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蒸籠巷深居閨中 舊時「蒸籠店」扎堆蒸出的面點自帶清香

2020-12-13 中國江蘇網

老揚州常說的「早上皮包水」,是對揚州早茶文化最真實的寫照。「一籠包子」「一籠蒸餃」……蒸籠,更是揚州人「吃早茶」常見的主角。在揚州眾多橫豎曲折的古巷當中,也有一條以「蒸籠」命名的巷子——蒸籠巷。蒸籠巷與「蒸籠」有無關聯?揚州的蒸籠「妙」在何處?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蒸籠巷深居閨中

舊時巷內「蒸籠店」扎堆

前天上午,記者經過多方詢問,最終找到了這條深居閨中的蒸籠巷,位於張家大院東巷口,與肖家井西段南側支巷南巷口相交,巷寬約2米。

記者查閱清代以來的揚州城區地圖發現,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地圖中,均繪製有這條巷子,但未標註名稱。1957年3月揚州市人民委員會建沒科繪製的《揚州市城區圖》中,明確標註有「蒸籠巷」,巷子包括了今蒸籠巷和北側肖家井的一段。

蒸籠巷呈7字型,共有7個門牌號。其中,3號和5號仍完好保留著民居門樓結構。「很多老揚州都知道蒸籠巷,但很少能指出具體位置。」今年69歲的原住民陳平說。

提及蒸籠巷名字的由來,當地居民均不得而知。陳平的母親今年90歲,一直居住在蒸籠巷,作為巷內年紀最大的原住民,她也從未聽說過蒸籠巷的故事。2014年出版的《揚州地名掌故》中寫道:「因舊時巷內有多家蒸籠店和蒸籠作坊,蒸籠巷因此而得名。」

傳統手工蒸籠分兩種

蒸出來的包子自帶清香

揚州的蒸籠是如何為「揚州包子」打響名氣的?今年74歲的淮揚面點大師陳恩德最有發言權。

「過去的蒸籠分為兩種,竹籠和板籠,純手工打造。」陳恩德回憶道,相比機械化生產的不鏽鋼、鋁合金蒸籠,手工蒸籠質量佳、手感好、壽命長、密封性強,在「竹籠」下方鋪墊一層處理過的松毛(松樹葉),蒸出的面點自帶一股獨特的清香。

陳恩德告訴記者,過去的蒸籠常用尺寸分為三種——7寸、9寸和16寸,除了可在蒸籠店購買,還可到專門製作蒸籠的匠人家中預訂。在陳恩德的記憶中,以前在富春巷居住著一位吳姓老人,專門製作手工蒸籠,名氣大、手藝好,他需要何種尺寸的蒸籠,都會提前和老人預訂。目前,這名老人已經過世。

作為冶春茶社的技術總顧問,陳恩德對蒸籠的使用十分講究,一直採用手工「竹籠」蒸製面點。「製作手工蒸籠的都是老人,上了年紀,很多都不做了。」陳恩德說,冶春茶社的蒸籠採購於灣頭鎮一家工廠,這家工廠目前仍保留手工蒸籠這項工藝。

揚州手工蒸籠名氣大

國外飯店也來揚定製蒸籠

揚州手工蒸籠工藝到底如何?記者從鳳凰橋社區一工作人員口中聽聞一個名字,該社區曾有一位老人,名叫邵德廣,祖傳四代的竹篾手藝。老人雖已過世,但他製作手工蒸籠的名氣在全市面點行業可謂家喻戶曉。

邵德廣生前手工製作的蒸籠品種多樣,邊框多達四五層,結實耐用,遠近聞名。市區西園、富春、冶春等大飯店都到他家定製,外省的遠至內蒙古的飯店也來定製,甚至國外一些專業淮揚菜餐飲店不遠萬裡趕來購買。

陳恩德20年前的一段記憶,也足以驗證揚州手工蒸籠的名氣在外。「20年前,我先後到哈爾濱、秦皇島,幫助當地開飯店,推廣揚州早點。」陳恩德說,為了將揚州面點原汁原味地推廣出去,蒸製面點的蒸籠全部從揚州調貨,由揚州多位「老篾匠」趕工完成。

