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又名大力根、蝙蝠刺、牛鞭菜、黑蘿蔔等,為菊科牛蒡屬二、三年生草本植物的肉質根。宋代文人王之道著有《浣溪沙》詩一首:「水外山光淡欲無,堤邊草色翠如鋪。綠楊風軟鳥相呼。牛蒡葉齊羅翠扇,鹿黎花小隘真珠。一聲何處叫提壺。」其中就有贊牛蒡的詩句。
牛蒡的命名也有一段傳說故事:
據傳,古代有一旁姓老農,一家五口,二畝薄地,一頭老黃牛,男耕女織也能維持一家生計。但是家中老母有病,症狀「三多」及視力模糊(似現代的糖尿病)。一天,老農耕地累了,在一棵樹下睡著了,醒來看到老黃牛在路旁吃草,把牛趕來繼續耕地,這老牛拉起犁來比剛開始時輕鬆多了,他自感有點跟不上趟。第二天老農又去耕地,休息時老牛又到路旁吃草,老農對昨日老牛吃過草後拉犁的牛勁大增有些奇怪,他想看看老牛吃的是啥草。過去一看,只見那草的葉子大而厚,像個大象耳朵,看牛吃得起勁,他就隨手拔出一棵,哪知這草的根長得嚇人,足有三尺多長,形狀有點像山藥,掰開裡面呈白色,咬一口嘗嘗微黏帶點土腥味,不知不覺把這草根吃完了,也沒有不舒服的地方,反而覺得比剛才還精神了。於是,他拔了些帶回家,讓家人洗乾淨,切成段,再放幾塊蘿蔔一起煮,全家當湯喝。一連喝了七八天,老母親的眼睛突然明亮了,原來的「三多」症狀也消失了,還能幹點體力活了。家中其他人的精神也大有改變,小兒子原來臉色土黃,嘴唇發白,如今變得紅撲嬌嫩,活潑可愛。全家人坐在一起議論這種草叫什麼,給它起個名字吧。老農說:「是老牛吃過這種草後拉犁才有勁的,我姓旁,在旁字上面加個草字頭,就叫「牛蒡」吧!」小兒子說:「老牛吃了這種草就有勁,應該叫『大力根』。」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種草稱為「牛蒡」,也叫「大力根」,一直沿用至今。牛蒡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順直、無叉根、無蟲痕、表皮無損傷的質量最好,可作為綠色保健蔬菜美味佳餚,烹製出涼牛蒡炒肉絲、牛蒡燉肉、牛蒡雞湯、牛蒡粥等美味佳餚。尤其是日本人對其情有獨鍾,用來做混合飯、醬醃鹹菜,或做牛蒡卷、色拉、湯菜的原料。
牛蒡不僅作為人們喜愛食用的一種根莖類蔬菜,其莖葉、子、根均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寒,味辛、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祛溼、健胃和脾、滋陰補腎、益氣提神、醒腦通便等功效,適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和癰腫瘡毒等症。
《名醫別錄》載:牛蒡「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藥性論》亦載:「牛蒡單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治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又:「莖葉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保健藥膳》中載有牛蒡粥,製作非常簡單,先取牛蒡根30克,加水研濾取汁100克備用,再取粳米50克煮粥,粥即將熟時兌入牛蒡根汁攪勻再沸即可。此粥能宣肺清熱,利咽散結,凡因肺胃虛熱、復感外邪而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吐痰不爽或兒童麻疹因熱壅而未透者,皆可輔食此粥。
牛蒡食用雖有諸多好處,但消化性潰瘍者忌食;牛蒡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
牛蒡的果實稱為牛蒡子,又叫大力子、惡實、鼠粘子,是一味常用中藥。每年8~9月果實成熟時,分批採集。曬乾,打出果實,除去雜質,再曬至全乾。生用或炒黃用。
《雷公炮炙論》:「凡使惡實,採之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後焙乾,別搗如粉用。」
其性涼,味辛苦,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作癢、癰腫瘡毒等症。
元代李杲說:「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風溼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風是也。」
《藥性論》亦載其:「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臨床上用於治療痘疹不透、喉痺、風熱引起的癰腫疼痛、風疹作癢、歷節風、風熱牙痛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臨床報導,取牛蒡子炒研成細粉服用,可預防猩紅熱。2~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後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間,除服藥預防外,仍應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摘自《中藥大辭典》)
注意:《本草經疏》明確指出:「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洩瀉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洩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
以「牛」命名的中藥還有牛巴嘴,其根能潤肺止咳、驅蟲;牛白藤能清熱解暑、祛風溼、續筋骨;牛伴木能祛風除溼、活血;還有牛耳楓、牛抄藤、牛筋草、牛毛七、牛心果、……這些「牛藥」真是太多了,就不一一論述了。
「牛年」真牛,祝親們牛年牛氣沖天,牛運亨通,事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