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間丨趣談祇園祭

2021-01-14 京都之間





京都的七月到了。

 

除了氣溫和溼度直線升高以外,這座城市還會出現一個奇景:菜市場裡的黃瓜賣不動了。特別是以四條通為中心的街區,黃瓜更是無人問津。

 

因為這條街的東邊盡頭處,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神社——八坂神社。其神紋像極了切開的黃瓜。七月,正是八坂神社的神明最為法力無邊的時候,沒有人敢因為一根黃瓜而褻瀆這個圖騰,招致神明的憤怒。



為了讓這位神明能夠開心地度過七月,京都上下陷入了盛夏的躁動之中:街頭巷尾間奏起了只屬於七月的音樂,阡陌交通中搭起了只屬於七月的花車,千家萬戶前掛起了只屬於七月的護符……這場只屬於七月的狂歡,便是古都的夏日盛會——祇園祭。

 

然而,當下這個全民歡騰的祇園祭,它的誕生卻是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京都自古以來便是一座夏季潮熱的城市。而古時京都人處理遺體的手法也近乎狂野——露天丟棄在郊外,名曰「風葬」。這一來每逢盛夏,京都便遭疫病圍城,即使深處層層宮牆中的王公貴族也不能倖免:一條天皇時期,甚至出現了貴族集體染病幾近滅族的慘事。在那個未開化的年代,人們認為這是冤魂們的怨氣升聚而成的「怨靈」作祟所致。而鎮撫「怨靈」之事不僅關乎百姓的生死,也關係到國家中樞的安危。

 

因此,無論祭奉還是封印,京都出現了許多與「怨靈」有關的神社,八坂神社便是其中之一。對於世世代代被「怨靈」所恫嚇的京都人而言,八坂神社的神明無疑是最值得信賴的救星。為了感謝神明的守護,也為了震懾「怨靈」的祟亂,人們傾盡人力和財力,打造了日本祭典史上最為華麗絢爛的標誌——山與鉾。



從七月十日開始,京都的街景因它們而改變。在市中心的街頭巷尾,這些龐大的山鉾以一種極度不符合時代的形式出現:它們氣宇軒昂地屹立在馬路中央,卻絲毫不在乎因其而堵塞得一塌糊塗的交通;它們都是數十米高的龐然大物,卻只是由若干榫卯和麻繩來拼插和固定;它們都是數十噸重的巨型花車,卻只是由若干組人力來驅動和轉向;它們充滿了祭典的浪漫,卻又飽含著古代的神秘……但對於我等遊人平民而言,卻有一個親自揭開它們神秘面紗的絕佳機會——宵山。





宵山,是指山鉾巡行前的三個夜晚(前祭宵山7月14-16日,後祭宵山7月21日-23日),由遠及近又被分別叫做「宵宵宵山」、「宵宵山」、「宵山」。各個山鉾在宵山到來之前,都會在各自的「町會所」旁搭建完成,並掛上成串的提燈,奏起那標誌性的音樂——「祇園囃子」,迎接夜幕的降臨。



這些位於每個街區中的「町會所」,即是保存這些山鉾的倉庫。而宵山從古至今的重頭戲,便是進行一場「町會所」的巡禮。不僅因為有些町會所可以讓遊人親自登上山鉾,更重要的是,在這裡安置著各町的「鎮町之寶」,也販賣著每個山鉾所特有的「除厄粽」和「御守」。甚至在此還可以收集到專屬的朱印,仿佛是一座座臨時的寺院和神社。而這一切能和祇園祭零距離接觸的機會,也僅只存在於這短短三晚宵山的月色之下。



作為祇園祭代表的「長刀鉾」,與其位於四條烏丸附近的町會所周邊,每年都會被擠得水洩不通。不單因為大家都想登上這座最有名的鉾車,也是為了搶得長刀鉾的「除厄粽」:作為永遠為巡行打頭陣的長刀鉾,被認為最具除厄祛穢之神力,將其「除厄粽」作為護身符掛在門前,家門平安便有了最有力的保障。




其次筆者的推薦是位於四條新町的大船鉾。在1864年,京都市街大半毀于禁門之變的戰火,許多山鉾町會所也付之一炬。2014年,大船鉾在消失了150年之後終於回到了祇園祭的行列中,其裝飾與雕刻都嚴格按照古法復原,代表了祇園祭的最高水準。



