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

2020-12-12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

成都東郊琉璃場,很多老成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然而此處為何命名琉璃場,並沒有多少人深究。

事實上,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這裡曾有一處從五代至宋元明時期、延續700多年的古瓷窯場。從最初時燒造陶、瓷器,到明代為蜀王府燒造琉璃等建材,這處窯場的名字最終更名為琉璃場窯(又名「琉璃廠窯」、「華陽窯」),這一帶也因此得名琉璃場。

時光飛逝,琉璃場窯早在清代就已停燒,窯包也因此塵封地底。2018年5月至今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成都市土地儲備中心用地需要,對錦江區柳江街道等地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終於讓這處古窯址重見天日。

發現延續700多年的古窯址

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至明代,歷時700餘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窯場之一。據此次考古發掘現場領隊易立介紹,該窯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引發學術界關注----原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學者David Crockett Graham(葛維漢)在1933年對其開展過短期試掘。1942至1943年,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館等單位聯合發掘了成都老西門外的前蜀皇帝王建之墓,馮漢驥先生在正式報告中將墓內出土的青瓷碗、盆、四系罐判定為琉璃廠窯製品,其燒造歷史首次被提早到五代時期。1955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組在成都市郊東南的勝利鄉一帶清理明墓時,對窯址做了初步的調查和勘測,當時測量窯址佔地面積約340畝,大小窯包共計21處,陶器碎片堆積層厚1~3米,在當時的針織廠、印染廠及宿舍和勝利糧站後的建築物的下面,都還可以見到陶器碎片。

正式對該窯址的發掘,始於2018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錦江區柳江街道琉璃村6組、包江橋村1組的琉璃廠窯址開展了考古勘探和發掘,該地點東臨琉璃路(老成仁公路),西臨沙河支流——洗瓦堰河,南臨南三環路三段。在近30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清理出土窯爐、作坊建築、水池、水井、擋牆、墓葬、灰坑等,以及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等大量標本。

易立說,整個工地分作兩個發掘區,其中第二區的地層堆積保存較好,讓考古人員找到了五代至兩宋時期的窯爐和作坊建築。其中一處窯爐,可以看到窯頂的拱券用耐火磚和窯具等材料砌築,窯床內外還留有很多沒來得及取出的碗、盤、壺等瓷器成品。

現場有窯爐,也有作坊建築。考古人員在現場清理出的作坊建築有11座,其中一處保存較好的作坊建於南宋,它的長度達到了14.75米,寬8.1米。北牆外殘存2口陶缸(甕),嵌於地表下,現場也打了兩座八角水井,供工人使用。

出土豐富陶瓷器

宋代可能就有陶瓷商

據有關資料記載和考古專家論證,從五代直到明代末期,琉璃廠一直是成都附近的一個官辦陶瓷手工場,延續了700多年從未間斷,以其規模宏大、產品優良、品種繁多、歷史悠久而成為西蜀少數幾個著名的陶瓷工場之一。那它究竟出產了什麼樣的陶瓷用品呢?

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清理,考古人員現場獲取的遺物標本包括了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等四大類。五代至北宋早期瓷器的器形普遍偏大,胎體較厚重,常見碗、盤、盞、盆、爐、盒、四系罐、盤口罐、注壺、穿帶瓶、器蓋等等。它們的釉色品種以青釉、醬釉為主,器表有飾綠、醬色彩繪的做法,碗盤類器物的裝燒方式流行使用支釘間隔。

到了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的器形普遍變得較小,胎體變得相對輕薄,器形種類減少,常見碗、盤、盞、碟、瓶、注壺、雙系罐等,釉色品種以白釉、青釉、醬釉、黑釉居多,器表有用化妝土、醬彩裝飾的做法,碗盤類器物的裝燒方式流行使用石英沙堆間隔,其足底流行模印各種幾何符號、文字和圖案。易立表示,這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標、標誌和款識意義,反映了當時窯戶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現場出土的元代瓷器,數量和類型都急劇減少,幾乎只能見到黑釉碗,製作粗糙,胎體厚重。陶器的數量較少,主要是低溫釉陶的俑、動物模型等,均屬於喪葬明器。建築材料有瓦當、滴水、筒瓦等,窯具可辨墊板、墊圈、支釘、支柱、火照等,匣缽極少見。

