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七旬老鐵匠「戀上」單槓

2020-12-26 瀏陽網

 

  曾經一口氣做150多個腹部繞槓

 

  朋友稱他「瀏陽許三多」

 

  「1個、2個、3個……」8月25日上午,在瀏陽河路上的一處健身器材旁,兩名市民正幫著孫斯芳計數。孫斯芳今年70歲,不愛打牌不碰菸酒,就愛鍛鍊身體,尤其喜歡在單槓上做腹部繞槓。

 

  熟悉孫斯芳的人透露,15年前,孫斯芳能做兩三百個腹部繞槓,彼時電視劇《士兵突擊》正熱播,劇中的許三多一口氣做了333個腹部繞槓,因此孫斯芳也被朋友們稱為「瀏陽許三多」。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玲

 

  現場比拼,年輕人敗下陣來

 

  孫斯芳家住淮川街道新北社區黃泥灣小區,每天6點左右就會出門鍛鍊,或去瀏陽河路,或去西湖山,因為這兩處地方的健身場所裡都有單槓。在所有的運動項目中,孫斯芳對單槓情有獨鍾。

 

  在瀏陽河路,孫斯芳給記者表演了一手腹部繞槓:上單槓後,他很快就調整好姿勢,雙手用力撐起,雙腳借力向上順勢一個翻轉,就在單槓上繞了一圈。之後,他借著雙手和腰腹的力氣不停地重複:撐起雙手,蕩高雙腿,屈腰旋轉。轉起來一個又一個,完成得非常輕鬆。

 

  「15、16、17……」臨近中午,陽光強烈,孫斯芳臉上的汗水不斷滴落下來,大家連連表示可以了。孫斯芳從單槓上跳下來,他笑著說,自己還可以做的。

 

  「不用數,我數過!」市民餘先生見記者正在採訪孫斯芳,連連向記者表示,自己曾經數過孫斯芳做腹部繞槓的個數:「我曾經特意數了一下,他接連做過一百五六十個腹部繞槓。」

 

  在單槓上做腹部繞槓究竟難不難?大家讓孫斯芳和餘先生現場PK一下,餘先生也不推辭,只說自己平常沒練過,比不上老先生。兩人上單槓後,這邊孫斯芳已經做了好多個,那邊餘先生攀上單杆,反覆嘗試了幾次,卻一個都沒繞過去。

 

  「不愧是『瀏陽許三多』!」邊上的市民紛紛表示佩服。有孫斯芳的老朋友說,十多年前,他就在這裡鍛鍊,那時他才50來歲,一口氣能做兩三百個腹部繞槓。從那時起,「瀏陽許三多」這個外號就傳開了。

 

  老鐵匠用鍛鍊紓解情懷

 

  70歲高齡還能輕鬆做100多個腹部繞槓,到底有什麼秘訣?孫斯芳拍了拍自己的手臂,說自己以前是打鐵的,手臂力量強著呢!

 

  「打鐵這份工作,我是真心不想放下啊!」孫斯芳說,自己年輕時,街頭手工藝行當比較多,他對打鐵非常感興趣,家人就送他學了這門手藝。由於他學得認真,再加上手臂非常有力,連師傅都誇他「是打鐵的料」。後來,他成為原永和氮肥廠一名維修師傅,專門打鐵燒焊做零部件。再後來他又調往城區原飲食公司,一雙打鐵的手做起了饅頭月餅,孫斯芳一下子不適應了,第一天上班他就切到了手指。

 

  考慮一段時間後,他選擇在街頭開了一間打鐵鋪,專門給人修理鋤頭、三輪車,得空就打幾把菜刀賣。這份工作,他一直堅持到2004年,實在是沒生意了,他才把店給關了。

 

  「鍋爐拆了,風箱廢了,鐵錘、鐵鉗都賣了……」孫斯芳嘆了口氣。他的手滿手都是厚厚的繭子,他說以前自己掄鐵錘,繭子更厚,需要用小刀一層層削掉,不打鐵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沒有繭子可削,情緒都低沉了很久。

 

  孫斯芳的妻子佔芳珍說,見丈夫不開心,她就拉著他出去散步,兩人有時候能一直走到河對面新月半島溼地公園去。後來孫斯芳找到了單槓鍛鍊的樂趣,單是那磨得厚厚的繭子就讓他心情又開朗了起來。佔芳珍笑著說,如今日子好了,他運動運動能鍛鍊身體,最重要是自己開心,這就夠了!

