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上海嚴格保護歷史建築風貌,活化利用城市...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7月17日電 (記者 邢奕) 每個周末家住楊浦的鄭健律師都會來到山陰路逛一逛,會會朋友,喝兩口小酒。「這裡很有小時候那種感覺。鄰裡街坊大家穿著拖鞋在外面乘涼、吃西瓜,一起嘎訕胡(聊聊天),」他說。

這條650多米的小路是上海市井文化與歷史結合的典型。兩邊有魯迅、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以恆豐裡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裡弄,這些歷史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同時裡弄中也有雜貨鋪、小麵館、買手店和老上海民宿。

為了更好保護城市歷史風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實行了修改後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公布了五批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437處不可移動文物,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84條風貌保護河道,44片包括山陰路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250處風貌保護街坊。

條例擴大了保護範圍,強化了政府職責,完善了保護措施,促進了活化利用。鼓勵通過設施完善,功能調整、環境優化等方式,在複合保護要求和尊重居民生活形態的基礎上,發揮保護對象在社區服務、文化展示、參觀瀏覽、經營服務等方面的功能。在堅持「最嚴格的保護制度」的同時,積極探索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

作為律師,鄭健很認可保護條例的更新,「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應該將更多的歷史建築合理進行微更新,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商業價值,」他說。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上海政協調研報告|歷史風貌保護要強化整體保護和活化利用
    2018年,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開展了「傳承文脈,保護城市歷史風貌」的專題調研。課題組成員深入上海市中心城區的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郊區的部分歷史文化風貌區,梳理歷史風貌保護的基本情況及突出問題,圍繞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歷史風貌保護和活化利用,提出對策與建議。「保護歷史風貌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
  • 擴大保護範圍!上海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保護新規獲通過
    據介紹,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的決定共15條,聚焦「擴大保護範圍、強化政府責任、完善保護措施、促進活化利用」四個重點問題作出修改,充分體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化城市有機更新、促進歷史風貌保護」和「留改拆並舉,以保護保留為主」的工作要求,注重城市功能完善與品質提升。
  • 文物建築和歷史街區活化利用的案例觀察
    從《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來看,浙江不僅是不可移動文物大省,還稱得上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大省。我們從杭州胡慶餘堂、瑞安心蘭書社的做法中,可以略窺其中的經驗。 杭州胡慶餘堂的開放利用模式
  • 泉州市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城市記憶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全市上下長期以來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圍繞「找出來、亮出來、保下來、用起來」,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傳承泉州城市記憶,還原歷史風貌,既能留住「鄉愁」,也能留住「城愁」。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隨著泉州「古城雙修」試點工作的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弘揚城市記憶
    近年來,廣州市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使千年古城雲山珠水的整體風貌格局基本保存、保護體系層次清晰、歷史文化街區生活延續,並在2017年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評估檢查中得到肯定。2018年,在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中,繼續弘揚開拓精神,通過創新政策、精細管理、完善機制,形成了一套具有廣州特色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模式,促進了城市高品質發展。主要做法如下。
  • 關於《深圳市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辦法》政策解讀
    答:《保護辦法》基於當前我市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從認定標準、名錄管理與預保護、保護規劃編制、活化利用、與城市規劃(更新整備)結合等方面建立深圳特色的保護法規。一方面,傳承歷史文脈,守住保護底線,規範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工作。
  • 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文化街區,發現這裡有千年前的遼代古塔,有偽滿時期滿鐵附屬地的日式軍營,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蘇式建築群,不同時代的城市建築風貌並存,展現出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引發人們對如何活化保護這些歷史遺產的思考。
  • 評論:歷史古建築從保護走向活化
    這是順德民間力量「活化」歷史建築的一個小案例。在工業化時代,各種歷史建築常因各種問題而處於閒置狀態。但進入城市化時期,這些歷史建築卻因其承載了區域的發展記憶而成為城市「個性」的彰顯者,也為市民休閒娛樂提供了一個新空間。  在城市升級計劃即將滿三年之際,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從城市升級走向城市升值,這不僅需要產業活力作為支撐,更需要文化魅力來點綴。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多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這一指導思想,一以貫之地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一以貫之地重視文物和歷史建築保護,圍繞「找出來、保下來、用起來」,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2017年底,福州市被住建部列為全國第一批10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福州在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不僅延續了福州的歷史文化脈絡,留住了城市記憶,而且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軟實力。
