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飽受拖延症困擾的人,那麼一定要讀讀下面的文字。
請注意「飽受拖延症困擾」這幾個字很重要。
為什麼呢?
因為有些人雖然有拖延症,但是他們覺得把事情拖到最後關頭再去做,反而能激發靈感、提高效率,根本就不以為苦,自然也就沒有煩惱。
而「飽受拖延症困擾」的人則一心想解決自己拖延的毛病。他們認真地按照專家建議的那樣,不斷地練習列清單,還把事項根據四象限(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進行分類,並努力培養自己的意志力,但是效果甚微;因此倍受打擊,陷入自我否定,甚至變得更焦慮、更煩躁、更混亂。
其實,這樣的人在應對拖延症時通常是兩個自我在打架:
一個是「行動我」,他保持著拖延的習慣,有的時候甚至非常懶散;
另一個是「理想我」,他總是冷靜地監督著行動我,催促他幹這幹那。
所以以下的情形時常發生——
一個人在行動我的驅使下打遊戲、追劇,或者刷手機,而理想我卻在一直指責行動我:別再玩兒了,你應該去……?
此時,這個人就陷入在了一種矛盾的狀態,他既沒有起身去做該做的事,也沒能好好享受休閒時光。
看來,那些促使改變的方法都沒起作用-不管怎麼列清單,怎麼區分輕重緩急,最終全卡在行動改變這個環節上了。
從以往應對拖延症的方法來看,它們的思路都是從行動我入手,想出各種方法去改變行動我些習慣,既然很難奏效,那咱們就不妨從理想我入手看一看。
理想我一直在以一種「應該做什麼」的理性態度來嚴格要求行動我,但理想我的所謂「應該」是不是真的合理呢?
比如:理想我有時候會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但實際上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因此時間表的安排一定要留有處理隨機事件的時間。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實際上就是理想我在制定「理想化」的時間表而不是「合理」的時間表。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理想我太過「理想」,那就從實現計劃的合理性做些調整吧。
可有時候就算你把時間已經調整得非常寬鬆了,卻依然沒有成效。
比如:在休息日裡,你為自己安排的事情只有打掃房間和讀書兩件事,但你卻還是躺在沙發上,遲遲沒有行動。
怎麼辦呢?
此時,你需要做的既不是督促行為我,也不是改變理想我,而是關愛行動我——問問自己的內心,現在到底是什麼感受?
如果此時你正好身體不舒服,或者最近太累,那麼何妨為自己放天假呢?
每個人的精力和意志力都是有限的,也是有彈性的,就好比一根橡皮筋。如果讓一個人長期保持緊張狀態,他要麼就會因為被拉得時間太長,而變得完全沒有彈性,要麼就會突然中斷。它所對應的狀態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人要麼在精神上和行為上散漫懈怠,要麼突然生病、突然情緒陷入低潮。
因此改變拖延症的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讓理想我放過行動我,給自己一點時間,有機會徹徹底底地放鬆一下。
想想那些長假歸來,能量滿滿,期待工作的人,不就是因為切換了一下狀態嗎?
你有多久沒象這隻貓這樣的放鬆過了?
對於一味地嚴格要求自己,不斷與拖延症做鬥爭的人來說,看到這裡一定放了一口氣。
是的,你對自己真的過於嚴苛了,是時候放鬆一下了。
你理解得沒錯,這裡所說的應對拖延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自己調整和休息,從而有時間恢復精力,再次出發。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一著只適用於過於自律,只講工作不講休息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