 

  醫生提醒

 

  運動要適度不能勉強

 

  做腹部繞槓這樣的高難度動作,會不會對身體帶來什麼影響?進行這樣的運動,怎樣避免摔傷、碰傷呢?昨日,記者聯繫上中醫院骨科副主任醫生黃超。

 

  「最重要是掌握運動的度。」黃超表示,單槓這種運動,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孫斯芳老人已經堅持了10多年,表示他是真心熱愛這項運動,興趣就是最好的動力。而腹部繞槓主要講究身體協調性,一般情況下,這種運動對身體沒有太大的損傷,對關節也沒有什麼負面影響。

 

  運動雖然有益身心,但醫生叮囑,這樣的運動做久了容易造成腦部充血引發頭暈,而頭暈容易讓人失去平衡,影響動作的協調,從而導致摔跤。「最怕頭部或者頸部著地受傷,後果會很嚴重。」黃超說,喜愛這項運動的人,也要按照自己的能力來,不要逞強,也不要勉強。他提醒,沒有鍛鍊基礎的人不要隨意模仿,而小孩手臂力量不夠,很容易掉落受傷,如要嘗試這樣的運動,家長最好在旁邊時刻注意。

相關焦點

  • 【最美老幹部】瀏陽關口有個七旬「管家」 兩年「管出」一個美麗小區
    【最美老幹部】瀏陽關口有個七旬「管家」 兩年「管出」一個美麗小區 2020-12-01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瀏陽北盛最後的打鐵匠 沒有四季,只有酷夏!
    或許是流過村口的一條小溪、 坐在門墩兒上的阿婆, 也或許是池塘邊的一聲蛙叫、 兒時大快朵頤的一道菜。 熟悉的片段讓我們從行色匆匆的當下慢下來, 尋找身邊的手藝人 讓我們一起走進北盛老街上的鐵匠鋪 (出於對匠人師傅的尊敬,以下稱呼全為師傅) 你最後一次看到打鐵匠是什麼時候?
  • 老鐵匠精湛手藝打造刀具56年 不少臺灣人求購
    記者董春輝攝  廈門網(微博)-海西晨報(微博)訊(記者 董春輝)「叮叮噹噹,叮叮噹噹……」鐵匠鋪裡,打鐵聲穿越半個世紀,迴蕩在古老又現代的同安城中。56年時間,當年活蹦亂跳的小孩子,已成為白髮蒼蒼的老人。幾十年間,王偉獅專心做一件事———打制手工刀具。如今,他的名聲越過同安,跨過海峽,不少臺灣同胞慕名求購。
  • 老鐵匠為了讓兒子少走彎路,最終丟了自己一生的手藝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鐵匠見自己的生意這麼火,就想讓兒子也學習煉鐵打鐵手藝,將來自己老了,手藝得以傳承,同時還能讓兒子有謀生之道。於是鐵匠為了讓兒子很快學成,少走彎路,就手把手地教兒子,把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全盤託出。在兒子打鐵時,在鐵匠總是旁邊指指點點,說個沒完,就怕兒子失敗。兒子在鐵匠指點下打造出的兵器個個都特別完美。而且從來沒有出現過瑕疵。
  • 中國湖南 瀏陽花炮
    瀏陽花炮包括鞭炮和煙花,歷史可追溯至唐宋。鞭炮原名「編炮」,意為編結起來的爆竹。生產爆竹的原料是瀏陽就地取材的土紙、土硝、硫磺、炭末、紅白泥土等。 年雍正皇帝登基時,為改元正朔,要在元年元宵佳節燃放響炮、花炮,傳旨鞭炮行業,要創新花上京。
  • 安徽79歲老鐵匠打鐵56年 不賺錢只為「守藝」
