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劇《三國機密》中,郭嘉曾與劉平有過關於官渡之戰勝敗推測的討論。其實這個橋段我們在《三國演義》中也曾見到過,只不過當時與郭嘉討論的不是漢獻帝,而是曹操本人。眾所周知,當時袁紹興數十萬精兵兵臨官渡,曹操手下滿打滿算也就三四萬兵馬,糧草更是不濟。為了鼓勵曹操與袁紹對抗,提振曹軍的士氣,郭嘉這才提出了歷史上的「十勝十敗論」。
所謂「十勝十敗」,到底有何根據呢?《三國機密》中劉平帶著妻子伏壽逃出許都進入河北之後,終於逐一諒解了其中的緣由,全面了解了曹操與袁紹二人在本質上的不同。這雖然是劇情發展的需要,卻也通過更為生動形象的演繹手法,向觀眾們詳細、深入地闡明了郭嘉「十勝十敗論」的現實根據。
道勝一:體任自然VS繁禮多儀
郭嘉此處所指的是曹操行為處事自然得體,而袁紹去偏好繁文縟節,在秉性為人上就首先輸了一籌。其實曹操與袁紹自小便是髮小,更曾於一起在何進手下當職,袁紹是何性格,曹操應該了如指掌,此處郭嘉說與不說其實都影響不大。
義勝二:奉率天下VS逆動興兵
這裡所指的是曹操奉迎天子於許都,擁有漢獻帝在道義上的支持,興的乃是王師;袁紹敢對曹操用兵,實際上就是對天子用兵,乃是犯上作亂,在大義上又敗了一籌。
治勝三:糾之以猛VS以寬濟寬
此處講的是曹操與袁紹對待亂世所採取的舉措。郭嘉認為,亂世需用猛藥重法,曹操刑罰嚴明,做到了管理上的以剛克亂。而袁紹卻用寬鬆的管理應對本就紛亂的世道,實乃昏庸之舉。歷史上秦在亂世用法,漢在初年修養才用柔。二者之所以都能取得明顯成效,主要是因為抓住了世道變化的根本。此處郭嘉的論斷確實有其道理。
度勝四:唯才所宜VS任人唯親
《三國機密》中,劇情用審配之子審榮的無能和審配的跋扈側面反映了袁紹在用人上的不明。當時河北名士眾多,袁紹帳下文臣武將數不勝數,但大多未能發揮才能。相比而言,曹操這邊卻湧現了一大批的亂世英豪。不得不說,這與主君的用人之道脫不了干係。
謀勝五:應變無窮VS多謀少決
曹操、袁紹二人手下都有很多軍師謀臣。諸如曹方的荀彧、郭嘉、鍾繇、荀攸、程昱等等都是。每次謀士們有不同意見時,曹操都能果斷決策,並且用人不疑。而袁紹相較而言,就做的很不到位了。雖然他手下亦有沮授、郭圖、田豐、許攸等一大幫謀士,但每次謀士獻上不同計策,袁紹都是聽了這個的,忘了那個的,意見多了反而讓他得了「選擇困難症」,弄得謀士們也不知如何是好。
德勝六:以誠待人VS沽名釣譽
曹操用人向來不拿自己的家世和背景說事,也不會給部下亂畫什麼「大餅」,都是真實的說明自己的用人治世思路,讓意氣相投的人才為己所用。反之,袁紹則時刻號稱「四世三公」,強調自己的家庭背景,用人也是注重豪門貴族出身,對於平民出身的人才並不予以重用。從其在《三國演義》中給劉備座位,卻特意強調是看在他漢室後裔的份上,便可以看出此點。試想,如此用人,又怎麼會「天下歸心」呢?
仁勝七:恩望天下VS婦人之仁
曹操號稱亂世梟雄,其從來都是將個人恩怨和小恩小惠放在次要位置。一切行動指南都是為了統一亂世的志向。為此他殺了呂伯奢全家,卻寬恕了害死他兒子的張繡、賈詡。相較而言,袁紹在這方面就沒有那麼的「公私分明」了。
明勝八:馭下以道VS惑亂不止
歷史上我們很少能見到曹操手下有人敢明著爭鬥的,即便發生了,曹操多數也會基於事實給予公正的裁決。比如他燒了屬下給袁紹的信件,免除了許多參與董承謀反之人的責罰,都是因為他做到了換位,考慮到了人性的本能。而袁紹的手下每次意見不合,他都只是聽從片面之言,當即發作,更容不得下屬對其提出反對意見。像那關在牢裡的田豐,叛逃出走的許攸,若不是他袁紹裁決有誤,又怎麼會發生那種事情!
文勝九:禮法並用VS是非不分
曹操在處事上,覺得正確的事情就得以禮相待,大力支持;對於錯誤的事情就該用法糾正,以儆效尤。如此才能做到禮法相濟,治理有方。而袁紹遇到事情卻始終是非不分,終至轄地隱患不止。難怪曹操在官渡之後數年之間,便吞併了整個河北。
武勝十:用兵如神VS不明兵要
郭嘉認為,曹操精通兵法,既熟知軍事計略,又能隨機應變。而袁紹卻並不懂用兵之道,只能仰賴兵強馬壯的陣勢,其實卻是不知進退,不懂應變。如此他則必敗無疑。關於此點,雖然後來袁紹確實敗了,後世也基於「成王敗寇」的理論說他沒有能力,但他在之前能夠吞併河北四州,若說一點軍事才能沒有,確也是不可信的。此處應該只是郭嘉堅定曹操信心所用的計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