  • 除了新天地、田子坊、思南公館,上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還有哪些你不...
    歷史建築是「活體」文化遺產,是城市之根、文脈之本、風貌之基,承載歷史,不可再生。然而,保護和利用、繼承和發展之間的平衡並不容易把握。在今天召開的市政協重點協辦理「保護城市歷史風貌」提案專題座談會上,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保留保護要求與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之間的矛盾,近十多年來上海作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些經典案例和成功經驗,從改造利用的方式上可歸納為:步高裡模式、思南模式、春陽裡模式、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以及其他保護利用模式。
  • 廣州形成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四大模式
    10月25日,一場主題為「聚合力•煥新生」的廣州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沙龍在廣州東山新河浦鳴·稀奇藝術館順利舉行。廣州市國規委介紹,除了永慶坊的成片保護利用模式之外,經過多年探索,廣州逐漸形成了歷史建築共建共享的四種活化利用模式。
  •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模式
    歷史建築是「活體」文化遺產,是城市之根、文脈之本、風貌之基,承載歷史,不可再生。然而,保護和利用、繼承和發展之間的平衡並不容易把握。在今天召開的市政協重點協辦理「保護城市歷史風貌」提案專題座談會上,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保留保護要求與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之間的矛盾,近十多年來上海作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些經典案例和成功經驗,從改造利用的方式上可歸納為:步高裡模式、思南模式、春陽裡模式、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以及其他保護利用模式。
  • 住建部: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 嚴控周邊建築高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22日訊 住房城鄉建設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做好歷史建築的確定、掛牌和建檔,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不拆除和破壞歷史建築,不在歷史建築集中成片地區建高層建築。通知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歷史建築保護工作。
  • 寶安區打造「連片舊村+歷史風貌區保護活化」城市更新項目,金蠔...
    寶安區給出了答案: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為契機,採用「微改造」的方式,通過「重點城市更新單元+歷史文化街區活化」的實施路徑和「政府規劃統籌+市場主體實施」模式,探索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激勵機制,將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納入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範圍,在注重人居環境改善的同時,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具有示範效應和引領作用的連片舊屋村城市更新項目。
  • ...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
    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重要論述,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從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與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經省政府同意,制定以下措施:  一、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
  • 歷史建築「變身」民宿客棧?廣州擬出臺新辦法,鼓勵歷史建築活化利用
    據了解,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對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重要指示要求,推進住房城鄉建設部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廣州市政府研究室牽頭會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有關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借鑑兄弟城市經驗做法,結合廣州實際,制定促進歷史建築合理利用的具體辦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福州古厝」煥新記
    在「閩商精神」重要發祥地上下杭,當地保護修復了採峰別墅、古田會館、建寧會館等一批老宅樓閣,在「夜色經濟」的加持下,再現千年商埠的繁盛風貌;在中外文化交融的見證地鼓嶺,通過搶救性修復,宜夏別墅、萬國公益社等300多棟風格各異的古厝得以重煥光彩。福州古厝保護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勝告訴記者:「『厝』在福州語系中代表著房屋、也意味著家。
  • 保護上海歷史文化風貌,有何新思維?
    如何做好當代都市空間的迭代開發、精細化管理和歷史記憶的挖掘與保護,是傳承上海城市精神、打造知名文化品牌的關鍵。8月3日,由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有土斯有城:當代都市的空間、記憶與管理」工作坊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
  • 廈門:保護+利用卓有成效 讓歷史建築「活」起來
    原標題 保護+利用,讓歷史建築「活」起來 廈門成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卓有成效  去年底,廈門市被列為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10個試點城市之一。近日,廈門市印發《廈門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方案》。《方案》不僅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目標與任務,更旨在探索建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新路徑、新模式及新機制。
  •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福州路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注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有關名城保護的科學理念與具體實踐,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推進保護利用工作,其中我市歷史建築在「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便是一大亮點,走出了合理保護利用歷史建築的福州路徑。2017年12月,我市被國家住建部列為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全國僅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