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金門之戰為何解放軍失利?原因有三個,一直在鞭策著我們

2020-12-20 迷彩虎

最近在看到這麼一條有意思的提問:「金門之戰為何解放軍失利」?底下的評論也是千奇百怪,說什麼的都有,但是沒有一條理由充分的。今天,咱們就來仔細聊一聊,為啥解放渡江戰役都勝利了,但是在金門卻輸了。

渡江戰役,這個我們應該都知道,當時解放軍出動百萬軍隊橫渡長江,對國民黨兩個集團軍發起進攻,1949年6月2日,渡江戰役結束,為解放軍解放南方各個省市奠定基礎,也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仗,解放軍贏得很漂亮,渡江戰役也被稱之為經典戰役。那麼,按照道理來說,解放軍應該具備了水上作戰的能力,可是為啥在金門輸了?

首先,渡江戰役和金門之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長江,另一個是海洋。與其說當年我們敗給了國民黨,不如說我們是敗給了海洋。因為長江和海洋的水文環境是不一樣的,解放軍更是第一次在海洋上作戰,所以說經驗不足啊。因此,我們一直都有一個夢想,要去最藍的大海揚帆。

其次,渡江戰役勝利,那是因為我們齊心一致,國民黨的集團軍各自為政,他們一直都在給自己留後路,所以不堪一擊。但是金門之戰不同,這個時候的國民黨已經退無可退,只能做困獸之鬥。然而,當時解放軍因為覺得大局已定,這一仗肯定會贏,所以葉飛就派遣第二十八軍區打金門,做個掃尾的工作。

這裡我們說一下當時的第二十八軍。第二十八軍在當時是一支防守能力很強的軍隊,去打進攻戰根本能力不足,而且當時二十八軍的軍長因病在家,政委和參謀長都不在,只有副軍長一個人在。可以這麼說,我們輸就輸在心態太好了,輕敵了。

最致命的一個原因就是武器裝備是硬傷。當時,臺灣軍機不斷搜索艦船並且進行炸毀,只要是能夠通過海口上遊100海裡之內的船,全部都炸。解放軍還是憑藉將船沉在水底的辦法,這才保住了300多條船。但是,畢竟人家是現代級艦艇,我們是漁船。

所以說,在後面的幾十年的時間裡,為能夠早日收復臺灣,解放軍海軍部隊一直在努力中,他們不斷下餃子,完善兩棲登陸作戰的能力,為的就是彌補短板,不讓當年的事情再次出現。

正可以說金門之戰就是一個鏡子,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幫助我們正衣冠,知得失,讓解放軍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讓臺灣能夠早點回來。