而私以為最不容錯過的,是以中國古代「孟嘗君出函谷關」為主題的函谷鉾,同樣位於四條烏丸附近。「祇園囃子」的旋律響徹三個夜晚之後,終於迎來了終止符。在音樂停止時,函谷鉾前懸掛的39盞提燈也一齊熄滅落下,伴隨著歡呼與掌聲,宵山的夜色即將褪去,街道也將恢復短暫的寧靜,靜候明日山鉾巡行的到來。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在這裡僅列舉前祭宵山最具人氣的三座鉾車。然而宵山之趣絕非這千字文章可以言盡。數十座山鉾,座座都有自己的特色:結緣、安產、除厄、升學……除了這一系列「功效」之外,其裝飾也各具風情,不單單有日本的神話傳說,也包含中國典故甚至是西洋繪畫。喜清閒的朋友可以到「山」的附近去轉轉,求熱鬧的看官可以以「鉾」為中心走走……在路邊攤買上一份小吃,行走在充滿了「囃子」和「提燈」的街道中,相信您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宵山月色」。




17日與24日舉行的「山鉾巡行」常年被媒體大幅報導,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山鉾巡行」即為祇園祭本身——一場京都人的「花車遊行」。我認為這也許是因為西方人常將「festival」一詞和「盛裝遊行」相結合,故而產生的主觀錯覺。事實上,祇園祭的核心並不是山鉾巡行,而是17日巡行後的那個傍晚所舉行的另一場「巡幸」。



前文提到,祇園祭的主體是八坂神社,因此神社本身的祭典也就是祇園祭的重中之重。平日裡深居神殿、秘不示人的「御神體」被奉移到神轎中,以誇張的方式在吶喊與歡呼聲中「招搖過市」、接受民眾的朝拜,並回予他們一年的加持與保護……這個一年一度的儀式叫做「御輿渡御」。由於是高高在上的神明出閣,並由萬民信仰的八坂神社所主持,所以這無疑是一場舉行於俗世、卻脫離了塵世的「巡幸」。



而與之相比,山鉾巡行則是一般民眾對於這場「巡幸」的呼應。也可以說,這是一場為了提升神明的威嚴與神力而舉辦的盛事。


倘若我們從這一視點來欣賞山鉾巡行,那麼一切都會變得富有儀式感與神聖感:祇園祭的特殊音樂——「祇園囃子」原來是用來取悅神明的旋律;山鉾四周裝飾的綾羅綢緞與奇珍異寶原來是供奉給神明的貢品;山鉾頂端的長刀、新月、菊水等原來是幫助神明震懾「怨靈」的法器;甚至那些揮灑汗水牽拉山鉾的人們,原來也是旨在將活力展現給神明,為了得到其認可與加持。

 


所以說祇園祭不單單是巡行,而是神的盛宴與人的狂歡。倘若沒有這種堅不可摧的信仰,徒有一番華麗外表的宵山月色與山鉾巡行怎能維持千年?正因為神社與民眾都在努力,讓祇園祭在宗教與民俗兩個層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祇園祭才會成為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大祭典。而對於我們而言,只有認識到祇園祭真正的意義之後,在祭典中所體會到、感受到的東西,才會甚之於簡單的「花車遊行」。



2014年起,山鉾巡行分為17日的前祭與24日的後祭舉行。這種改變招致很多不滿,因為一直以來32座山鉾一齊出動的盛況不再了。但在我看來,這一次的「改革」事實上是祇園祭再度復興的標誌。

 

祇園祭千年以來都是分為前後兩祭,卻在1966年被統合:在近代的戰火中,山鉾經受了一次次祝融;在戰後經濟騰飛中,街區被商業開發失去了民俗的動力……剩餘的32座山鉾唯有一齊出動,才能讓遊人體會到類似古時巡行的盛況。


 

然而隨著經濟放緩,這片土地上的人再度開始審視自己千年不變的信仰,越發珍視這份千年不變的傳承。那些消失在歷史中的山鉾開始慢慢復興,那些遺忘在歷史中的儀式開始步步還原。終於當大船鉾復建完成之際,祇園祭恢復到了最原始的「前後祭」形式。而當下「布袋山」、「鷹山」的復原正在進行,相信祇園祭的元氣也會逐漸恢復,最終以鼎盛之勢重現,並一代一代繼續傳承下去。



