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藤編手藝人劉明友:千迴百折 編織近40年的匠人歲月

2020-12-21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消息(劉煜瑞 記者 鄭志浩)在所有的家具原材料中,藤條應該是相對特別的一種。經年生長的老藤在分割成絲後兼具柔與剛兩種特性。要處理這種難以馴服的原料,編織是最好的選擇,作為一項古老的技藝,在中國,藤編最早在唐宋就已經出現,發展到明清兩代達到頂峰,形成專門的手工行業,藤編家具在工藝上精細無比、如絲如織,同時又具備天然舒適、素雅質樸的特點。

6月21日,位於內江隆昌市石碾鎮的四川隆昌康發藤藝廠,劉明友正在自己的工作室編織藤編工藝品,一根根藤條在手指間翻飛,藤條之間不斷摩擦,發出細微響聲,常年與藤打交道的雙手,覆著一層老繭。「藤編是一種技術活,需要極強的耐力以及技巧,一般人真幹不了。」劉明友如此說道。

隆昌市石碾鎮有著「藤藝之鄉」的美譽,當地藤編歷史已經超過三百年。上個世紀70年代起,隆昌製作的藤製家具、工藝品暢銷全國。藤編行業最火熱的時候,石碾鎮連同周邊石燕橋鎮、周興鎮等地,家家戶戶都在編藤。

今年53歲的劉明友與藤編的淵源也由此而起,從小他就看著家裡人做藤編家具,耳濡目染,還在上學的時候自己就能做得像模像樣了。「放學之後回到家就開始編藤,編好的椅子又自己挑到隆昌去賣了當零花錢。」劉明友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編織的兩把藤椅,滿是懷念:「當時兩把藤椅賣了15元。就是路太難走,一來一回,把我那雙新納的布鞋都磨破了。算一算,到現在也有將近40個年頭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提升手藝,劉明友來到沿海廣州等地,「從無到有,也積累了一些名氣,當時那邊有很多廠都在邀請我。」劉明友感慨,那段時間,是他藤編手藝進步最快的幾年。

2004年,劉明友和同行梁甫雲等人在隆昌縣石碾鎮共同創立了四川隆昌康發藤藝廠,對傳統藤編工藝進行創新和流程化改造,同時以藤藝廠為基地,廣收匠人和學徒,「零幾年我們廠最火的時候,一年能達到近千萬的產值,很多外地的茶樓、農家樂來訂製藤編家具還要排隊。」2014年,北京中科院專家院士到康發藤藝廠進行調研,紛紛肯定了康發藤藝廠在傳承隆昌藤編積極作用。

在劉明友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廠區,看到十餘名手工藝人正在編織藤編工藝品,一根根藤條在匠人們手裡轉來轉去,編織完成後又與定好型的框架合二為一,形成一件件椅子、沙發、床、酒櫃、凳子等藤編產品。

「藤編通常選取廣藤、青藤、水竹等作為原材料,我們廠的材料一直都是從東南亞進口的廣藤。」劉明友介紹,選材後需要先加工分割,構架造型,然後組裝成一張椅子的雛形,緊接著就是最費時的一道工序——編織,這道工序只能一根一根編,非常磨鍊耐心,以藤椅為例,即使是一個很熟練的老手,一天最多只能完成兩個藤椅的編織。編織完成後,還要進行火燎、打磨、上漆步驟的處理,這樣一把藤編家具才算是真正的製作完成。「一把上好的藤編家具結實輕盈、韌性好、防蛀防潮,可以50年不壞。」

