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17日電 (記者 邢奕) 每個周末家住楊浦的鄭健律師都會來到山陰路逛一逛,會會朋友,喝兩口小酒。「這裡很有小時候那種感覺。鄰裡街坊大家穿著拖鞋在外面乘涼、吃西瓜,一起嘎訕胡(聊聊天),」他說。
這條650多米的小路是上海市井文化與歷史結合的典型。兩邊有魯迅、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以恆豐裡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裡弄,這些歷史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同時裡弄中也有雜貨鋪、小麵館、買手店和老上海民宿。
為了更好保護城市歷史風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實行了修改後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公布了五批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437處不可移動文物,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84條風貌保護河道,44片包括山陰路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250處風貌保護街坊。
條例擴大了保護範圍,強化了政府職責,完善了保護措施,促進了活化利用。鼓勵通過設施完善,功能調整、環境優化等方式,在複合保護要求和尊重居民生活形態的基礎上,發揮保護對象在社區服務、文化展示、參觀瀏覽、經營服務等方面的功能。在堅持「最嚴格的保護制度」的同時,積極探索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
作為律師,鄭健很認可保護條例的更新,「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應該將更多的歷史建築合理進行微更新,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商業價值,」他說。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