相關焦點

  • 金門之戰解放軍罕見慘敗內幕:三個團全軍覆沒
    10月24日,三野第十兵團以部分兵力乘木船渡海進攻金門島。由於對敵情、海情缺乏周密調查研究,船隻準備不足,先頭部隊三個團渡海登島後,因船隻全部擱淺並被敵軍炸毀而陷於孤立無援境地。登島部隊與大量增援的敵軍頑強作戰,終致失敗。金門島戰鬥失利,為人民解放軍如何充分作好必要準備進行解放海南島等渡海戰役提供了重要鑑戒。
  • 金門之戰與青樹坪,兩個失利仗,粟裕與林帥都該負責任嗎?
    本文精彩之處還在後面,您一定要耐心讀完,絕對會有收穫!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少見的幾場敗戰,青樹坪戰役和金門之戰讓解放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麼其中有什麼原因呢?該不該歸結到這兩場戰役的總司令指揮官的失誤呢?
  • 解放海南,毛主席三次致電林彪,讓其吸取金門失利教訓
    毛澤東三次致電林彪解放海南島的作戰方針,最早在1949年12月份提出。「在這之前僅2個月,即1949年10月24日,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發起金門島戰役,我登陸部隊三個團計9086人登陸後激戰兩晝夜,全軍盡沒。」鄭老說,金門之戰失利,為解放海南島戰役蒙上了陰影。
  • 葉飛上將:金門失利我終生難忘,我想戴罪立功,但機會喪失了!
    他後來在總結金門戰役失利的原因時是這樣說的: (金門戰役前的)渡海攻取廈門之戰,已經非常危險,幸而克服了這個危險,順利攻克了廈門。西楚霸王兵敗如山倒,都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我解放軍自南下以來,一路所向披靡,為何沒有「捲土重來」?但是,歷史就是如此的吝嗇,很多歷史性的機會往往就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
  • 葉飛上將:金門失利我終生難忘,我想戴罪立功,但機會喪失了
    終生的遺憾不可否認的是,在金門戰役前,負責此次行動的軍事主官葉飛犯下了輕敵的錯誤。他後來在總結金門戰役失利的原因時是這樣說的:(金門戰役前的)渡海攻取廈門之戰,已經非常危險,幸而克服了這個危險,順利攻克了廈門。
  • 解放軍為何一直沒有解放金門島?關鍵轉折點就是這場炮戰
    1949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挾漳廈戰役大勝之餘威,組織3個建制步兵團實施攻島作戰,意圖解放福建沿海重鎮金門島。但因敵情不明、缺乏經驗、決策失誤、渡船不足、敵眾我寡、後援不濟等短板,攻島部隊雖浴血奮戰三晝夜,仍最終失利,鑄成了一段歷史遺恨。
  • 揭秘犧牲九千將士的金門戰役失利真相
    25日零時,金門島一點紅守軍一排長查哨時誤觸地雷,轟的一聲巨響,守軍全被驚醒,驚慌中以為解放軍來犯,匆匆進入陣地。就在這時,借著微弱的月光,發現海面上有一大片黑壓壓的船隊,以泰山壓頂之勢而來,遂按事先約定計劃,連開三槍。這支船隊是我主攻第二四四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見守軍已經發現我軍,立即用電臺向指揮所報告:「離敵5裡,立即開炮!」我軍炮群驟然開火,火光映紅夜空,金門大戰拉開序幕。
  • 金門戰役失利後,我軍在南日島戰役中再次失利,800餘名官兵被俘
    金門戰役失利後,南日島戰役我軍再次敗於胡璉,我軍守島部隊及增援部隊,犧牲500餘人,被俘800餘人。1952年10月8日,胡璉通過空軍偵察,以及特務傳回的情報,獲悉解放軍駐南日島守軍僅為一個加強連,遂制定奪島作戰計劃。實際上,我軍駐島守軍、民兵為一個多營。1952年10月11日,胡璉部75師6000餘人,在中將師長汪光堯的率領下由南日島北部登陸,突襲解放軍駐南日島守軍。
  • 解放軍如何在金門失利的情況下解放的海南島?不得不提韓先楚
    但是剛剛經歷了金門戰役,失敗的陰影籠罩在解放軍指戰員的心頭,大多數人都不想打,就連毛主席都從蘇聯發來電報,通知海南島作戰前線的將領,作戰計劃推遲到1950年秋季。軍隊無戰意,更無必勝把握。再看雙方的力量對比,駐守海南島的是國軍名將薛嶽,兵力5個軍加上特種兵約10萬人,另外還有艦艇50艘,飛機45架,以此組成了海陸空立體一體化防禦,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伯陵防線」。
  •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
    金門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福建省金門島的一次戰役,金門戰役持續三天時間,最終以我軍大部分士兵犧牲,其餘被俘虜而失敗告終,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少數的一次重大戰役損失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二)「民心不穩」,我軍剛解放福建,百姓對解放軍恐懼,很多船工俱懷二心,所以船隻購買困難,船工躲起來,甚至搞破壞。渡海的很多船隻都是有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三)「經驗不足」,我軍沒有攻佔島嶼的經驗,只能把陸軍當海軍用,當漁船把士兵運輸上岸後,因退潮原因漁船居然全部擱淺。
  • 時隔60年 臺灣軍刊反思金門之戰
