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咋吃?」江蘇徐州沛縣河口鎮孟集村支書陶磊的這一疑問,道出了「牛蒡之鄉」的尷尬:頂著「蔬菜之王」美譽的牛蒡,一直沒能真正走上百姓餐桌。作為全國牛蒡主產區,這裡種牛蒡近30年,8000多戶種植,年產量達數萬噸,幾乎全賣給企業做加工禮盒和生鮮出口。當地人除了偶爾蒸食,還真不知道這個地裡挖出來的「泥棍棍」能吃出啥花樣。
不過,最近發生的一場「牛蒡革命」正悄然改變這樣的困局。「來,嘗嘗我們全新的牛蒡宴。」3月1日,記者來到河口鎮,見識鎮裡的幹部們如何用一桌牛蒡打開富民的錢袋子。
中午時分,鎮政府食堂廚房,分管後勤工作的張少華和廚師汪明強忙活起來。3根一米長、直徑有銅錢大小的牛蒡是原材料,去皮後切絲、切塊、切片,分別放進盛有涼水的小碗,點上幾滴醋泡20分鐘。「牛蒡含鐵多,要不這麼處理,氧化後顏色發黑。」張少華所說小竅門解決了「色相」問題,讓牛蒡保持乳白原色;再經熱水焯一下,就可以保證其酥脆口感了。
河口鎮農民在展示自家種的牛蒡
接下來做菜,汪明強抓起一把牛蒡絲放進紗布,擠幹水後,剁成泥,放入蔥、姜、味精、鹽和花椒麵,再拌上雞蛋和肉末,然後將捏成的小球下了油鍋。「火候很關鍵,要溫火、慢火,不然容易焦。」15分鐘後,一盤焦黃的油炸牛蒡丸子出鍋啦。記者迫不及待嘗了一個,酥香脆嫩,贊!
一會兒工夫,3根牛蒡做成七菜一湯。涼拌牛蒡絲、牛蒡燒雞、牛蒡炒雞蛋等,各有獨特風味,帶著植物清香,有點像吃竹筍,挺爽口。「這多好!過去只重加工,市場開拓『瘸腿』啊。」飯桌上,去年上任的鎮宣傳統戰委員趙本正說出了鎮裡新領導班子的新思路:瞄準百姓菜籃子,擴大銷售促富農。
沛縣河口的牛蒡宴
「日本人都把牛蒡當家常菜吃,如果我們也開發好,光國內市場就不得了。」去年11月份,趙本正去山東的一個牛蒡種植地考察,當地一位企業老闆的話對他觸動很大。這位老闆此前去日本參加一個博覽會,看見當地女孩吃一種棒狀零食,咬起來脆脆的,他很好奇,撿起包裝紙請翻譯一看,「小棒」原來是牛蒡條。趙本正了解到,日本人普遍愛吃牛蒡,有涼拌等多種吃法,頗看重其養生和保健功效。而這些牛蒡,正是從河口和周邊地區出口後再加工而來。
「因為土質原因,牛蒡只適合在我們這一片種,我們是守著金山啊。」趙本正放下筷子,有些激動,從山東考察回來後,鎮裡決定順著「大眾化」方向研究菜品。趙本正拿出一本菜譜給記者看,上面記錄了大家琢磨出來的22種牛蒡吃法。「比如牛蒡麵條,我們拿牛蒡粉按不同比例試,最後摸索出5%到10%的口感比較好。」他把菜譜做成微信,河口一帶很快流傳開來,還帶著廚師到縣政府食堂和當地飯店推廣。
如今,河口鎮在徐州城區的雨潤農副產品市場包下200多平方米的攤位,派村幹部長期駐點,銷售本地的牛蒡、山藥、花菜等特色蔬菜,每天有五六噸銷量。新的市場逐漸打開,農民嘗到更多甜頭。「去年年底每噸牛蒡價格2000塊,現在漲到5000多塊了。」丁六村種植戶丁思良盤算著,他家種了6畝牛蒡,如果這樣的行情持續下去,今年可以收入八九萬元。
「既要鋪天蓋地,還要頂天立地,牛蒡也走高端特色化的路子。」河口鎮黨委書記竇銅順說,他們近10多年來發展起20多家本土牛蒡加工企業,不過產品還是牛蒡茶、牛蒡酥、牛蒡醬等「老三樣」,處在初加工階段。「我們和上海的公司對接了,正在開發牛蒡面膜,還邀請北京的專家編寫牛蒡產業發展規劃。」去年,河口牛蒡種子登上了神舟11號飛船,目前鎮裡還拿下兩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和一個省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準備和高校合作,在具有科技含量的牛蒡精深加工上再發力,把這一富民產業做大做強。
來源: 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歡迎添加菜粉專屬微信zgsc010!
《中國蔬菜》 感謝 您的陪伴和支持!
長按指紋 識別二維碼 關注《中國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