琉璃廠窯曾被明蜀王府接管

有意思的是,琉璃廠窯在早期並不叫此名。「關於琉璃廠窯的文獻史料十分匱乏,北宋《元豐九域志·成都府路》『華陽縣』條下提及有『均(垍)窯』,南宋《成都文類》卷五引何麒詩記有『垍窯鎮稅官』,有學者考證『均(垍)窯』即是琉璃廠窯在兩宋時期的稱謂。」易立表示。

那為何此後又改名為琉璃廠窯了呢?

這或許與其燒造的產品有關。

在王建墓(現永陵)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學家馮漢驥認為其中出土的幾件陶器正是琉璃廠窯的產品。可見在五代時期,琉璃廠主要燒造日用陶器。1973年,洪雅發現的一處北宋磚室墓中,出土了大量碗、壺、罐等器物,被認為琉璃石窯所出,這也證明當時琉璃廠窯以燒造日用陶器為主。

但是到了明代,這裡已改名為「琉璃廠」。易立介紹,1955年,在成都外西瘟祖廟附近清理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監丁祥墓。他的墓志銘寫道:「(丁祥)至正德初,侍於今上,尤重其能,屢命於琉璃廠董督陶冶,建諸瓴甓。」「可見這處窯場在明代仍在生產,但已被明蜀王府所控制。」

瓴甓,也即磚塊。琉璃廠為蜀王府造了什麼磚?或許可以從明初蜀王世子朱悅燫的墓室可一窺一二。

1970年,位於成都鳳凰山腳下的朱悅燫墓被發現。儘管早年該墓已數次被盜,但以琉璃磚瓦模擬地面宮殿建築的墓室,以及五百多件各類琉璃瓷俑等瓷質模型基本保存完整。這處華麗的地下宮殿中,就有由琉璃廠窯所燒造的琉璃釉瓴甓。

此外,《華陽縣誌·山水》也記載:「馬家坡之南約二裡……屋宇參差,仿佛城郭。向此之北,即琉璃廠,明世官燒琉璃地也。」可見,琉璃廠窯之名,是因宋代以後,特別是明代,華陽縣一帶曾大量燒造蜀王府、蜀王陵以及寺觀,廟宇所需的綠,黃色琉璃筒瓦,板瓦,尖圓瓦當和獸頭等建築材料和各種明器而被俗稱的。這些材料充分證實在今琉璃場已設官外廠窯,不再為民間所燒造了,而該窯的所在地至少從明初也就名之曰琉璃廠了。

如今,在發現朱悅燫墓之後的50年後,考古人員再次科學考古琉璃廠窯,更進一步揭示和掌握了成都琉璃廠窯的歷史沿革、產品面貌、製作工藝、生產性質等文化內涵,為今後促進和加強對該窯的考古學、美術學、陶瓷工藝學等方面的研究,並開展相應的文物保護及展示利用工作,提供了可考的科學依據和珍貴的一手資料。

琉璃場這個看似普通的成都地名,也因此有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記者 吳曉鈴)

