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荀彧、賈詡也提出類似觀點,有哪些區別

2020-12-18 騰訊網

郭嘉是一個很出名的三國人物,他有一個同樣很有名的策論,就是所謂的"十勝十敗論"。這是在袁曹爭霸時期,郭嘉分析曹操和袁紹雙方的優劣,幫助曹操樹立信心。其實除了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以外,荀彧、賈詡也提出過相似的策論,名氣卻不如郭嘉。那麼荀彧、賈詡、郭嘉三個人提出的三種"數勝數敗論"有什麼區別呢?哪一個含金量更高一些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荀彧的"四勝四敗論"

荀彧曾經是曹操的親密戰友,雖然後來兩個人分道揚鑣,荀彧還被曹操逼死,但是在建安初年的時候,面對袁紹等強敵的威脅,雙方還是站在一個戰線上。原本曹操和袁紹也是盟友,甚至可以說曹操就是袁紹的小弟。曹操徵兵得到袁紹很大的幫助;曹操成為東郡太守、兗州牧,也得到袁紹的支持和允許;後來袁紹、曹操聯合劉表一起對抗袁術、公孫瓚、陶謙,袁曹聯軍多次挫敗袁術等人的進攻;曹操遭遇陳宮的背刺,也是憑藉袁紹的支援奪回兗州。

曹操和袁紹的關係一直都比較親密,直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開始出現了裂痕。原因也很簡單,曹操控制了漢天子,搖身一變成為袁紹的"老大"。儘管曹操對袁紹採取了暫避鋒芒的態度,還把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但是曹操的崛起仍然讓袁紹感到非常不爽。曹操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進攻張繡失敗,還折了典韋、曹安民、曹昂。袁紹給曹操寫信一頓嘲諷,也讓曹操很不爽。

曹操部下看到曹操的反常,認為曹操對"宛城之戰"的失利耿耿於懷。荀彧卻認為有其他原因,詢問曹操反常的原因,才知道是袁紹的羞辱和威脅。曹操對袁紹的羞辱無可奈何,"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在這個時候,荀彧以劉邦、項羽舉例,向曹操提出"四勝四敗論"。簡單來說的話,就是在用人(度)、謀略(謀)、軍法(武)、待人(德)四個方面強於袁紹,最終能夠戰勝袁紹。

除了"四勝四敗論"以外,荀彧還向曹操進一步分析天下形勢,認為在與袁紹決戰之前,曹操應該先消滅盤踞在徐州的呂布;另外在曹操又擔心袁紹侵入關中、隴右、蜀漢(地理定義上的名稱)擴大實力,自己難以抗衡。荀彧又判斷關中各軍閥看到袁曹爭霸一定不會介入,勸曹操先撫慰韓遂、馬騰等軍閥,爭取暫時的穩定。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

再來說郭嘉的"十勝十敗論"。首先說明一點的是,在《三國志》中是沒有記載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的,而是出自裴松之引注的《傅子》。《傅子》中的記載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的記載實在是大同小異:曹操問郭嘉,袁紹擁有冀州、青州、并州(當時幽州還在)之眾,多次羞辱自己。曹操想討伐袁紹,但是打不過該怎麼辦。

郭嘉還是提到劉項之爭,進一步分析袁紹、曹操雙方優劣。與荀彧不同的是,郭嘉涉及十個方面,分別是禮儀(道)、大勢(義)、政令(治)、用人(度)、謀略(謀)、待人(德)、層次(仁)、御下(明)、賞罰(文)、軍事(武)。而後郭嘉又勸曹操趁袁紹和公孫瓚相爭時先消滅呂布,獲得曹操的認可。

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郭嘉和荀彧的言論,當時的環境以及大體的戰略都十分接近,只不過荀彧是"四勝四敗論",郭嘉是"十勝十敗論"。甚至具體的言論中都有重合的部分。荀彧和郭嘉提出"數勝數敗論"的原因都是曹操被袁紹侮辱,興起討伐袁紹的念頭;在一頓尊曹貶袁之後,荀彧和郭嘉又都勸說曹操先剪除呂布再與袁紹決戰。

