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在華日企的疫情突圍

2020-12-12 騰訊網

武藏精密株式會社天津分公司生產車間。

新華社天津5月24日電(記者王暉 王井懷)中國發生疫情初期,大塚智久從日本返回中國,臨行前,他的家人開玩笑勸他「立遺囑」。短短幾個月後,中國遏制住疫情,他在中國的企業得以復產復工。

身著白色制服,口戴淡藍色口罩,齊整的頭髮中有絲絲銀髮,今年53歲的大塚智久是日本武藏精密工業株式會社中國區域CEO。他說:「天津的分公司上個月生產了200多萬件汽車配件,接近企業正常產量的90%。」

大塚智久在工作。

武藏精密工業株式會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日本企業。20世紀70年代,企業開始尋求海外業務。中國潛力巨大的市場一直吸引著「武藏」的目光。2003年,武藏精密工業株式會社在中國廣東投資一家工廠,開啟在華發展的第一站。隨後2016年在天津留下了印記。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武藏精密工業株式會社中國區的業務比來華初期翻了5到6倍。

正當武藏精密工業株式會社在中國向汽車行業「輕型化」「電動化」「輕量化」轉型的關鍵節點,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公司陷入困境。

當時,尚在日本家中的大塚智久急著返回中國。臨行前,家人開玩笑說:「要不要先寫下遺囑?」

大塚智久回到中國後看到,無論從機場還是公司駐地,眾多防疫工作人員嚴陣以待,「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

中國政府對企業的幫扶隨之而來。企業所在的天津市武清區政府出臺多項措施幫扶企業,工作人員主動向企業詳細講各項惠企幫扶政策。大塚智久說:「僅電費一項可為企業節省約30萬元,緩解了企業的困難。」

