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當代都市空間的迭代開發、精細化管理和歷史記憶的挖掘與保護,是傳承上海城市精神、打造知名文化品牌的關鍵。
8月3日,由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有土斯有城:當代都市的空間、記憶與管理」工作坊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共有來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3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主持了開幕儀式。
8月3日,「有土斯有城:當代都市的空間、記憶與管理」工作坊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攝影 劉欣雨
引進科技和商業化手段
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陳澄泉作了題為 《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的演講,他首先談到了名人故居向社會開放的問題,並進一步指出名人故居向社會開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他將徐匯區五十多所優秀歷史建築、十餘個名人舊居的規劃建設情況劃分五種類型:第一種是由政府直接劃歸或家庭、家族捐贈;第二種是政府用財政資金收購後,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裝修或復建;第三種是政府收購後在其他地點重建,將原址材料和器具搬入新址,原封不動地復建出來;第四種僅以掛牌的方式向外展示;而第五種,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種,就是用AI、3D等科技手段將同一領域不同名人的生活場景,如文學家俱樂部、戲曲表演藝術家群等集中呈現出來,打造「科技+文化」的生活展示館。
陳澄泉指出,第五種類型是他們現在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歷史和人文加起來才是風貌,否則就只是一個封閉的物理空間。」
上海市房產經濟學會主任田漢雄分享了他對歷史保護建築修繕工程的理解。在他看來,上海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目前正面臨三大問題,分別是年份過長、使用過度和長期失管失修。許多設計使用時限僅為四十五年的老房子,已經用了將近八九十年了,公房轉租、群租、肆意拆隔的現象嚴重,私房無力維修,政府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期望與私人住戶意願難以達成共識,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且亟待解決的難題。
石庫門 資料圖
「所以,我覺得現在有三個地方應該要尋求突破,」田漢雄說,「第一,新的政策、尤其是資金產權的政策應該突破;第二,我們要向國外學習一些新的措施和辦法。老實說,靠財政不行,那麼靠個人、靠企業行不行?第三,收購歷史保護建築的個人和單位可以給予一定政策激勵,比如稅收減免、允許開放建築盈利。」
上海明悅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師沈曉明談到,他們正密切關注歷史風貌街區內部的改建、拆建與復建工作。從楊浦濱江保護規劃項目的實踐中,他們發現,歷史裡弄的評估與分類機制存在不清晰、不明確的問題。他建議,應當根據背景將歷史裡弄分為老式裡弄、新式裡弄、花園裡弄、公寓里弄等具體類別,使裡弄的歷史時期、建築類型、建築特徵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
此外,沈曉明還強調,商業化管理是文化遺產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礎,無論是義大利的「特魯洛模式」還是英國的「巴斯模式」都能夠驗證其正確性。「我們要敢於恢復歷史裡弄的居住功能,促進公共性保護與商業性利用並舉。」
武康大樓對比圖:2018年2月18日(左),2019年1月24日(右)。
徐匯區政府供圖
街區的精細化管理與城市記憶保護
店招店牌是街道界面、建築立面中最活躍、最富有生命力的城市要素,不僅承擔招攬和展示的功能,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空間的文化品位,是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
徐匯區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副局長姜江指出,政府對店招店牌的關注度一直與其重要性程度不相匹配,直到去年8月南京東路「奇遇城堡」店招脫落事件後,才開始系統開展戶外招牌設施專項整治行動。針對整改後「千店一面」的同質現象,姜江主張,店招店牌的整治工作要以安全和協調為前提,但其核心應該是保留個性。此外,姜江還指出對於空調外機,可通過精細化管理規定安裝位置,噴塗與外牆協調的色調,以達到與建築外觀統一協調,避免安裝機罩產生墜落安全隱患,並對外牆造成過多遮擋和損傷。對於風貌街區人行道板及圍牆,應保持原有形式和質感,不應該「喜新厭舊」,簡單更改為高級的石材。
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科長蔡瑋回應到,政府在店招店牌治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應當是約束、規範,而不是錯位包辦。
在治理復興路沿街招牌的經驗中,她提到兩個原則,一個是「與商家溝通」,另一個是「尊重多樣性」,根據品牌方意見和房屋的外型、結構合理設計店鋪招牌。蔡瑋說:「政府的錢投到哪裡、要管理的是什麼,這個底線一定要鎖住。除了這兩點外,店招店牌要怎麼做,我們應該形成一個『公約』。只要底線鎖住了,其他不需要過多地幹涉。」
此外,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萬勇從「讀圖時代」、「快餐文化」、「街區認知」與「記憶留存」等四個維度系統闡述了建設閱讀性街區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提出要打造全數據的街區記憶服務平臺,忠實記錄時、空、人的變與不變。至於如何建設閱讀性街區,萬勇從採用系統性歷史街區閱讀法、使用新時代的圖志表達、建設驛站型街區人文場所、再現全數據的歷史場景、接入線上線下的歷史人文地理信息系統和呈現符號化的歷史人文元素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可行性方案。
最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姚霏對於徐匯區紅色歷史紀念地的內涵、特徵和開發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過去人們對徐匯紅色歷史紀念地的當代印象總是停留在數量有限、與中共直接相關的遺址較少等層面上,然而通過總結和梳理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廣場。資料圖
在姚霏看來,大範圍保護城市歷史紀念地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必要。關鍵在於,善加利用徐匯紅色文化的兩張名片——龍華和宋慶齡故居,將紅色與文化、文藝真正結合起來,綜合打造凸顯徐匯紅色文化特徵的紅色品牌項目,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