看上去似乎是一件事情安排在兩個人物頭上。《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與《傅子》的作者傅玄都是三國、西晉時期的人物,距離袁曹爭霸的時間都不算太遠。不過整體上來看《三國志》作為正史確實比《傅子》更加權威一些。不過由於郭嘉的超高人氣,"十勝十敗論"成為既定事實,荀彧的"四勝四敗論"反而容易受到忽視。

賈詡的"四勝四敗論"

賈詡的"四勝四敗論"與荀彧、郭嘉有一個明顯的不同,荀彧、郭嘉提出的"數勝數敗論"都是在袁曹爭霸的初期,包含對後續戰略的規劃,而賈詡提出類似觀點的時候,袁紹和曹操的戰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官渡之戰"已經爆發。

"官渡之戰"中曹操是弱勢的一方,這種弱勢不僅體現在軍隊數量和武器上,還有糧食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非常缺糧,甚至一度打算放棄官渡向南撤退,留鎮後方的荀彧勸阻曹操南撤的想法,堅定曹操抵抗袁紹的決心。

但是說來說去拿不出好辦法。曹操向賈詡問計,賈詡回答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之所以沒有能夠擊敗袁紹,是因為太過顧全大局。

從賈詡的這番言論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的毒辣。與袁紹相比,曹操可以動用的力量明顯要遜色很多。如果雙方都是四平八穩地對攻,曹操當然難以取得優勢。要想取勝的話,就需要抓住勝機作為突破口。在"官渡之戰"的決定性戰役"烏巢之戰"中,曹操得到袁紹降將許攸的消息,得知袁紹一方軍糧在烏巢。他沒有質疑這個消息的真偽,親自率領軍隊奔襲烏巢,在袁紹援軍靠近的時候也沒有組織防禦,孤注一擲擊敗淳于瓊火燒烏巢,與賈詡"必決其機,須臾可定"的建議是相符的。

