯福能夠坐中間?
    在二戰即將勝利的1945年2月4日,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美國,蘇聯,英國在蘇聯黑海北部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皇宮,舉行了著名的雅爾達會議。也正是在雅爾達會議上,三國主持了利益分配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
  • 雅爾達會議:帝國的末日,鐵幕的開端
    哈佛大學東歐史專家沙希裡·浦洛基通過悉心梳理蘇聯解密檔案、各國政府文件,以及與會者的回憶錄和尚未公開發表的日記,寫出了《雅爾達》這部既嚴謹有好看的歷史著作,生動再現了會議從萌芽到產生餘波的整個過程,讓人讀來很是過癮。而作者對於原始史料的呈現,則多少有助於打破中國讀者對於這次沒有中國人參加的峰會的、教科書式的刻板印象。
  • 董旻傑:雅爾達會議逸事考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董旻傑】 本篇文章要講述的是冷戰爆發前雅爾達會議的一些臺前幕後的小故事和趣聞,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角色,歷史正是他們共同譜寫下來的。 說到現代世界政治局勢演變和冷戰,雅爾達會議是絕對繞不過去的,舉個例子來說,新中國就誕生於二戰之後的雅爾達國際格局之中。
  • 俄紀念雅爾達會議召開70周年 英美蘇領導人銅像揭幕
    當地時間2015年2月5日,克裡米亞雅爾達,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和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銅像揭幕,紀念雅爾達會議召開70周年,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納雷什金等人出席揭幕儀式。據悉,雅爾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於1945年2月4日在克裡米亞半島雅爾達舉行的會議,雅爾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 三巨頭雅爾達會議密商戰後格局 罔顧中國利益
    「雅爾達」備忘: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在蘇聯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舉會,商討戰後世界的安排,最終達成了有關的決議和決定,籤訂了《雅爾達協定》,發表了《克裡米亞聲明》。蘇聯承諾在結束歐戰三個月後參加對日作戰。
  • 雅爾達會議是如何犧牲中國主權換取蘇聯對日作戰的?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 「三巨頭」密約,中國主權被「協定」 參加雅爾達會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從中可以看到,《雅爾達協定》是對中國主權的一次重創,蘇聯繼承了俄國十月革命之前,沙俄入侵中國所取得的權益。 雅爾達會議結束後,蔣介石對會議內容幾乎完全不知,只是聽到有關秘密協定的傳聞,直到2月21日,他才從駐蘇大使傅秉常、駐美大使魏道明發來的電報中得到證實。他感嘆道:「閱此,但有痛憤與自反而已,雅爾達果已賣華乎?唯如此可以斷定此次黑海會議俄國對日作戰已有成議。
  • 在73年前的今天,雅爾達會議召開,中國喪失部分主權
    在73年前的今天,1945年2月4日 (農曆臘月廿二),雅爾達會議召開,中國喪失部分主權。前排左起: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 雅爾達會議開幕1945年初,德國敗局已定,歐戰即將結束,為商討如何處置戰敗德國和戰後歐洲事務以及協同作戰徹底打敗日本法西斯、爭敢蘇聯儘早參加對日作戰的問題,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於1945年2月4日(距今73年)到12日在蘇聯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舉行戰時第二次會晤
  • 二戰後期搶奪利益,可為什麼雅爾達會議,最大的贏家是蘇聯?
    1945年2月4日至11日,雅爾達會議在蘇聯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召開。三巨頭之所以在這個時間點非得坐到一起開會,我們可以從他們三個商討的內容看出。雅爾達會議的議題並不多,很多早已在之前的數次會議中有了結果。不過關於對德國的處置,也是商討一次就有結果的,還有聯合國建立的問題,仍然需要討論。
  •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2月4日,雅爾達會議召開
    1945年2月4日,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領袖——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史達林,在蘇聯克裡米亞雅爾達裡瓦幾亞宮內舉行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方針,形成了「雅爾達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4年7月19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函史達林,希望再次舉行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史達林回信表示,他要親自指揮蘇軍對德作戰,無法出席。因為史達林拒絕到黑海雅爾達行宮以外開會。結果,邱吉爾和羅斯福必須再度遠涉重洋。
  • 發生在遠東的「慕尼黑陰謀」——雅爾達會議上是誰出賣了中國?
    在反動的法西斯即將覆滅的前夕,蘇、美、英「三巨頭」——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史達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蘇聯的雅爾達舉行會議,商討戰後的世界大事。同為反法西斯聯盟的東方大國——中國居然沒被邀請參加。
  •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珍貴老照片,邱吉爾表情很不屑,史達林面露殺機
    眾所周知,雅爾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對戰勝德日法西斯以及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近尾聲,無論是在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促使美、英、蘇三大盟國舉行應對戰後事物的高級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