    老鐵匠董成才正在磨製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正在手工捶打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展示自己鍛造的鐵製農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展示自己鍛造的鐵製農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正在燒制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正在焊接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用機器鍛壓鐵具。 李飛 攝大火爐裡引上火,手拉風箱呼呼作響,火苗伴著節拍歡呼雀躍,錘聲叮噹鐵花飛濺……12月22日,在安徽省肥西縣山南鎮,79歲的董成才正在鐵匠鋪裡打鐵。打鐵是一種傳統鍛造工藝,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這門老手藝也瀕臨失傳。
  • 瀏陽長途汽車站整體搬遷至汽車西站
    從1985年5月11日起開始投入運營的瀏陽市長途汽車站(在更多的瀏陽人口中,被喚作「東站」),如同富有瀏陽特色的素食菜,因承載著無數瀏陽人的行旅記憶,而被認為是「幾代瀏陽人走向世界的出發點」。     然而,擁堵逼仄的周邊環境,影響了市民出行的便利。在拉開城市骨架的同時,這座年代頗久遠的老車站將淡出人們的視野。
  • 到婚禮小鎮來,請老鐵匠為你們證婚吧
    「超生遊擊隊」由於來程已經在甲板上各種瘋狂自拍,這次就沒再走出船艙,而是坐在休息廳利用遊輪上的大巴又開了2個多小時,終於來到今天的遊玩地點,地處蘇格蘭與英格蘭邊境上的Gretna Green(格特納格林)小鎮。
  • 通訊:安徽七旬草臺老藝人的電影夢
    通訊:安徽七旬草臺老藝人的電影夢   中新網合肥9月11日電 題:安徽七旬草臺老藝人的電影夢  記者 成展鵬  在安徽有一位年輕時曾受過兩年「掃盲」教育的草臺廬劇老藝人,用自己60年的人生經歷成就了一本書,書名叫《如戲人生》。
  • 單槓懸垂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中的效果
    單槓懸垂是日常鍛鍊很常見的一個動作,很簡單,雙手抓住單槓,保持身體懸空,是鍛鍊前臂肌肉,提高抓握力的方法。我在這裡只講它的另一個作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我告訴他練習單槓懸垂,可以和引體向上交叉練,組間可以充分休息,每次不用練太長時間但儘量做到天天堅持練,兩個月以後他告訴我症狀減輕了。另一位是一位60歲左右的老爺子,在醫院門口的健身器材處碰到的,當時我正在練習引體向上,見面聊了幾句後得知,他在家帶孫子,時間長了,經常彎腰,最後腰疼的幾乎直不起來,去醫院被告知是腰椎間盤突出,要住院。
  • 大山深處的鐵匠鋪
    看那捲稻草迅速把木炭引燃,鐵匠拉開鼓風機,電機呼呼呼響起來,很快木炭就燒的通紅。鐵匠把木匠拿來的那根鑿子插進炭火中,鑿子上焊接著一坨子鋼料,需要鐵匠把它和鑿子合為一體。加熱需要過程,等待的間隙鐵匠跟我們攀談起來。鐵匠姓高,今年整六十多歲了。他說他十四歲開始跟著師傅學打鐵,這個活路做了一輩子。說著挽起袖子給我們看他的手背胳膊,那些星星點點密密麻麻的斑點,都是打鐵飛濺的火花燙傷後留下的痕跡。
  • 濉溪石板街最後的鐵匠
    ,一棵不起眼的大樹遮蓋著一家陳舊的鐵匠鋪。爐膛裡火焰正旺,68歲的鐵匠李家振把多根短鐵棍放進爐膛燒料。儘管鐵匠鋪的生意慘澹,但他一直堅持著把鐵匠鋪維持下去,就是為了保留祖輩辛辛苦苦傳下來的手藝,守望著傳統。 從十五六歲開始,李家振便跟著哥哥李家福學打鐵。「以前石板街有好幾家鐵匠鋪,如今只剩下我這一家了。」李家振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打鐵這個行當十分吃香,鐵匠鋪前門庭若市。
  • 湖南瀏陽:脫貧路上闊步行 一河詩畫滿城歡
