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是一個很出名的三國人物,他有一個同樣很有名的策論,就是所謂的"十勝十敗論"。這是在袁曹爭霸時期,郭嘉分析曹操和袁紹雙方的優劣,幫助曹操樹立信心。其實除了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以外,荀彧、賈詡也提出過相似的策論,名氣卻不如郭嘉。那麼荀彧、賈詡、郭嘉三個人提出的三種"數勝數敗論"有什麼區別呢?哪一個含金量更高一些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荀彧的"四勝四敗論"
荀彧曾經是曹操的親密戰友,雖然後來兩個人分道揚鑣,荀彧還被曹操逼死,但是在建安初年的時候,面對袁紹等強敵的威脅,雙方還是站在一個戰線上。原本曹操和袁紹也是盟友,甚至可以說曹操就是袁紹的小弟。曹操徵兵得到袁紹很大的幫助;曹操成為東郡太守、兗州牧,也得到袁紹的支持和允許;後來袁紹、曹操聯合劉表一起對抗袁術、公孫瓚、陶謙,袁曹聯軍多次挫敗袁術等人的進攻;曹操遭遇陳宮的背刺,也是憑藉袁紹的支援奪回兗州。
曹操和袁紹的關係一直都比較親密,直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開始出現了裂痕。原因也很簡單,曹操控制了漢天子,搖身一變成為袁紹的"老大"。儘管曹操對袁紹採取了暫避鋒芒的態度,還把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但是曹操的崛起仍然讓袁紹感到非常不爽。曹操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進攻張繡失敗,還折了典韋、曹安民、曹昂。袁紹給曹操寫信一頓嘲諷,也讓曹操很不爽。
曹操部下看到曹操的反常,認為曹操對"宛城之戰"的失利耿耿於懷。荀彧卻認為有其他原因,詢問曹操反常的原因,才知道是袁紹的羞辱和威脅。曹操對袁紹的羞辱無可奈何,"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在這個時候,荀彧以劉邦、項羽舉例,向曹操提出"四勝四敗論"。簡單來說的話,就是在用人(度)、謀略(謀)、軍法(武)、待人(德)四個方面強於袁紹,最終能夠戰勝袁紹。
除了"四勝四敗論"以外,荀彧還向曹操進一步分析天下形勢,認為在與袁紹決戰之前,曹操應該先消滅盤踞在徐州的呂布;另外在曹操又擔心袁紹侵入關中、隴右、蜀漢(地理定義上的名稱)擴大實力,自己難以抗衡。荀彧又判斷關中各軍閥看到袁曹爭霸一定不會介入,勸曹操先撫慰韓遂、馬騰等軍閥,爭取暫時的穩定。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
再來說郭嘉的"十勝十敗論"。首先說明一點的是,在《三國志》中是沒有記載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的,而是出自裴松之引注的《傅子》。《傅子》中的記載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的記載實在是大同小異:曹操問郭嘉,袁紹擁有冀州、青州、并州(當時幽州還在)之眾,多次羞辱自己。曹操想討伐袁紹,但是打不過該怎麼辦。
郭嘉還是提到劉項之爭,進一步分析袁紹、曹操雙方優劣。與荀彧不同的是,郭嘉涉及十個方面,分別是禮儀(道)、大勢(義)、政令(治)、用人(度)、謀略(謀)、待人(德)、層次(仁)、御下(明)、賞罰(文)、軍事(武)。而後郭嘉又勸曹操趁袁紹和公孫瓚相爭時先消滅呂布,獲得曹操的認可。
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郭嘉和荀彧的言論,當時的環境以及大體的戰略都十分接近,只不過荀彧是"四勝四敗論",郭嘉是"十勝十敗論"。甚至具體的言論中都有重合的部分。荀彧和郭嘉提出"數勝數敗論"的原因都是曹操被袁紹侮辱,興起討伐袁紹的念頭;在一頓尊曹貶袁之後,荀彧和郭嘉又都勸說曹操先剪除呂布再與袁紹決戰。
看上去似乎是一件事情安排在兩個人物頭上。《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與《傅子》的作者傅玄都是三國、西晉時期的人物,距離袁曹爭霸的時間都不算太遠。不過整體上來看《三國志》作為正史確實比《傅子》更加權威一些。不過由於郭嘉的超高人氣,"十勝十敗論"成為既定事實,荀彧的"四勝四敗論"反而容易受到忽視。
賈詡的"四勝四敗論"
賈詡的"四勝四敗論"與荀彧、郭嘉有一個明顯的不同,荀彧、郭嘉提出的"數勝數敗論"都是在袁曹爭霸的初期,包含對後續戰略的規劃,而賈詡提出類似觀點的時候,袁紹和曹操的戰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官渡之戰"已經爆發。
"官渡之戰"中曹操是弱勢的一方,這種弱勢不僅體現在軍隊數量和武器上,還有糧食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非常缺糧,甚至一度打算放棄官渡向南撤退,留鎮後方的荀彧勸阻曹操南撤的想法,堅定曹操抵抗袁紹的決心。
但是說來說去拿不出好辦法。曹操向賈詡問計,賈詡回答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之所以沒有能夠擊敗袁紹,是因為太過顧全大局。
從賈詡的這番言論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的毒辣。與袁紹相比,曹操可以動用的力量明顯要遜色很多。如果雙方都是四平八穩地對攻,曹操當然難以取得優勢。要想取勝的話,就需要抓住勝機作為突破口。在"官渡之戰"的決定性戰役"烏巢之戰"中,曹操得到袁紹降將許攸的消息,得知袁紹一方軍糧在烏巢。他沒有質疑這個消息的真偽,親自率領軍隊奔襲烏巢,在袁紹援軍靠近的時候也沒有組織防禦,孤注一擲擊敗淳于瓊火燒烏巢,與賈詡"必決其機,須臾可定"的建議是相符的。
以上就是郭嘉、荀彧、賈詡三者在袁紹爭霸的過程中提出的"數勝數敗論",郭嘉和荀彧提出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年左右,袁紹和曹操的矛盾剛剛興起,但是沒有演變為刀兵相向;而賈詡提出的時間正是在"官渡之戰"當中。郭嘉或荀彧提出"數勝數敗論"之後,提出先滅呂布後戰袁紹的策略,成為曹操集團在當時的主要戰略;而賈詡則直接作用於"官渡之戰"中,提醒曹操由正兵相持改為出奇制勝。這兩種作用不太好直接拿來作比較,不過小編認為無論郭嘉、荀彧、賈詡,他們的言論中更加具有價值的是後面的內容,而非心靈雞湯式的"數勝數敗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