以上就是郭嘉、荀彧、賈詡三者在袁紹爭霸的過程中提出的"數勝數敗論",郭嘉和荀彧提出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年左右,袁紹和曹操的矛盾剛剛興起,但是沒有演變為刀兵相向;而賈詡提出的時間正是在"官渡之戰"當中。郭嘉或荀彧提出"數勝數敗論"之後,提出先滅呂布後戰袁紹的策略,成為曹操集團在當時的主要戰略;而賈詡則直接作用於"官渡之戰"中,提醒曹操由正兵相持改為出奇制勝。這兩種作用不太好直接拿來作比較,不過小編認為無論郭嘉、荀彧、賈詡,他們的言論中更加具有價值的是後面的內容,而非心靈雞湯式的"數勝數敗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對主公來說哪個價值更高?
    郭嘉,我們常說的曹操帳下的第一謀士,只可惜英年早逝,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大哭說到:「若郭奉孝在,孤不至有此敗。」可見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郭嘉因為英年早逝給曹操出謀劃策的機會並不多,大的計謀就兩個,一個是在官渡之戰前夕,給曹操分析了他的優點和袁紹的缺點,也就是我們說的「十勝十敗論」,曹操有十勝,而袁紹又十敗,安能不勝乎?這一分析給了曹操定心丸,讓曹操有信心去和袁紹對抗。另一個是遺計定遼東,這裡我們不多說。
  •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孰強孰弱,其實早已有定論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比孰強孰弱,郭嘉的策略偏向於戰前的口號動員,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略更加具有前瞻和操作性,這方面來說諸葛亮更勝一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提出的背景曹操在宛城慘遭張繡反叛的失敗,兵強馬壯的河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當時呂布在徐州,張繡在宛城與荊州的劉表結盟,東邊有江東的孫策,整個天下的形勢對曹操而言不容樂觀。曹操擔心自己的實力欠缺,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
  • 鬼才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論,官渡之戰曹操必勝沒有懸念
    鬼才郭嘉為曹操提出十勝十敗論,官渡之戰袁紹曹操必勝,比諸葛孔明隆中對如何?什麼是十勝十敗論:第一:袁紹經常搞一些繁瑣的制度,講究表面儀式,華而不實;曹操則注重實際,講究時效,辦事效率高。第二:袁紹發兵打來,成了地方叛逆,言不正名不順;曹操代表朝廷平定反叛,師出有名理所應當,佔有仁義。第三:袁紹放縱豪強,大族兼併,百姓不服;曹操糾正制猛,專門收拾豪強,百姓擁戴。
  • 《三國志11》:十勝十敗論真的是良策?原來曹操被郭嘉騙了!
    在這期間郭嘉也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理性地分析了袁紹有十個戰敗的誘因,而曹操有十個戰勝的理由。最後曹操也是在得到郭嘉的激勵後,如願以償地拿下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一統北方。不過如今在不少人看來,郭嘉和他的「十勝十敗論」實在是有些言過其實了,這番理論只不過是闡述事實外加誇大曹操的能力罷了,作為戰前宣言是不錯,但這種類似洗腦文的理論真的能稱得上是作戰計劃有用嗎?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的真相,阿鴦決定在《三國志11》中一一論證郭嘉的理論,看看郭宇宙是真有能耐,還是曹老闆被洗腦了。
  • 三國機密:郭嘉為何要說曹操有「十勝」
    為了鼓勵曹操與袁紹對抗,提振曹軍的士氣,郭嘉這才提出了歷史上的「十勝十敗論」。所謂「十勝十敗」,到底有何根據呢?《三國機密》中劉平帶著妻子伏壽逃出許都進入河北之後,終於逐一諒解了其中的緣由,全面了解了曹操與袁紹二人在本質上的不同。這雖然是劇情發展的需要,卻也通過更為生動形象的演繹手法,向觀眾們詳細、深入地闡明了郭嘉「十勝十敗論」的現實根據。
  • 十勝十敗論又該如何理解?
    果然如賈詡所說,曹軍沒有任何提防,幸虧駐守汝南的李通出兵前來接應,雙方打了個互有勝敗。二、袁紹咄咄逼人,郭嘉說出十勝十敗論,該如何理解?曹操撤軍回許都後,為了感謝孫策結盟徵討袁術和牽制劉表軍隊的事情,於是表奏天子,封孫策為討逆將軍,以及江東孫家還要使用三十一年的爵位——吳候。
  • 鬼谷子謀略學:郭嘉十勝十敗論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鬼谷子案例研究——三國篇第三三章 郭嘉十勝十敗論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袁紹派人給曹操送了一封信,意思是想借點兵、借點糧去攻打公孫瓚。曹操看了之後,覺得袁紹言語中透露著驕傲自大又輕慢自己的態度,很是不爽,於是就問郭嘉:「袁紹對我這般無禮,我想討伐他,但是實力比不上他,應該怎麼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策論應對,容易回答,當然不容易。就這樣不容易的回答,硬是讓郭嘉整出來一篇洋洋灑灑的千古奇文——十勝十敗論。郭嘉回答說:「劉邦的實力比不上項羽,這您是知道的。
  • 官渡之戰,郭嘉:十勝十敗,荀彧:四勝四敗,全是忽悠曹操的話