武藏精密株式會社的員工正在工作。

幾個月下來,對於中國的疫情防控效率,大塚智久高度稱讚:「其他國家分公司依舊陷入停滯,而中國的分公司迅速復工,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在中國工作多年後,大塚智久發現,中國和日本在文化、習俗上有很多相近之處。「交往是超越國界的,希望未來中日兩國人民增加交流,攜手抗疫,戰勝新冠病毒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在華日企的2020:「先抑後揚」 擁抱新趨勢
    在中國日本商會近期發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0白皮書》中提到,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19年8~9月對在華日企的調查顯示,在今後1~2年的業務發展方向上,43.2%的受訪日企表示將擴大業務規模,50.6%的企業選擇「維持原狀」。
  • 企媒體案例賞析:疫情下的餐飲加盟突圍
    自2020年年初開始,由於對疫情的恐懼,人們都紛紛選擇躲避在家,而不再隨隨便便上街,也因此幾乎不在外面吃飯,餐飲市場一片慘狀,此後即使疫情有所改善,很多人依然心有餘悸,不敢貿然在外就餐。在這艱難的市場和競爭環境下,企業首先想到的是ROI,是品牌宣傳和效果轉化的平衡……經歷了持續的比對和分析後,最終市場總監拍板兒,選擇了具有創新意義的本邑企媒體營銷,力圖達到品效合一,並最終打了一場翻身仗,線索成本降到120元以下,數量翻了多倍,並還在持續增長……在疫情的重壓下,逆勢上揚,實現逆襲。
  • 疫情期間,日本吸引日企回國?日企:我們不回!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的經濟受到了嚴重打擊。日前,國家公布了我國第一季度的經濟表現。數據顯示,中國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了6.8%。要知道,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GDP增長率從未低到如此地步。疫情除了給我國自身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也給一些在華企業造成了困擾。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 剛追加在華投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在2019年8月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中,明治集團位列第16,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日本企業,中國乳企伊利和蒙牛分列第8和第10。
  • 日媒:38家日企考慮轉移在華供應鏈!越南、印度將「撿漏」?
    關於日企調整亞洲供應鏈又傳出最新消息!據《日本共同社》12月30日報導,經過調查,在96家被日本認為需要防止技術流向海外的企業中,有4成企業(38家)表示有意調整在華供應鏈,將生產基地和供應商分散到東南亞、印度等更多地方。聽上去,這個比例很高,但事實上,能落實起來的企業恐怕沒幾家。
  • 我國暫停美企禽肉輸華後,巴西肉企也出事了,進口食品還安全嗎?
    最近,歐美多家肉類加工廠爆發疫情,引發了公眾關注。6月20日,我國暫停了美國最大肉類供應商泰森公司一禽肉屠宰企業產品輸華。對此,該企業作出緊急回應,稱正在排查有無從該禁止企業進口過任何雞肉,同時強調目前在華售賣的雞肉均來自國內供應鏈。在事情還未平息時,巴西又一家肉企也被曝出發生疫情。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
    4月15日,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在專欄文章中表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 剛追加在華投資
    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在2019年8月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中,明治集團位列第16,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日本企業,中國乳企伊利和蒙牛分列第8和第10。2019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目前,明治集團在華主要有三大業務:明治乳業、明治制果和明治雪糕。
  • 鬥南花拍中心下調新品種專利費助力雲花突圍疫情寒冬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為助力花企花農在「雪災+疫情」的寒冬中破冰突圍,鬥南花卉電子交易中心(DFETC)將暫不收取或下調部分切花月季新品種專利使用費。雲南鮮切花品種種源主要依賴國外育種商,由於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國外育種商不願意讓專利品種輸入中國市場。
  •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逾九成在華日企計劃維持現狀或擴大業務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供應鏈多元化的拷問,在華日本企業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中國日本商會16日在京發布《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0白皮書》,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19年8~9月對在華日企的調查顯示,在今後1~2年的業務發展方向上,43.2%的受訪日企表示將擴大業務規模,50.6%的企業選擇「維持原狀」。
  • 日本擬資助部分日企生產線撤出中國!有日企回應:那些錢微不足道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日本打算耗資幫助在華的日企將生產線轉回國的消息引起關注。據悉,日經中文網以及經濟觀察報隨後都對此事做出了相關的分析報導。據經濟觀察報4月15日報導,我國深圳的一家日企高管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雖然日本當地對企業回國提供了資金支持,但對於企業自身的發展來說,那些錢微不足道。
  • 建發物業意欲上市 中小物企盲目突圍或將淪為「炮灰」
    來源:財經網在分化加劇之時入場的中小房企,究竟還能否突圍?還是淪為資本市場的「炮灰」?2020年,疫情對各行各業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物業行業卻呈現出一片「風景獨好」的畫面,掀起了一輪上市的熱潮。但在分化加劇之時入場的中小房企,究竟還能否突圍?還是淪為資本市場的「炮灰」?建發物業加入上市大軍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物業格外引人注目,也意外地成為了資本市場的「寵兒」。
  • 1700多家日企「撤離中國」真相調查:大部分日企並無撤出中國打算
    從日本經產省公布的企業名單來看,目前已獲得補貼的企業,包括防護口罩、基因檢測試劑、消毒酒精等在內的防疫用品生產企業40餘家,作為在華日企主力的汽車製造、金融和商貿類企業,並不在其中。仔細看這份企業名單,會發現其中一些獲得補貼的企業並非是「撤離」,而是在疫情之下迫於進出口順暢壓力而建設新廠。
  • 「日企排隊撤出中國」真相調查
    從日本經產省公布的企業名單來看,目前已獲得補貼的企業,包括防護口罩、基因檢測試劑、消毒酒精等在內的防疫用品生產企業40餘家,作為在華日企主力的汽車製造、金融和商貿類企業,並不在其中。仔細看這份企業名單,會發現其中一些獲得補貼的企業並非是「撤離」,而是在疫情之下迫於進出口順暢壓力而建設新廠。
  • 在華韓企舉行企業社會責任論壇
    在華韓企舉行企業社會責任論壇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 肖欣)三星、浦項、衣戀等在華韓國企業2日聚首在此間舉行的「2013在華韓國企業企業社會責任(CSR)論壇」,盤點2013在華韓國企業CSR執行情況,分享在華韓企領跑「外企CSR指數」經驗。
  • 德企高管包機返華背後:是兩國緊密經濟關係的體現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戚席佳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偉】從5月下旬到7月上旬,中德「快捷通道」商業包機已分三批次從德國運回「數百名」德國企業家和他們的家屬,該通道也被形容為「新冠肺炎疫情下有溫度的中德快捷通道」。從法蘭克福起飛的三架包機,5月30日飛抵天津,6月4日飛抵上海,7月9日飛抵青島。
  • 他們見證在華日企4次角色轉變
    某種意義上,這些「日貨」的出場順序恰恰是日企在華40年曆程的縮影。從經濟技術援助到把中國當成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從合作關係演變為競爭,日企隨著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角色轉變。透過這些航線不難看出,除北上廣和港口城市外,日企在華「擴張版圖」已然滲透到中國內陸。夏威夷大學亞洲學系教授、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郝忠明,自上世紀80年代起,長期在中日調研、訪學,密切觀察著兩國的經濟動態,幾乎見證了日企在華發展的全過程。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之所以成績亮眼,離不開與外資企業的緊密合作,而日企是外企中的重要玩家。
  •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在華日企將如何發展?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所長田端祥久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張靖) 自2010年中國GDP規模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之後,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不同於前30年的特徵,增速逐漸放緩,進入2014年,GDP增長率達到
  • 「萬億」邊緣的佛山,能否憑日企突圍?
    在同場推介的無錫、威海等城市面前,她向在場日企傳遞一種信號:在大連、上海等老牌日企高地之後,佛山正在成為新的「入局者」。不久前,佛山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出爐,佛山GDP同比下降2.3%,仍未能實現轉正,令人為這座去年剛踏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捏一把汗」。
  • 半成品菜企亟需破圈 味知香能否成功突圍
    後疫情時代,但是防控力度卻未鬆懈,人們也早已習慣了疫情期間的各種舉措,出行戴口罩,少聚餐,注意食品安全。疫情催生的半成品菜,也成為了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之一。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經銷商數量為956家、加盟店數量為801家,廣泛分布在蘇州、上海等地各大農貿市場、集市、街道門店,貼近消費者生活區域。既方便消費者日常選購也培育了潛在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