記者 陳晨 文/圖

相關焦點

  • 舊時多產於這條40餘米長的小巷中
    40餘米蒸籠巷,舊時「蒸籠店」扎堆記者經過多方詢問,最終找到了這條深居閨巷中的蒸籠巷,位於張家大院東巷口,與蕭家井西段南側支巷南巷口相交,巷寬約2米,長度40餘米。漫步蒸籠巷,映入眼帘的是青磚瓦房、石板小路,狹窄的巷道,曲折彎繞,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記者注意到,蒸籠巷現有居民七八戶,3號和5號仍完好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門樓結構,僅用水泥進行了加固修繕。
  • 為什麼竹蒸籠蒸出的包子更香?
    「為什麼不鏽鋼蒸籠蒸出的包子,沒有竹蒸籠蒸出來的好吃呢?」問過幾位美食達人才知道,不鏽鋼蒸籠蒸東西快,但不鏽鋼蒸籠蒸由於頂蓋不透氣,導致水汽出不來,回流到包子上,蒸出來的包子溼噠噠、軟趴趴的,不僅不好看,而且口感也很差!而竹蒸籠蒸包子時,由於蓋子透氣,水汽可以散發出去,不會回流到包子上。蒸出來的包子表面乾爽,而且還有一股淡淡的竹子本身特有的清香。
  • 為何竹蒸籠蒸出的包更香口感更好?
    國人的嘴與胃,就在這樣的熱情中醒來。掀開蒸籠蓋的那剎那,白色的水蒸氣瀰漫在空氣中,包子、各色糕點的香味混雜著竹蒸籠的竹清香,撲面而來。從老闆手裡接過燙手的包子,咬上一口,軟綿綿、熱乎乎的,落到胃裡,填飽了肚子,也暖了心。 國人的美食記憶裡,少不了冒著熱氣的竹蒸籠。但不知道從何時起,包店和一些早茶店都開始用上了不鏽鋼蒸籠,蒸出來的包子,口感變得不那麼好了。
  • 實測好用的不鏽鋼蒸籠,蒸出你的營養早餐!
    一場疫情讓小夥伴們宅在家裡寸步難行,也催生出我們對美食的追求,像小編以前早上沒精力弄的饅頭、蒸餃、水湯包,宅家期間可是通通嘗試了一遍,除此之外,蒸涼皮、制蛋糕、熬涼粉等新食譜也沒逃過小編的「魔爪」,雖然前期成品不盡如人意,但是烹飪的樂趣和成就感真的是讓人上癮。
  • 老夫妻城中村做竹蒸籠30年,每隻蒸籠7元錢
    這裡有一對老夫妻,已經做了竹蒸籠30年。推開小院破敗的大門,穿過昏暗的走廊後,出現一個小小的天井。眼前豁然開朗,鮮魚巷嗆人的魚腥也淡去,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清香。這便是隨藏在城中村中的竹蒸籠作坊。一位笑容滿面的老漢,他正站立著揮動一把鋒利的砍刀,刀起竹破,淡淡的竹香就隨著聲波四散而開。
  • 粵菜「雲」聚 | 蒸籠雞!「蒸」好吃!
    粵菜「雲」聚 | 蒸籠雞!「蒸」好吃!以竹蒸籠作為炊具烹製食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竹蒸籠做菜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而且還會有一股竹子特有的清香泗綸蒸籠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得當地人對於蒸籠菜的製作頗有心得這道蒸籠雞就是其代表之一
  • 蒸吉祥:打造綠色環保竹蒸籠,品味健康生活
    蒸作,是中國人喜愛的早餐方式,有了蒸籠,饅頭、包子可以保持熱度,中國人得以享受早餐的暖意。掀開竹蒸籠蓋子,霧氣氤氳,蒸物的香味混雜著籠屜的竹香撲面而來。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年節記憶,也是我們每日街頭巷尾的日常。
  • 探訪莆田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黃進泉頗為得意地介紹,這些蒸籠輕巧美觀,卻質地牢固、經久耐用。  別看黃進泉收藏的這些祖輩留下的「老傢伙們」又舊又土,在過去,它們見證過蒸籠製作最風光的時候——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 ,忠門蒸籠遠銷中國臺灣、東南亞等地。而那些大大小小、規格不同的新蒸籠,卻更能體現出如今市場需求的多樣化。「這種直徑28釐米的小蒸籠,適用於電飯鍋,我家裡也在用。」黃進泉拿起一個較小的蒸籠展示給記者看。
  • 這隻「巨無霸」蒸籠,蒸多大的饅頭?
    蒸籠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家用炊具。但是平時我們常見的蒸籠大小一般是五六十釐米,你見過直徑300釐米的蒸籠嗎?  「我們三個人足足用了4天時間、5根大毛竹,才做出了這個蒸籠。」 說起這個大蒸籠,洪師傅一臉自豪。  據了解,三個師傅都是三十多年的老工匠。
  • 蒸籠
    蒸籠是那兒時的記憶是粵港早茶一盅兩件的精髓
  • 古鎮石牌飲食文化之十三:蒸籠格子