相關焦點

  • 成都冷知識丨揭密成都北緯30°35'51.21",東經104°05'31.35"這個...
    成都東郊琉璃場老成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但是此處為何命名琉璃場?是不是真的燒造過琉璃?很多人卻並不太清楚日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揭曉了答案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窯場之一琉璃廠窯址位於錦江區柳江街道琉璃村6組、包江橋村1組,該地點東臨琉璃路
  • 陶瓷知識:世界著名的古瓷窯遺址——湖田古窯址
    湖田古窯址,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古瓷窯遺址,也是景德鎮被列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而特殊的標誌之一。考古發掘證明,湖田窯在五代主要燒造青瓷和白瓷,宋代創燒青白瓷和和醬釉瓷,元代主要燒造卵白釉瓷、青花瓷、釉裡紅瓷、青白瓷等,明代以燒造青花瓷為主。特別是其在宋代所首創的青白瓷,代表了當時青白瓷燒造的最高水平,若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來形容,恰如其分。
  • 見證青瓷發展史 上虞禁山窯址入圍十大考古發現
    【摘要】昨天揭曉的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入圍十強。在該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從東漢至西晉序列完整瓷窯,同時出土了上萬件越窯瓷器,為研究早期青瓷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古滇國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
    雲南網訊(記者 鄭千山)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昆明市晉寧區文物管理所在晉寧上蒜鎮石寨山大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掘中,有重大發現:繼2017年發現的金砂村上西河遺址滇池盆地第一個古滇文化村落遺址外,日前又在河泊所村河泊所遺址發現了西漢中期以前至西周時期的甕棺、房屋、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蹟,出土了
  • 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對於河津窯來說,這是其最為榮耀的一刻,「雖說河津窯是山西地方性的窯址,但是考古專家認為河津窯充分展現了山西古瓷器成熟完善的製作流程和工藝,瓷器的品相完全可以與大眾熟知的中國五大官窯媲美。這樣輝煌的成就足以改寫中國陶瓷史。」
  • 河津固鎮宋金窯址:刷新中國陶瓷史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獲得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獎……」1月10日,北京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匯報廳裡,國內考古界大腕雲集,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註:以下簡稱「河津窯」)考古項目負責人王曉毅從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手中接過獎狀。
  • 最美窯址群——慈谿上林湖越窯考古遺址公園
    後司岙窯址秘色瓷與瓷質匣缽的出土   被譽為「露天青瓷博物館」  上林湖越窯遺址現已發現的窯址群分布區以上林湖水庫為中心,包括周邊的古銀錠湖舊址(現已為農田)、白洋湖水庫、杜湖水庫、裡杜湖水庫邊緣的丘陵與平原交界地帶,現已發現瓷窯遺址近200處,已編號窯址179處,遺存分布區面積總計232公頃。
  • 江建新談陶瓷考古:發現千年窯火,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內涵
    結合「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中國古窯址尋訪系列」,澎湃新聞在走訪景德鎮古窯址之際,就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的陶瓷修復、明清御窯廠的考古發現、近70年以來景德鎮陶瓷考古在方法論上的突破等方面與江建新進行了對話。
  • 成都琉璃廠瓷窯遺址又有考古新成果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華陽縣誌》載:「琉璃古窯始於唐,盛於宋,衰於明末」。這說的便是現位於成都市錦江區的琉璃廠古窯址。3月11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成都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經過近兩年的發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又收穫了一批新成果,這座著名古瓷窯的面貌正漸漸清晰。
  •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浙江文物網 謝西營窯山窯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大橋北路西側。2018年4月在由杭州餘杭苕溪城市建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的瓶窯小城鎮窯山公園工程建設過程中,於窯山東入口施工過程中發現若干破損陶片。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項目批准號:考執字(2018)第538號)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區域(編號:1號地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總面積為1000平方米,布設10×10米探方10個,取得了重要收穫。