本次內江民間手藝人大賽中,劉明友獲得了內江市「十大民間手藝人」稱號。「參與大賽並獲獎,讓隆昌藤編走向更大的舞臺,推動產品效益夠更上一層樓。」獲獎後,劉明友與梁甫雲有了新的想法,努力打造一支有專業技藝的匠人隊伍,同時推動創建一個集農業開發、觀光旅遊、產品銷售、工藝體驗等於一體觀光體驗式產業園,帶動更多手工藝人參與其中,讓藤編文化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五指山黎族藤編匠人黃青華:藤編人生喜憂交織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藤編人生喜憂交織&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指山藤編藝人黃青華與他的藤編作品在一起,很有滿足感。
  • 懷遠藤編 編織小鎮夢想
    藤 器 製作最後一步,師傅在半成品藤椅上進行編織。而今懷遠藤編在漫漫時光裡成熟,從簡單變得繁複,從粗糙轉為精緻,從鄉野走向世界。華西都市報記者 陽虹鈺 攝影吳小川1 3人起家 30年成就藤編之鄉  有著千年歷史的懷遠藤編技藝2006年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四川的「藤編之鄉」在哪裡?
    明清以來,懷遠藤編一直以農民家庭副業的形式出現,產品多是藤椅、筐篼、提籃、藤帽等小器具。新中國成立初期,懷遠藤編業戶不過十、匠人不足百。 懷遠藤編 公社化時期,有編織手藝的匠人開始「發展私人副業」,晚上趕工編織藤椅、藤幾、藤床、藤篼、藤籮筐,以解決溫飽、增加收入。
  • 騰衝風物:纏繞千年的藤編,將自然的樸實與生活的詩意在指間融合
    藤,集堅韌與柔軟於一身,由著藤編匠人的指尖纏繞盤旋,百轉千回,將自然的樸實與生活的詩意在指間融合,編織出了別樣的騰衝生活。01「 藤編之鄉,源遠流長」「藤編」騰衝三寶之一,千百年來騰衝一代代勤勞、聰慧的能工巧匠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 藤編用藤類植物,作為原料編織而成的用品,用途廣泛且工藝精美
    青藤、花黑藤、灰藤、佛肚藤等都可以作為藤編的原料,其中以青藤、白藤最為常見。廣西、廣東、雲南、福建等地是我國藤類植物的集中分布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廣東的藤編。唐朝年間,廣東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瓊州(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等地的老百姓經常用野鹿藤作為原料,編織成簾幕,有的還在上面編織出魚、蟲、鳥、花卉等各種圖紋,工藝精緻細巧。
  • 小敘古意|藤編
    而藤編,一種傳統工藝,是匠人指尖上優雅的藝術。將純樸自然、清新爽快的特色悄然融入生活中。提起藤編,似乎就可想到古代文人的簡約生活。藤編所產器具天然質樸,清新明麗,極富文化氣息。置於寒室不覺其奢,布於華堂不覺其陋。
  • 平塘:克度藤編編織貧困戶幸福生活
    近年來,平塘縣克度鎮依託藤編技藝優勢,在平塘縣旭洋藤藝有限公司發展壯大的基礎上,通過「村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讓瀕於失傳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編技藝在克度鎮馬鞍社區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支柱產業,為貧困戶編織起了脫貧致富幸福新生活。
  • 南海藤編:曾作為朝廷貢品的佛山製造
    當時家裡客廳都被藤佔了,一直都是跟著媽媽在家做,一開始就怕藤割手,就那蕉葉試試,哄著哄著,跟你玩一樣,織蕉葉,從小的枕席開始,就覺得很好玩,玩著玩著就上陣了。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南海藤編的生意非常紅火,當時南海黃岐這一片,幾乎家家戶戶以藤編為生,織席、藤椅等家庭用品,養活了近20萬人。
  • 70歲匠人製作出能承受200斤重量的30年老藤椅
    五指山藤編藝人黃青華與他的藤編作品在一起,很有滿足感。聽聞要聊他的藤編手藝,他趕忙去房間拿出兩把自己親手製作的雙色藤編椅子。從他的兒子黃召建口中得知,這兩把藤椅是黃青華最得意的作品,兩把椅子已經用了將近30年。1.5米高的椅子,除了椅子骨架外,其餘都是用當地山裡產的白藤和黃藤交叉編織而成。
  • 海南日報數字報-藤編人生喜憂交織
    2月底和3月初,在五指山市毛道鄉毛道村委會南衝村,民間藤編匠人黃青華兩次見到海南日報記者時都喟嘆道。  黃青華雖然已年近古稀,但是他依舊精神矍鑠。聽聞要聊他的藤編手藝,他趕忙去房間拿出兩把自己親手製作的雙色藤編椅子。從他的兒子黃召建口中得知,這兩把藤椅是黃青華最得意的作品,兩把椅子已經用了將近30年。1.5米高的椅子,除了椅子骨架外,其餘都是用當地山裡產的白藤和黃藤交叉編織而成。
