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銀行體系一直十分固定,而現在這一穩定局面被打破。打破這一局面的正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近日,相關部門發表了2018年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名單中,中國郵政儲蓄首次被列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之一。
眾所周知,我國銀行的穩定體系保持不是一天兩天了。其中三家政策性銀行與五大國有銀行最為出名。我國三大政策性銀行分別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以及中國進出口銀行。而五大行就是我們日常接觸到的「中農工建交」了。而現在五大行終於變成了六大行。
郵政儲蓄正式躋身國有大行
作為繼交通銀行之後成功躋身國有大行隊列的一家銀行,歷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郵政儲蓄可謂世紀媳婦熬出了頭。其機構類型也終於由「儲蓄銀行」轉變為「國有大型銀行」。也就是說,從今年起,郵政儲蓄正式變身了。
看起來如此年輕的郵政儲蓄實際上已有百年歷史了。從原來的郵政儲金局到現在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郵政儲蓄不僅見證了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自身更是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1919年成立的郵政儲金局的業務為儲金業務。在建國初期,其儲蓄業務暫停,主要辦理匯兌業務。到1986年其儲蓄業務重新復辦。
2007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才正式成立,而中國郵政集團也正式開啟全資控股時代。隨後,郵政儲蓄銀行又引進了不少國際相關合作者,以451億元的融資實現了其股權的多元化。2016年9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在港掛牌上市。正是其商業化的改革使得郵政儲蓄位列國有六大行。
郵政儲蓄的「脫胎」之路
都說郵政儲蓄是世紀媳婦熬出頭,這句話一點都不假。那麼,為何郵政儲蓄步入國有大型銀行如此困難呢?和一般的商業銀行不同,郵政儲蓄的業務功能相對於來說更加單一,加上其成立的歷史背景等原因,其轉型之路也是十分困難。
郵政儲蓄原本的機構類型為儲蓄銀行,這與其業務息息相關。因為在一開始,郵政儲蓄只是吸收儲蓄資金再轉存於人民銀行,也是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才衍生出自營貸款等業務。正是由於其逐步完成向現代化商業銀行的過渡,現今的商業銀行監管指標才對其適用,才有今天躋身「六大行」的盛況。
除了自身業務的完善以外,郵政儲蓄的實力才是真正讓其成為國有大型銀行的關鍵。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三季度末,其總資產金額為93508.57億元,略低於交通銀行93915.37億元的資產總額。除了優秀的資產情況外,其經營狀況才是重頭戲。
其營收已經超過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淨資產收益率在六大行中以14.6%位居第二。而其不良率更是僅有0.88%,在六大行中為最低,其不良貸款金額同樣為最低。
除此以外,現今的郵政儲蓄更是我國商業銀行中營業網點最多、覆蓋面最廣的銀行。目前,郵政儲蓄的營業網點已經超過4萬個,服務的客戶數量更是達到5.65億戶。相對於其他5大行而言,郵政儲蓄營業網點的70%都分布於縣域地區。和其他在縣域地區難以找到服務網點的銀行一比,郵政儲蓄的客戶基礎自然更加廣泛。
民企融資帶來的銀行大考
相較於郵政儲蓄榮升六大行,最近發布的關於全面支持民企融資的文件才是重頭戲。其中關於商業銀行的核心要點寫到:商業銀行要不斷完善相關考核機制,從而制定對民企的年度服務目標從而加大相關激勵力度。
根據這點來看,對民營企業的相關人員及分支機構進行考核對郵政儲蓄將會是一大考點。對民營企業的徵信質量進行綜合考核的同時,不良貸款的考核容忍度還在提高。而且,近期我國開始鼓勵提高民營企業的貸款比重。
參考此前相關監管機構對於儲蓄銀行的罰款來看,在其被列入國有大行的第二天,就由於徵信業務的違規被罰款272萬元。在這之前,郵政儲蓄還被相關監管機構因「僑興債」而被沒收加罰款5.2億元。可見此後對民企的放款,將成為郵政儲蓄的官方大考,郵政儲蓄可得小心了。
不過這場官方大考對於中國郵政來說也是一碟小菜。隨著呂家進前往交通銀行履職,中國郵政儲蓄的董事長一職暫由張學文代理。隨著中國郵政儲蓄未來新董事長、行長的到來,郵政儲蓄也將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