    就在17日當天,瀏陽市小河鄉皇碑村村民張清華也早早吃過晚飯,喊上家人、朋友團坐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央視在國家扶貧日推出的大型訪談節目《脫貧·我們的故事》。此前,張清華與瀏陽市小河鄉扶貧辦工作人員、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參與了節目錄製,和他們一起登上央視舞臺的還有當地7名農民畫師聯合繪製的10米畫卷《世外原鄉詩畫小河》。
  • 113幅鋼筆畫,溯源時光裡的老瀏陽
    古蹟在消失,生命也敲響了警鐘,79歲身患肺癌的瀏陽人沈博愛,對自己也像是對大家,一字一頓地說出這句話。    歷時數年,像是一場賽跑,他跑遍了瀏陽,趕在諸多古蹟消失之前,用鋼筆畫下三百多幅畫,其中113幅集結成冊,編成《蹉跎坡舊畫》出版,忠實記錄了老瀏陽縣境內古井、古橋、古牆、古民居、古街老巷等16類即將進入歷史的風物與建築印記。
  • 駐足瀏陽老礦區,開啟工礦文化之旅
    儘管早已停業,礦區的老廠房依然保存較好。     青磚老牆、革命標語、老舊機器……     在瀏陽,除了舉世聞名的瀏陽河外,還有聞名遐邇的「三花」:天上璀璨的煙花、石頭中神奇的菊花及大圍山浪漫的杜鵑花。     瀏水邊的永和鎮,就是其中菊花石的原產地,但這個小鎮卻因磷礦工業一度輝煌數十年。
  • 木器廠、鐵匠街、老鐵路…你記得多少光華門的故事?
    你去「鐵匠街」買過東西嗎康樂巷的東頭直達富寧街,越過鐵北巷就是利民街。利民街是古時的光華門內大街,又俗稱「小南門街」。清代及之後一段時期,利民街上鐵匠爐比較集中,所以也被稱為「鐵局街」,俗稱「鐵匠街」,1947年就改為「利民街」。
  • 探訪大山深處「打鐵匠」
    記憶中的鐵匠鋪,老鐵匠使勁拉著風箱,紅紅的火焰,一個鐵質的底座上,一把鐵鉗鉗著一個燒得通紅的鐵棒,手裡的鐵錘輪流的上下翻飛,噹噹作響,火星四濺。 這天,偶然聽到是幫扶幹部的朋友講起,寧都大沽鄉南林村上坑小組有一位年近八旬的「奇人」老漢,家貧志不貧,正打算重拾舊藝,起火開爐當個打鐵匠。
  • 新馬泰十日遊 七旬老姐妹告旅行社擅增自費項目
    新馬泰十日遊 七旬老姐妹告旅行社擅增自費項目時間: 2012-07-18責任編輯: 白水旅遊_中國網 說好「新馬泰十日遊」不增加自費項目的旅行社,待兩位七旬老姐妹交了訂金籤了合同老姐妹生氣地回國後,將旅行社告到法院索賠。白下法院受理此案後,主審法官考慮到老姐妹倆舉證能力較弱,為查清事實依職權親自到旅遊主管部門進行了取證,查明旅行社確實存在大量超出合同的項目。與此同時,老姐倆的一些訴請也沒有法律依據,無法得到全部支持。據此,法官對雙方進行了調解,最終,旅行社賠給兩位老姐妹每人2000元,了結了糾紛。
  • 石頭房、老標語、村裡還有老鐵匠 供花饃、祭天神、古村落留鄉愁
    河南省衛輝市太行山區最偏遠的地方有個土池村,這裡「一腳踏三縣」,老石頭房很多,還留下很多老標語。這裡民風淳樸,民俗也很獨特,成為我國第五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隨著鏡頭咱們一起到村裡走一走,肯定能喚起您很多古老的記憶。
  • 舌尖上的美味,瀏陽經典蒸菜
    地道的瀏陽蒸菜品種很多,葷的如竹筒蒸排骨、幹豆角蒸肉、臘魚臘肉合蒸、蒸香腸,素的有蒸毛豆、蒸蘿蔔片、蒸芋頭。儘管品種花色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無論是蒸什麼東西,小山頂上大都都是一層紅豔豔的幹辣椒片,要不就是幾顆黑黑的瀏陽豆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