    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進軍福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發起金門戰役,欲肅清盤踞在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由於誤判敵情及後援不繼等原因,這場登陸戰以解放軍失利告終。戰情傳回臺灣後,被屢戰屢敗的國民黨當局視作挽回士氣的「救命稻草」大肆宣傳,在島內媒體的添油加醋下,成就了所謂「金門大捷」的神話。時隔60年後,臺灣《全球防衛雜誌》8月號以《金門保衛戰六十年後的真相》為題,用相對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金門之戰的本來面貌,並對國民黨當局罔顧事實的宣傳手法進行了反思。
  • 葉永烈:金門戰役中解放軍並未「全部犧牲」
    恰巧當時我剛從臺灣金門歸來,我趁在臺灣度假一個月,去金門住了四天。我在金門詳細參觀了古寧頭戰史館,並騎自行車訪問了當年的古寧頭戰場。1949年10月的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之為古寧頭戰役。古寧頭戰役前期的國民黨軍隊指揮官是湯恩伯,後期是胡璉。據國民黨方面統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分三批登陸金門,總人數為9086人(其中船工約350人),並沒有「全部犧牲」。
  • 金門戰役解放軍為何慘敗
    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十兵團以三個隸屬不同建制的團約9000多人的第一梯隊,分乘300餘艘大小各型機帆船,向金門駛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劉亞洲始終不明白蕭鋒怎麼排了個這麼古怪的陣容,「不像是啃骨頭,倒像是喝稀粥」。後來二十八軍一位老領導向他道出原委:蕭鋒也認為此戰必勝,勝利後必有繳獲。他的指導思想是「照顧本位,最後抓一把」,希望各部隊都能在最後的勝利中分攤點實惠。
  • 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
    ——金門戰役登島部隊步話機員。01金門戰役結束了,結束的方式很悲壯。解放軍9000左右的將士登陸,大部分犧牲。很多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利是因為渡船原因。其實如果是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輕敵和情報判斷不準確。
  • 慘痛的金門戰役,我軍的指揮官是誰?戰役失利後他怎樣了?
    金門戰役,實際上是蕭鋒主要負責指揮,李曼村協助指揮。除了兩位軍政主官不在工作崗位上,更為糟糕的是,一個軍三個師,第28軍另外兩個師都有自己的任務,也就是說,當時實際上,能夠參加金門戰役的就只有28軍第82師這一個師了。
  • 金門戰役失利後,指揮官蕭鋒主動請罪,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金門戰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可謂是極其慘烈的一場大戰。當時華野10兵團渡過長江後,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江南,福建地區的敵軍也大都望風而逃。攻佔廈門之後,金門頓時成為了一座孤島,島上守軍是李良榮的22兵團,兵力不過兩萬。而華野10兵團則有十萬大軍,士氣如虹,隔海虎視。
  • 金門戰役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被俘後在戰俘營中失蹤,自此不知去向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三野十兵團的九千餘名官兵揚帆渡海,夜襲金門島。鏖戰三日,終因後繼無援、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金門戰役解放軍前線的總指揮,受傷被俘後在戰俘營中失蹤,自此不知去向。解放軍在此戰中第一批登島的共有「三個半團」8700多人,分別是244團、251團、253團和246團,其中246團只派了一個營。第一梯隊登島後,正值漲潮,水深浪闊。為著減少傷亡,船隻長驅搶灘,越近越好。不料部隊登陸後,恰好退潮,船隻統統擱淺。天亮後,國民黨飛機和軍艦趕到,對我軍船隻狂轟亂炸,三百戰船無一倖免。
  • 勝利大潮下潛藏危險暗礁:解放軍為什麼在攻擊金門中碰了釘子?
    《金門之戰》(1949-1959),作者是國防大學徐焰教授。這是一本全面回顧從1949年金門登陸戰到1959年金門炮戰結束的軍史經典,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發行。該書是祖國大陸公開出版的首部全面闡述20世紀50年代東南沿海作戰的歷史專著,在臺灣一經出版就引起島內轟動!
  • 解放軍為何不攻佔金門
    那是國民黨退居臺灣後,雙方所爆發的第二次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外界稱之為「第二次臺海危機」或「8、23金門炮戰」。那場戰爭之所以廣受人們的關注,並在幾十年後仍然常常被提起,原因並不在於它的規模和激烈程度,而在於它所表達出的特殊的戰爭語言和作戰形式——解放軍為何要炮擊金門?簡單的說,是美國人幹涉中國內政所導致的。
  • 1949年解放軍金門戰役被俘之後的命運
    《金門之殤——來自臺灣的一位參戰老兵親口講述的歷史》採用人物傳記與紀實文學的形式,從當年親身參加戰鬥的營部醫務員趙保厚的視角,詳盡生動地記敘了金門之戰的全過程和主人公被俘後在金門、臺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坎坷經歷。該書給參加金門戰鬥的我軍9000官兵立了文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