    石牌城鄉,家家戶戶都以吃蒸籠格子為敬。在酒席正酣之時,端上一籠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蒸籠格子,宴席就又進入了一個新高潮.我住了幾十年的衣街,就有一家聞名鎮內外的蒸籠製作世家,鄰裡人皆稱之為「孫格子鋪」。這家店的老者是一位虔誠的基督信徒,身材短小的老人成天戴著老花眼鏡看聖經。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幾個孫子都以約翰,保羅、彼得、瑪麗亞為小名,學名分別為中.華.民.國。
  • 竹蒸籠怎麼用?竹蒸籠怎麼保養?
    摘要:竹蒸籠蒸東西不僅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而且蒸出來的食物有竹子的清香味。那麼竹蒸籠怎麼用?竹蒸籠好還是不鏽鋼好?竹蒸籠發黴怎麼辦呢?下面來看看竹蒸籠的使用、保養等知識。竹蒸籠怎麼用?3、鍋裡放適量冷水,水面與蒸籠底面持平為宜(貼心提示:竹蒸籠蒸製食物時,鍋裡加入的用水量要適量,水面以與蒸籠底面持平為宜,如果加水量過多,蒸製過程水沸騰,有可能水通過蒸籠格的孔隙溢到蒸籠布上,從而影響食物的口感)。
  • 為什麼蒸出的包子都不光滑,你的蒸具出了問題
    饅頭、包子、點心是很多人喜歡的面點,在外面吃多了總想自己嘗試一下去做,於是在網上搜羅了各式各樣做饅頭的秘訣。發酵的技巧、揉面的力度、蒸煮的溫度和時間等做饅頭的技巧你可能已經學到了90%的專業水平。最後蒸出來的饅頭卻是表面溼粘,看起來鄒鄒的,口感也不夠鬆軟。不好吃,不好看,還怎麼發朋友圈啊!明明已經掌握了製作饅頭的套路,為什麼偏偏不按套路出鍋呢?通過與幾個有同樣煩惱的朋友溝通,發現她們做饅頭的方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但問題並不出現在方法和技巧上,而是在於蒸饅頭的蒸具!
  • 6米大蒸籠 一次能蒸1900個饅頭
    在如皋石莊鎮,陳繼忠經營著一家早餐店,他蒸饅頭已經有15個年頭,他家蒸的饅頭因為口感好,深受周邊居民歡迎。陳繼忠開的小店位於石莊鎮鎮中心。進入臘月後,陳繼忠就開始蒸饅頭。因為來代加工的客人特別多,陳繼忠的蒸籠高達6米,由40匹籠疊加而成,工人取放蒸籠時還需要搭架子。經營戶 陳繼忠:我鍋爐的壓力能打到這麼多高。
  • 百年「蒸籠匠」制出的竹蒸籠遠銷國內外
    刀不鋒利了,磨快之後繼續用;刨子不頂用了,換塊刀片繼續     用;連很少見的老式鑽子,也都是永久牌,把手處磨出了漿,油光發亮。     放下手中的鏟子,邱老先生又從裡屋抱出了十幾片竹片出來,每片五六十釐米長,全部要鏟成一樣厚薄的外圍片。記者試一試,完全推不動,不經過鍛鍊,光憑推鏟子這份手力一般人還真做不來。
  • 蒸籠矽膠墊起源於什麼時候,現代蒸籠使用技巧
    使用技巧1、待水滾再放材料 要蒸東西請先等鍋內的水滾再放入材料,蒸時要隔水蒸,但若是要燉東西,則就直接放在水中加熱。2、加水時請加熱水 要蒸的時候,鍋內必須一直裝滿熱水。水太少的話,蒸氣量就會減少,蒸籠邊緣也易燒焦。只要水不夠就立刻加入熱水,溫度才不會下降。3、蒸的時間、火候依材料而異 大部分的材料多用大火來蒸,例如:肉或魚。
  • 金華六旬匠人慾尋弟子傳承做蒸籠手藝
    浙江在線10月11日訊 剛剛過去的重陽節,一些市民喜歡用傳統的蒸籠蒸上一籠壽包,向父母表達愛意。在金華開發區,用來蒸壽包的許多蒸籠出自64歲傳統手工匠人曹能雪之手。  在金華開發區湯溪鎮,老曹做的蒸籠小有名氣。
  • 用塑料編織袋做蒸籠屜布 警惕!這樣蒸出的包子有毒
    浙江在線09月04日訊9月2日,網友「尼巫人」在義烏稠州論壇上發帖稱,兩天前,他在家附近的「沙縣小吃」吃蒸餃時,發現蒸籠裡的屜布有些特別,不是紗布做的,而是塑料的質感。這讓他想到之前在報紙上看到的,說現在有不少小店蒸包子的布是用編織袋材料做的,而這種材料在高溫下會產生有毒的物質。
  • 工匠做了個3米多大的蒸籠 用來蒸2.8米的饅頭
    上圖這個東西大家一定不陌生,早餐店最常見。蒸包子、蒸饅頭、蒸扁食等等 蒸籠一般直徑五六十釐米,能蒸20個左右的包子吧。 如果說,一個蒸籠直徑300釐米,一次性能蒸五六百斤食物,供應幾百人聚餐使用,你們信不信?
  • 79元搶購價值215元蒸籠火鍋超值套餐! 專為德陽人獨創的「蒸籠火鍋」蒸、涮一鍋打盡,解鎖火鍋的另類吃法!
    上面是蒸籠,蒸籠下是牛油鍋底邊蒸邊涮,堪稱吃貨界的「雙卡雙待」手工自炒底料,地道重慶口味足足5斤半牛油上面是蒸籠,蒸籠下是牛油鍋底,邊蒸邊涮,堪稱吃貨界的「雙卡雙待」!採用傳統烹飪工藝,將事先加入蒜蓉醬的生蠔,扇貝排列整齊,花甲居中,放在蒸籠中蒸熟後風味更加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