  • 懷遠藤編:跨越千年的匠心傳承
    懷遠藤編起源於三國時期,根據晉代崇州籍的著名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載,說是三國時期,懷遠鎮有一個姓馬的工匠,心靈手巧,善於手工製作各種器具。有一次他上山打柴,發現山上的野生藤條特別光滑堅韌,很適合編織東西。於是他就砍了很多藤條回家,嘗試編織各種各樣的器具。經過反覆實驗,他發現使用曬乾的藤條來編織器物效果不佳,於是發明了水泡藤條法。
  • 美麗隆昌,歡迎您!
    北有紅旗渠,南有沱灌渠1972年開建,歷經28年它不僅灌溉了隆昌萬畝良田更彰顯隆昌兒女戰天鬥地的精神手工編織的隆昌夏布看似粗糲,卻撫之柔軟看似陳舊樸素,卻淡然若風織機聲聲中訴說著它穿越千年的故事隆昌匠人600年的堅守與傳承才有了陶土如今的華麗蛻變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南鄭區黃官鎮鑫豪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廠區內熱鬧非凡,由該區文化館組織承辦的2020年漢中市「三區」人才藤編、竹編培訓班在這裡舉行。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
  • 豐都藤編:這門老手藝還能走多遠?
    盛衰之間,豐都藤編走過了怎樣的路?不妨和筆者一道溯源追根,深入市井探訪手藝人的藤編藝術吧。    遠可溯源至漢唐    作為一門獨特的傳統實用工藝品編織技藝,藤編的起源較早,甚至可遠溯至漢唐。    唐代,人們以野鹿藤編織成簾幕,有的還編有花卉、魚蟲、鳥禽等圖案,工藝精細。
  • 美好技藝黎族藤編成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圖]
    66歲的蘇光必說,做竹編還是藤編,要看公司提供什麼材料;竹編和藤編看起來都一樣,但藤編費時費力,砍伐藤條也不容易,所以現在做藤編很少。看起來一樣,的確如此。都是把原材料削成蔑,再經緯交織地編出想要的模樣。同一種器具,如果不走近細看,很難看出區別。但用手去觸碰感受,就不一樣了。竹編表面摸起來稍顯粗糙,藤編則色澤更光潤,手感更平滑。用手一掰,後者也更有彈性和韌勁。
  • 博白編織亮相首屆廣西家具家居博覽會並斬獲金獎
    展廳以「客家之都 魅力白州」為主題,整體設計風格以博白體育館建築風格及博白藤編工藝為核心思路思考創作,突出編織文化和特色,通過燈光、裝飾等對展廳加以精心布置,營造出溫暖又具有現代家居風格的場景,使現場客商參展時有如漫步在一條充滿博白編織元素的錦繡大道之上,在各色精美的編織品中感受博白編織的魅力。
  • 返鄉做藤編 一年淨賺20萬
    四川新聞網消息(周超文 楊桃 文/圖)如今,只要你從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鳳凰湖村玉村片區的便民服務中心的公路邊經過,總會看到一對40多歲的農民嫻熟地編織著藤條家具或動物造型的藤籃,那一個個巧奪天工的藤編工藝品,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目光。
  • 藤編收納筐的編織方法DIY圖解教程
    它們的質地堅韌,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是一種上好的天然編織材料。騰衝人用藤條編制各種器皿和家具,比如藤椅、藤箱等,經久耐用,是深受歡迎的傳統實用工藝品。 分享一個藤編製作收納筐的教程,簡單又實用。小夥伴們如果也喜歡這樣的藤編工藝品,準備好70cm的藤條6條、2米的7到8條,跟著下面的圖片嘗試一下吧!~1.先準備好藤條,然後放到裝有清水的塑料桶裡,將藤條泡軟。
  • 堅守五十餘年,挑起「指尖」 上的產業:安溪竹藤編傳承人陳清河
    安溪山地面積大,林、竹、藤、草等自然資源豐富,安溪人就地取材,用雙手編織出竹藤用具。唐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就開始使用「畚」「筐」等竹製品。明清時期,竹編成為安溪農村的家庭副業,廣泛應用於各種生活領域。可見,編織技藝已經成為當時安溪人重要的謀生手藝。
  • 康福特藤編家具成功立項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編項目
    日前,深圳康福特花園家具有限公司藤編家具廠成功立項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藤編工藝項目,藤編工藝這項傳統手工工藝傳承大家族中又增加了一個實力派。  廣東非遺項目嶺南藤編工藝起源於南海黃岐裡水一帶,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唐朝早期在南海一帶,就有手工藝編織藤蓆等日用品,因為製作優良,還被列為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