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劉煜瑞 記者 鄭志浩)在所有的家具原材料中,藤條應該是相對特別的一種。經年生長的老藤在分割成絲後兼具柔與剛兩種特性。要處理這種難以馴服的原料,編織是最好的選擇,作為一項古老的技藝,在中國,藤編最早在唐宋就已經出現,發展到明清兩代達到頂峰,形成專門的手工行業,藤編家具在工藝上精細無比、如絲如織,同時又具備天然舒適、素雅質樸的特點。
6月21日,位於內江隆昌市石碾鎮的四川隆昌康發藤藝廠,劉明友正在自己的工作室編織藤編工藝品,一根根藤條在手指間翻飛,藤條之間不斷摩擦,發出細微響聲,常年與藤打交道的雙手,覆著一層老繭。「藤編是一種技術活,需要極強的耐力以及技巧,一般人真幹不了。」劉明友如此說道。
隆昌市石碾鎮有著「藤藝之鄉」的美譽,當地藤編歷史已經超過三百年。上個世紀70年代起,隆昌製作的藤製家具、工藝品暢銷全國。藤編行業最火熱的時候,石碾鎮連同周邊石燕橋鎮、周興鎮等地,家家戶戶都在編藤。
今年53歲的劉明友與藤編的淵源也由此而起,從小他就看著家裡人做藤編家具,耳濡目染,還在上學的時候自己就能做得像模像樣了。「放學之後回到家就開始編藤,編好的椅子又自己挑到隆昌去賣了當零花錢。」劉明友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編織的兩把藤椅,滿是懷念:「當時兩把藤椅賣了15元。就是路太難走,一來一回,把我那雙新納的布鞋都磨破了。算一算,到現在也有將近40個年頭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提升手藝,劉明友來到沿海廣州等地,「從無到有,也積累了一些名氣,當時那邊有很多廠都在邀請我。」劉明友感慨,那段時間,是他藤編手藝進步最快的幾年。
2004年,劉明友和同行梁甫雲等人在隆昌縣石碾鎮共同創立了四川隆昌康發藤藝廠,對傳統藤編工藝進行創新和流程化改造,同時以藤藝廠為基地,廣收匠人和學徒,「零幾年我們廠最火的時候,一年能達到近千萬的產值,很多外地的茶樓、農家樂來訂製藤編家具還要排隊。」2014年,北京中科院專家院士到康發藤藝廠進行調研,紛紛肯定了康發藤藝廠在傳承隆昌藤編積極作用。
在劉明友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廠區,看到十餘名手工藝人正在編織藤編工藝品,一根根藤條在匠人們手裡轉來轉去,編織完成後又與定好型的框架合二為一,形成一件件椅子、沙發、床、酒櫃、凳子等藤編產品。
「藤編通常選取廣藤、青藤、水竹等作為原材料,我們廠的材料一直都是從東南亞進口的廣藤。」劉明友介紹,選材後需要先加工分割,構架造型,然後組裝成一張椅子的雛形,緊接著就是最費時的一道工序——編織,這道工序只能一根一根編,非常磨鍊耐心,以藤椅為例,即使是一個很熟練的老手,一天最多只能完成兩個藤椅的編織。編織完成後,還要進行火燎、打磨、上漆步驟的處理,這樣一把藤編家具才算是真正的製作完成。「一把上好的藤編家具結實輕盈、韌性好、防蛀防潮,可以50年不壞。」
本次內江民間手藝人大賽中,劉明友獲得了內江市「十大民間手藝人」稱號。「參與大賽並獲獎,讓隆昌藤編走向更大的舞臺,推動產品效益夠更上一層樓。」獲獎後,劉明友與梁甫雲有了新的想法,努力打造一支有專業技藝的匠人隊伍,同時推動創建一個集農業開發、觀光旅遊、產品銷售、工藝體驗等於一體觀光體驗式產業園,帶動更多手工藝人參與其中,讓藤編文化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