  • 上海青龍鎮遺址、陝西雍山血池等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提到評審標準時,王巍介紹說,首先看一個項目是否合法合規,其次看是否嚴謹科學,在此基本前提下,評委會看考古發現的學術價值、創新性以及對於解決重大問題有無推進作用。「也會兼顧藝術性,但是藝術性不是最重要的。」他還肯定了科技手段以及公共考古在各個項目上的運用。其中入選的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在考古成果發布的三個月後就舉辦了展覽,並出版了通俗讀物,最大程度地進行了報導宣傳。
  • 北京考古新發現漢代窯址 擺放整齊青磚極為少見
    副中心考古新發現漢代窯址  擺放整齊青磚極為少見 另發現漢代至明清墓葬338座  昨天,市文物局發布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工作最新進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區域北部,距離2016年新發現的路縣故城遺址約850米,通州區潞城鎮棚戶區改造土地開發項目D區D-04地塊,目前正在開展全面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該項目用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已完成考古勘探32萬平方米,探明各類古代遺蹟370處,其中漢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漢代窯址32座。
  • 上林湖後司岙窯址首次出土「秘色」字樣瓷器 ——上林湖2017年度考古獲重要收穫
    繼2016年上林湖後司岙窯址獲得全國十大發現後,2017年我們對該窯址繼續進行了發掘。
  • 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列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浦通用機場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的遺蹟分布圖 記者從市文旅廣體局(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天正式公布,我市的「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成功入列。在各考古單位自願申報、省考古學會擇優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評審、省文物局審核,全省共有10個考古項目列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為其中之一。 ▲宋元衡山窯遺址 ▲唐宋時期平底龍窯 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位于衡東縣大浦鎮淺塘村、薊江村、新民村。
  • 考古發現黑胎青瓷標本 哥窯之謎離破解又近一步
    哥窯考古添新證  溪口村瓦窯垟窯址對於古陶瓷學界來說已經是一處「老油田」了。2010年冬至2011年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龍泉市博物館在當地發現了兩處龍窯遺址,同時在對面的大磨澗邊又發現了一處。
  • 填補蘇州早期古窯址空白
    走進東山鎮太湖畔的一個村落,在一幢新建房屋的西側,堆著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碎陶片,再向北走有兩個魚塘。當地村民介紹說,「魚塘和周邊地區原先都是水稻田,幾年前挖魚塘,便發現了大量的古陶瓷片。」   「除了普通陶片和陶罐外,我們還發現兩個帶『支釘』的殘件」,蘇州考古研究所代表何文競說,「這是判斷是否窯址的依據之一。除了發現支釘,這裡還發現了窯具的碎片。
  • 800件珍貴瓷器博山琉璃亮相山東省博
    原標題:800件珍貴瓷器博山琉璃亮相省博 9月29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淄博市人民政府主辦,山東博物館、淄博市文化和旅遊局、博山區人民政府承辦,博山區文化和旅遊局、淄博市博物館、淄博市陶瓷博物館、博山陶瓷琉璃藝術博物館、淄川博物館、東營市墾利區博物館協辦的《窯火千年——「淄博窯」陶瓷文化展
  • 七裡鎮窯燒造歷史起於唐末 斷壁殘垣嵌滿古瓷碎片
    原標題:七裡鎮窯燒造歷史起於唐末 斷壁殘垣嵌滿古瓷碎片  2014年12月29日,贛州城東。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肖發標站在七裡鎮古窯址上,捶了捶酸痛的腰,微微笑了。   從當年7月至12月,肖發標帶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員,在這裡整整奮戰了5個多月,對七裡鎮窯址的周屋塢與賴屋嶺兩個窯包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
  • 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
    從考古發現來看,出土秘色瓷的遺址均等級較高,如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後陵、北宋周王趙祐墓、遼陳國公主墓、遼聖宗貴妃墓等,都是皇室或王室成員墓葬。這顯示出秘色瓷是跨越民族和族群使用的瓷器,也證明了秘色瓷進貢宮廷的「貢瓷」性質。上林湖後司岙窯址——秘色瓷器的產地長時期以來,秘色瓷器的產地,只能鎖定在浙江慈谿上林湖區域。
  • 千年瓷韻重現上虞 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一期開園
    上虞境內曹娥江兩岸青瓷窯址星羅棋布,發現有商至宋歷代古窯址近400處,現擁有小仙壇青瓷窯址、鳳凰山窯址群等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窯寺前青瓷窯址、鞍山龍窯遺址等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晾網山窯址、長宇灣窯址等11個區級文保單位。上虞現有青瓷三級以上館藏文物221件,越窯青瓷非遺傳承基地7處。2011年,「越窯青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