    眼看在洛陽難有作為,袁紹果斷出走,去地方上碰一碰運氣。明知道自家叔父等族人仍在洛陽,袁紹一點不顧及,毅然舉兵反董,這份狠辣就有了亂世爭雄的「資格」。袁紹四世三公子弟的身份,在出走河北後發揮了威力,天下英才都奔向袁紹。荀彧先去找的袁紹,郭嘉同樣如此,曹操只是他倆的「備胎」。除了人才扎堆,袁氏的名聲威望才是亂世中的重武器。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究竟有多厲害?相比荀彧又如何?
    三國謀士眾多,各方陣營中都有拿得出手的高級謀士,其中曹操又擅於挖掘謀士,而且有天子正統這杆大旗,所以旗下謀士如雲,有才華的謀士很多。郭嘉並不是第一批就跟著曹操混的人,早前郭嘉投奔過袁紹,但袁紹和郭嘉雙方都沒看對眼,一拍兩散,郭嘉回家待了六年,後來在荀彧的推薦下,郭嘉和曹操碰了面。
  • 郭嘉與荀彧誰更厲害?其實看正史就知道,他倆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前,身邊有五大謀士: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結合文章題目,郭嘉和荀彧誰更厲害?結合正史為大家分析一下。郭嘉在《三國志》中陳壽對郭嘉的評論:「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劃所料,是其倫也。」
  • 官渡之戰中郭嘉的十勝論起了什麼作用,許攸救了曹操一命為何被殺
    1,曹操的困局,袁紹的黑天鵝官渡之戰前兩年,郭嘉給曹操寫了一篇自媒體文章,名字叫《十勝十敗論》。郭嘉這篇文章起的作用可大了,他等於一直在曹操身邊喊加油拍著手說:主公您最強,主公您最棒,主公是宇宙無敵大魔王。
  • 曹操聽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心情大好啊!
    話說郭嘉看見曹操的眼神變化,知道自己該好好的講述這十勝十敗論。接下來他列舉了十勝十敗,分別是道勝,義勝生,治勝,妒生,謀聖,德勝,仁勝,明勝,文勝,和武勝。第三,自環零二帝以來,郭嘉中令鬆弛,袁紹缺乏法紀,政令不通,而曹操這一邊卻是言行中級,使得群臣都能遵章守法,這是治勝。是就是治理的治了。第四,袁紹外寬內忌,任人為私,而曹操是外表平易近人,內心機密,擅長用人,唯才是舉,不問親疏。這是度勝。就是嫉妒的妒了。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主要以曹操的兩個重要謀士荀彧、郭嘉,都向曹操分析了雙方的優劣。特別是郭嘉,他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十大方面,向曹操列出了袁紹有十敗,而曹操卻有十勝。郭嘉說: 「在我看來,袁紹有十敗,您有十勝,袁紹雖然兵強,但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 荀彧和郭嘉,誰才是曹操的第一謀士?兩個方面對比後,結果出來了
    其中最耀眼的有,蜀漢的諸葛亮、龐統、法正。東吳的魯肅和曹操手下的五大謀臣:荀彧、郭嘉、程昱、賈詡和荀攸。如今的問題是,曹操手下這五大謀士中,誰是第一謀臣呢?估計答案,必會從荀彧和郭嘉,這兩位最著名的謀士中產生——不僅是因為這兩人最著名,作用最大,還因這兩人最傳奇。那麼荀彧和郭嘉,誰更勝一籌?
  • 三國殺:潁川謀士集團的核心殺器,有了他郭嘉荀彧也得靠邊站
    其中以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尤為突出,當然在三國後期也不乏能人輩出。可是不知道您各位是否了解這些眾多的謀士有很多都是出自一個地方名叫潁川,因此潁川謀士集團也脫穎而出。在三國殺移動版中,潁川謀士集團可謂是整個曹魏陣營的中流砥柱,不管是排位、八人還是其他戰局,只要出現曹魏勢力總少不了我們的潁川謀士。
  • 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真的那麼厲害嗎?
    在郭嘉死前,雖然天下已大亂,各路諸侯都來招才引智,但自比管仲、樂毅,一直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也沒有出山,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史書中的郭嘉,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諸葛亮真的怕郭嘉嗎?郭嘉來自潁川郡。
  • 三國中最牛的十位軍師,司馬懿竟排在此人之後,最後兩位當之無愧
    三國中最厲害的十位軍師,司馬懿竟然排在這個人之後,最後兩位當之無愧電視劇《軍師聯盟》在前段時間可以說是非常的火爆,司馬懿又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線之中,裡面的故事也是非常的精彩,雖然其中與歷史有很多出入,但是大體上還是差不多的了。
  • 十勝十敗論,成了官渡大敗袁紹的戰前鼓,真的每一條都讓他說中了
    曹操決定讓郭嘉執筆,將此番言論寫成一篇激勵士氣的討伐檄文。鼓勵三軍將士同樣也激勵自己。這篇文章中,郭嘉用了十勝十敗的列舉,舉出曹操必勝的十個因素,同樣也舉出袁紹必敗的十個因素。這十勝十敗說,無疑是成了敲響官渡大戰最響亮的戰前鼓。那麼郭嘉的十勝十敗說,究竟有哪十勝哪十敗呢?
  • 中美戰官渡之十勝十敗
    中美若有戰爭一定毗鄰中國,這就是地利。當年曹操作為後起之秀,鋒芒直逼袁紹。今日中美事態類似,這就是天時。後起者咄咄逼人,在上者坐臥不寧,易躁動冒進。袁紹若不折騰,就是耗也能耗得曠日持久,等也能等到時機。說來說去這就是心態問題,美國就是這情況。至於人和,被犯者不會坐以待斃,必鬥志昂揚,精神百倍。而侵犯者心高氣傲,若不能一鼓作氣,必再而衰,三而竭。中美貿易戰就是這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