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凡尼的早餐》是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於1958年出版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曾入選《時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在紐約一所公寓與女主人公霍莉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清秀俏麗的郝莉來自德克薩斯農村,她從小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希望能夠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妓女,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豪巨子之間。作家在與霍莉的交往中,漸漸知道霍莉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羈的個性。後來,霍莉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替他傳遞販毒信息。在被警察抓捕後不幸流產。她的英俊富有的未婚夫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最終郝莉被迫離開紐約遠赴南美尋找新的生活。卡波特在小說裡充分展現了霍莉那種無羈無絆、不受約束的個性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與追尋。五六十年代美國相對保守的社會,這樣一個驚世駭俗、純潔放蕩的女人值得用哲學上的「存在主義」去研究她。
1.什麼是哲學上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
它可以指任何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並把它們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
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薩特是「存在主義」的倡行者。存在主義在哲學上主要有六種主張:a存在先於本質 b偶然荒誕 c自由選擇 d人與人 e悲劇論 F神學關係
《蒂凡尼的早餐》不僅僅是一部暢銷的都市時尚小說,更是一部關心人生存狀態和人精神生活,有著存在主義哲學的深刻小說。
2、下面我們以存在主義哲學來解讀解讀霍莉小姐。
第一存在先於本質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首先是「人的本身、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所謂存在,是人的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我不存在,那麼一切都不存在。所謂的「存在先於本質」,即是「自我」先於本質,也就是說有了自我才有本質。本質是自我創造出來的,服務於自我。人的本質的形成,受制於自我。「存在先於本質」指的是人除了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或靈魂都是生存創造出來的。
人沒有義務一定要遵守道德,卻有選擇的自由。霍莉本來是鄉下的一個單純姑娘,來到繁華都市後,抵抗不了誘惑,選擇用肉體交換金錢來過上流社會的生活。「蒂凡尼的早餐」在小說中沒出現過,它只是象徵美國的上流社會。霍莉選擇的生存狀態體現了她的生存意義,體現了她的本質,證明了她的存在。
第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這個「觀性林立」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必然是衝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醜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霍莉從鄉村隻身來到紐約,做著平步青雲的美夢。然而殘酷的現實打擊了她。她所面臨的新環境是那麼的荒誕與冷漠,使她茫然不知所措。霍莉在驚慌、焦慮、無助中掙扎。在冷漠、無助的處境中,人類會感到絕望,更會感到孤獨。像霍莉這種孤單的女人,進入到冷酷、自私自利的的社會,註定會被異化,不可能再變回單純的霍莉。在爾虞我詐的社會承受心靈和肉體上的折磨與痛苦。
第三自由選擇」。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採取何種行動,如何採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如果存在確實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薩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霍莉在她人生中面臨了無數次的選擇。在她才十四歲的時候,選擇嫁給和她父親一樣大的農民。在她來到城市時,選擇做了交際花。本來可以改變命運去當演員,她選擇了放棄演員夢,繼續當她的交際花。在男友拋棄她時,她選擇了去巴西,尋找富豪。霍莉有選擇自己的人生權力和自由,但是她也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同時也要承擔她人與社會的責任。以上選擇體現了薩特「人是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在追尋本質過程中產生異化,感到孤獨與迷茫。有著與現代人一樣的心理困境和擺脫困境的方式。卡波特展現的《蒂凡尼的早餐》作品與二十世紀初存在主義同出一撤。對該作品的了解,有利於理解作品中存在主義的內涵,進一步認識美國四五十年代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存在的困惑。以及對自我的追尋進行探討能幫助當代人認清自我身份的歸屬與定位,擺脫精神空虛與落差,同時對生存意義進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