點擊回顧《祇園祭-千年盛事》


點擊回顧《祇園祭-山鉾築夢》


點擊回顧《祇園祭-宵山月色》



稚兒——被華貴的服飾與神秘的儀式所包圍的孩童。

從眾多名門望族中被選出,在種種儀式中被神化。

成為神明的使者,還有那些巨大山鉾的引導者。

不誇張地講,他便是祇園祭的靈魂所在。



今年,我們有幸被授權,對祇園祭稚兒進行全程跟蹤拍攝,希望通過我們的鏡頭,將這個千年祭典中最神秘的一面,最鮮為人知的一個個瞬間傳遞給各位。


敬請期待【京都之間】所獨家記錄的2017・祇園祭。







作者 張子一 丨 編輯 蛋糕

 攝影 松村×張子一




相關焦點

  • 京都之間丨2018祇園祭倒計時
    伴隨著熱氣的升騰,京都人心底的那份期待也開始隱隱躍動,只因一場千年盛事——京都三大祭典中規模最為壯大的「祇園祭」又將到來。 每至七月,人們便因祇園祭而被串聯在一起。喜悅的氣息,發散在街頭巷裡的每一處。▲ 點擊回顧《2016祇園祭—花絮+不能錯過的限定禮物放送!》2017年,【京都之間】有幸獲得了長刀鉾上稚兒的拍攝權。巡行當天,站在列隊中與山鉾一同巡行。
  • 京都之間丨2018祇園祭倒計時
    伴隨著熱氣的升騰,京都人心底的那份期待也開始隱隱躍動,只因一場千年盛事——京都三大祭典中規模最為壯大的「祇園祭」又將到來。 每至七月,人們便因祇園祭而被串聯在一起。喜悅的氣息,發散在街頭巷裡的每一處。▲ 點擊回顧《京都之間丨趣談祇園祭》
  • 祇園祭,京都的盛夏狂歡
    一日入夏,新綠漸濃。伴隨著熱氣的升騰,京都人心底的那份期待也開始隱隱躍動,只因一場千年盛事——京都三大祭典中規模最為壯大的「祇園祭」又將到來。 每至七月,人們便因祇園祭而被串聯在一起。每當談起祇園祭,人們聯想到的通常是宵山及其後的山鉾巡行。實際上祇園祭的精彩,遠不止於如此。在 2018 祇園祭即將開啟之際,【京都之間】的攝影師松村直樹先生,以連續幾年的實地拍攝經驗為我們推薦了以下看點:
  • 七月的京都就不能忘記祇園祭!
    身為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祇園祭是京都市東山區八坂神社的祭禮。時序一進入七月,也就是京都大街小巷一年之中最熱鬧繁華的時刻。自九世紀以來持續了長達一千一百年之久,為期一個月的祭事極其豪華盛大之能事,即使放眼全世界也稱得上是屈指可數,每每吸引日本國內外數十萬名觀光客共襄盛舉。若論本祭典的頭號焦點,當非「山鉾巡行」莫屬。
  • 【東瀛物語】京都祇園祭,盛夏的狂歡
    盛夏京都的熱鬧,源於它數百年以來,名動天下的盛會「祗園祭」 京都的「祇園祭」與大阪的「天神祭」、東京的「神田祭」被並稱為「日本三大祭」。
  • 作為傳統信仰文化載體的祇園祭 — —日本京都祇園祭考察札記
    據史料記載, 早在12世紀中葉, 描繪京都社會生活的« 年中行事繪卷»第九卷中, 便描繪有神轎返回祇園本社時行進在三條大道上的情景。神轎巡遊的隊伍, 包括打頭陣的四馬四騎手、緊接其後的兩把大傘、騎在馬上的兩個巫女、王舞、獅子舞和四把長矛, 最後是五位騎著馬的祭主。
  • 京都祇園祭, 一整個月的奢侈京都祭典
  • 【東瀛物語】京都祇園祭,盛夏的狂歡
    盛夏京都的熱鬧,源於它數百年以來,名動天下的盛會「祗園祭」 京都的「祇園祭」與大阪的「天神祭」、東京的「神田祭」被並稱為「日本三大祭」。
  • 京都旅遊:祇園祭宵山
    導語:京都旅遊:祇園祭宵山大家好,我是本期旅行編輯,我將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點讚關注額!祇園祭宵山是最受期待的夜間活動,在7月15日、16日這兩天晚上的18:00~23:00在八坂神社到堀川通間的四條通會進行封街,將馬路變成「步行者天國」。四條通、烏丸通寬廣的道路上擠滿人潮,這是祇園祭宵山才有的景觀!
  • 日本三大祭之祇園祭
    說起京都的文化傳統一定要了解到京都祇園祭。祇園祭是日本最隆重最繁華祭奠,和大阪的天神祭東京的神田祭並稱為日本三大祭。祇園祭開始於869年,平安時代。當時的京都正流行著某種疾病,民不聊生,人們認為這必定是惡靈做怪,於是日皇頒布詔令,從全日本境內搜集66支2丈長矛立於神泉院(位於京都天皇禁院中),再將神輿抬往疫區祭祀,祈求牛頭天王素盞鳴尊(被奉為祛除疾病之神)消散疾病。
  • 祇園祭-宵山月色
    高處望去,定是一片木牆灰瓦,佛塔神殿點綴其間,簷鬥間穿插幾株古樹,小河旁開滿一岸紅櫻……可現代感十足的京都車站和高聳入雲的京都塔打破了我的憧憬,但那時,京都站旁小小的音樂噴泉飛濺出了奇妙的音符——不同於神秘悠揚的雅樂,亦異於市井小曲的嘈雜。這是一種建立在兩種極端之間的旋律,它親切,又不失高貴,在我看來,它是最符合京都作為城市、又作為國都的文化之音。
