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許沁
一體貫通、循序漸進的德育體系,形成了「三圈三全」育人大格局,為每個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百年老校沈巷小學是青浦區研學實踐首批試點學校,今年防疫背景下,學校創新學生自主進行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雲研學」,立足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等育人途徑,在校園泖峰文化的開放課堂中,培養泖峰好少年上善、自強、勤勉、奉獻的品質。
近年來,上海創新一體化構建大中小幼各學段教育內容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融合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聯動機制。一體貫通、循序漸進的德育體系,形成了「三圈三全」育人大格局,為每個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讓愛國主義教育「動」起來
「你喜歡濱江嗎?說說喜歡的理由。」一堂由宛南實驗幼兒園範琪老師執教的視頻課《濱江是個好地方》,通過說說唱唱、玩玩笑笑的形式,讓孩子們感受濱江的美。徐匯區域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利用濱江這個孩子身邊特有的資源,大、中、小、幼5位教師由低到高、以小見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進行教學,展示了大中小幼一體化思政課堂的思考與實踐經驗。「利用家門口的實踐基地,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道理,在體驗中培育愛國情懷。」徐匯區教育學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秦紅說。
上海開展了一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示範區(教育集團)」試點建設,以「講臺上的新思想」為主題,打造「我和我的祖國」「偉大的起點」等系列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觀摩課。從黃浦區盧灣中學的《「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新「思」路》,到靜安區寶山路小學的《紅色寶山路》等系列課程建設,市教委公布了中小幼百門「中國系列」校本課程,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上海積極打造德育品牌活動,連續20年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月」和「中學生時政大賽」活動,連續12年開展「百年樹人——電影陽光行」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浦東新區的學生影視教育活動實踐,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厚植學生熱愛家鄉的自豪之情。進才中學倡導在學科德育中引入影視教育的元素,語文課上運用電影的可視和直觀性,引導學生感悟生命成長和責任擔當。建平中學的英語課通過勵志英語電影,教會學生用國際視野感受樂觀積極人生態度,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上海堅持「開門辦思政」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優質豐富的校外教育資源,構建校內外合力育人共同體,讓愛國主義教育「動」起來。上海充分利用657處革命歷史遺址遺蹟和329個市、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教育資源,打造紅色風景線,編制上海學生紅色教育實踐圖譜,繪製《上海市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將「四史教育」與學生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開展「百萬青少年巡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上海六千年」之旅系列實踐活動。普陀區向學生發放中小學生紅色學堂研學手繪地圖,「蘇州河十八灣」沿線貫穿顧正紅紀念館、曹楊新村村史館、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上海紡織博物館等12個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除了實地考察,學生也可在線學習,選擇研學路線、體驗場館課程、記錄研學成果。
勞動教育綜合育人
位於嘉定安亭的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和小學裡有「一米菜園」。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到「一米菜園」走一走、看一看。這個校園網紅打卡地,不僅是一個「戶外教室」,園藝學習之外,以動手操作和親身實踐實施勞動教育,將各個學科有機融合,成為一門融自然、生物、勞動、科創和戶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學習勞動技能、培育勞動習慣,到提升科創探索的綜合素質,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發展勞動技能,培養責任意識,不斷探索學段貫通、五育並舉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校長王建芳說。
今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各學段勞動教育內容要求,把學段內容要求拓展到幼兒園階段,各學段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上海對勞動教育已經作了積極探索,以本市高考和中考改革為契機,把學生志願服務和公益勞動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高中生完成60課時、初中生80課時的公益勞動和志願服務成為畢業「硬要求」。
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高中生參加為期一周的農村勞動實踐成為上海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體驗生產實踐的必備教育教學環節。曹楊二中創新勞動教育實踐,科學設計學農學工等系列實踐活動。曹楊二中黨委書記侯文英說,甘肅學農回來後,孩子們明顯更愛學習了,生活中懂得節約,懂得勞動不易。學校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用好校內校外兩種資源,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在動手動腦中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家校社」協同共育
如何讓爸爸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不缺位?跟著爸爸去上班,幫助爸爸做導師……明強小學通過「爸爸書架」「爸爸課堂」等,讓爸爸們再忙也要做個好爸爸。在校長姚鳳看來,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個都不能少,讓「爸爸的陪伴」成為常態,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打好孩子生命的底色。
閔行區構建「雙支撐」的家庭教育格局,依託區教育學院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社區家庭教育服務指導站,推進「學校家庭教育工作」,同時積極籌建以「啟·家」為名的閔行區家庭教育App,鼓勵家長與孩子同步學習,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智慧化「家庭教育雲平臺」。
今年防疫期間,孩子長時間居家,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徐匯教育推出「超級家長會」之所以圈粉,就是直面家庭問題中的「痛點」,密切結合學生成長關鍵節點,創新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共育網絡,為家長提供專業指導,與孩子共同成長。「上海家長學校在線課堂」普及疫情期間生命教育、親子溝通、學習時間管理、返校復學等內容,覆蓋家長群體190餘萬人次,送出新學年家校共育「超級大禮包」,調節師生家長情緒,舒緩壓力。《抗疫期間中小學生及家長心理防護手冊》等指南在「雲指導平臺」上全網免費發布,閱讀量上百萬,16個區心理中心都開通24小時心理熱線,為有需要的學生和家庭提供支持援助。
整合各方資源,上海探索家校協同共育機制。長橋街道有上海中學、徐匯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等30多所學校,涵蓋中小幼職教,長橋街道開創了社區校際聯盟共享清單,不斷推進未成年人實踐項目,每年街道都要開展「走進上中路教育一條街」「小腳丫走大社區」等30餘項實踐活動,受益學生達2萬餘人次。藉助社區教育校際聯盟這一橋梁,將每所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匯聚到社區公共課堂,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育人實效提升。
編輯:馬麗
【來源:上海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