  • 祇園祭‖京都三大祭
    祇園祭祇園祭每年7月舉行,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與葵祭、時代祭並稱京都三大祭,也是日本三大祭之一。
  • 京都祇園,日本藝伎的寄身之處是怎樣的?
    作為京都最大的藝伎「花街」,祇園名字源於佛教典故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祇園精舍。小提示:相信大部分人第一眼看到「祇園」一定會錯看成「祗園」。現在祇園分為祇園東和祇園甲部兩片,祇園東區依舊保持著許多古色古香的藝伎館、茶屋等古京都的建築;而祇園甲部則保留著當初繁盛一時的藝伎歌舞練場,每年春季的時候,還會舉行大型的藝伎舞蹈公演。
  • 日本三大祭之一!京都「祇園祭」的8大看點、交通、日程全攻略
    祇園祭期間的每個活動,都總是吸引著大批訪客前來共襄盛舉,市街裡處處充滿了人們的熱情與活力,洋溢著京都特有的祭典氛圍。※2020年因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祇園祭活動將縮小規模。山鉾巡行、試拉鉾繩(曳き初め舁き初め)已確定取消,山鉾組裝(山鉾建て)則將於6月上旬決定是否舉辦。而各保存會(為留存文化、歷史資產所建立的團體)舉行的祭神儀式,則僅開放相關人士參加。
  • 日本三大祭之一!京都「祇園祭」的8大看點、交通、日程全攻略
    每到7月,整個京都會被「祇園祭」的熱鬧氣氛所渲染,「鏗鏗鏘鏘(Konkonchikichin、Konchikichin)」由祇園囃子(日本祭典時的吹奏樂隊)以「鉦」等樂器敲奏成的曲調響徹耳畔。祇園祭以每年7月1日的「吉符入」儀式起頭,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祭典活動。其中,又以17日(前祭宵山)與24日(後祭山鉾巡行)為最大亮點。
  • 夏天過去,秋天也有「祇園祭」!
    龜岡祭是鍬山神社②的例祭,當地規模最大的秋日祭典,從10月1日一直持續到10月30日。跟祇園祭一樣,都有吉符入、抽籤式、山鉾建造、宵宵山、宵宮祭、山鉾巡行等環節。歷史悠久,始於室町時代。華麗的山鉾大約於江戶中期後登場,由在京都發家的龜岡人捐贈,讓家鄉的祭典從此擁有了祇園祭的氣勢。每年10月25日舉行的山鉾行事,被指定為京都府無形民俗文化遺產、龜岡市無形民俗文化遺產。
  • 日本三大祭之一!京都「祇園祭」的8大看點、交通、日程全攻略
    祇園祭期間的每個活動,都總是吸引著大批訪客前來共襄盛舉,市街裡處處充滿了人們的熱情與活力,洋溢著京都特有的祭典氛圍。※2020年因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祇園祭活動將縮小規模。山鉾巡行、試拉鉾繩(曳き初め舁き初め)已確定取消,山鉾組裝(山鉾建て)則將於6月上旬決定是否舉辦。而各保存會(為留存文化、歷史資產所建立的團體)舉行的祭神儀式,則僅開放相關人士參加。
  • 京都祇園,日本藝伎的寄身之處是怎樣的?
    作為京都最大的藝伎「花街」,祇園名字源於佛教典故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祇園精舍。小提示:相信大部分人第一眼看到「祇園」一定會錯看成「祗園」。現在祇園分為祇園東和祇園甲部兩片,祇園東區依舊保持著許多古色古香的藝伎館、茶屋等古京都的建築;而祇園甲部則保留著當初繁盛一時的藝伎歌舞練場,每年春季的時候,還會舉行大型的藝伎舞蹈公演。
  • 京都 · 祇園祭
    京都有三大祭典:晚春初夏間的葵祭、夏天的祇園祭和秋天的時代祭。而當中最盛大的,與大阪天神祭和東京神田祭合稱日本三大祭的,就只有祇園祭。京都 祇園 PENTAX LX PENTAX K 35/2.8 KODAK PORTRA 160
  • 「祇園祭」大剖析,一篇文章讓你讀懂它的前世今生|京都·文化
    京都的「祇園祭」與大阪的「天神祭」、東京的「神田祭」,並稱為「日本三大祭」。 每年的祇園祭從7月1日開始,為期長達一個月,是京都不能錯過的活動之一。祇園祭最早是「祇園御靈會」。869(真觀11)年,平安京爆發瘟病,人們在神泉苑立下66支長矛,以求祇園之神為世間消除災禍。當時,日本的東北地區發生了地震,關東地區的富士山火山噴發,京都則瘟疫肆虐。為了消除疫病、維護社會穩定而舉行了祇園御靈會,以鎮壓怨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