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洪高
炊煙是鄉村的標誌,有炊煙的地方就有一枚鄉村,靜靜地臥在那裡,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墨畫,靜謐淡雅。炊煙是鄉村的眼睛,越過一座一座的山巒,寂寞的向外張望。 炊煙是一道永遠看不厭的風景。早晨,它伴著朝陽起舞,一縷一縷的炊煙從鄉村的夢裡升起,沿著屋簷,隨著清風,纏著樹梢,嫋嫋上升,婀娜多姿。它調皮的跳躍,有時候躍上天空,成為白雲;有時候貼地而行,化為詩行。 「雨後千山淨,炊煙處處新」,大雨過後,天空格外明亮,一條條炊煙「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浮在潔淨的藍藍的天空中,和雨後的彩虹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景致。
記憶中最美的炊煙在太平山。那一年,隨同學在他太平山上的老家小住。那裡山高林密,空氣清新。早晨,我們爬上山頂,俯瞰一畦一畦的鄉村。極目遠眺,三兩戶人家的鄉村像剛從水裡撈起來的櫻桃,乾淨清新,泛著誘人的光亮。「遲遲朝日上,炊煙出林梢」,山林深處,只見這兒一縷,那裡一絲的炊煙升起,才知那裡竟然藏著一處處人家。炊煙從灶房裡發芽,微風給它施肥,它便成了一棵迎風行走的樹,搖曳著,舞蹈著,俯仰生姿,變幻莫測,浮遊在村莊的上空。一道道炊煙從山谷間攀緣而上,匯聚在一起,如仙界逃逸的仙氣,繞著山峰飄蕩。炊煙成了鄉村的紗巾,使她猶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又如一首田園詩的韻腳,給寂靜的鄉村平添許多古韻。身處山頂,此時油然而生一種「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之感。 故鄉的炊煙,是遊子夢裡的牽掛,是家人永遠的召喚。
小時候,炊煙是期盼。那時,父母總是逼著我做事。早晨天沒亮,就催我起來放牛,或者是扯秧苗,或者是收割稻穀。內心十分不情願,一邊做事,一邊向家的方向張望,期望著炊煙升起就可以回家吃飯。突然,村莊上空騰起一片片炊煙,瀰漫、消散。我似乎聞到了祖母的飯香,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飛也似的跑回家,絲毫不顧父母的責備聲。 求學時,炊煙是溫暖。猶記得那年冬天,天下著大雪,我從師範放假回來。汽車半路拋錨,我只好孤獨一人踩著皚皚白雪,踏著微亮的夜色,從新廟往家走。為了繞近,我選擇走山路,現在想來那是多麼錯誤的決定。十幾裡的山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只有簌簌的白雪和呼呼的北風,甚至不時會從林中彈出一隻野物,那種悽涼和絕望讓人不願回憶。回到家,祖母看著滿身白雪,凍得發抖的我,眼裡滿是憐愛。她急忙下廚,燃起灶火,黑黑的灶膛頓時變得通亮,嫋嫋的炊煙在窗外飄蕩,我坐在灶膛前,映著通紅的爐火,渾身溫暖。祖母為我做了一頓豬油薯粉溜,那是我迄今為止吃得最美味的晚餐了。
現在啊,炊煙是牽掛。我遠離鄉村多年,工作、結婚、還有了兒子,時間如江水易逝。故鄉成了一個標籤,想起時才撕開它看一看。母親每回來電話總是催我帶兒子回去住一住。得空回去,母親就會忙碌著,為我們做一頓好吃的農家菜,還有那噴香的鍋巴粥。灶膛亮起,炊煙升起,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個可以依偎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代。臨走的時候,母親總會把我和兒子送到村口,遙望的目光裡滿是依戀。 我遠離炊煙多年,但炊煙是伴著我長大的,我是農民的兒子,骨頭裡仍有濃濃的炊煙味,洗不掉也吹不乾淨。 城市裡是沒有炊煙的。這座江邊小城沒有,有的只是嗆人的汽車尾氣和揚起的灰塵,還有化工廠擠出來的刺鼻的化學物質的氣味。它不是鄉村,沒有鄉村的特質和韻味,鄉村是柔軟和溫情的,如一團棉花糖,夢幻而甘甜;城市是僵硬的和冷酷的,你再有炊煙的心,也薰陶不了它的漠然。 我去過青島,在青島著名的劈柴院住下。夜晚燈火璀璨,我踩著鵝暖石的街面閒逛,清涼的海風撲面而來,愜意不已。劈柴院有一條小吃巷,狹窄得只容得下兩個人通過。兩邊全都是各種烤海鮮,海馬、海蝦、海參、仙貝、魷魚......應有盡有。巷裡,煙霧繚繞,各種氣味混雜,瀰漫在逼仄的天空。我不吃海鮮,也聞不了這種氣味,急匆匆地跑出來。
我也到過北京,在北京西單的小吃巷溜達。格局與青島完全無二,幾米寬的小巷內,擺滿了各種燒烤和小吃。放眼望去,但見各色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浮在他們身邊的是繚繞的煙霧,迷迷濛蒙,一層又一層,還有各種燒烤的刺鼻的氣味。吃的花樣卻與青島絕然,居然是重口味的烤蜘蛛、炸蜈蚣、煎大蛇、燜蠍子.....看得人毛骨悚然、反胃倒口。 我也去過上海,在上海有名的豫園逛過。無非是又一次重溫迷濛的煙霧,又一次重聞嗆人的氣味。 我也聽說,我所居住的這座小城,正在引進這種商業街模式,把劉家巷和後壩街打造成又一個「豫園」或是「劈柴院」。 城市和鄉村越來越涇渭分明,這道鴻溝是永遠無法逾越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擔心的是,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鄉村是否終有一天會消失,被城市所取代;鄉村的炊煙是否也有一天會逃逸,被城市的油煙和燒烤氣味所包圍。當下的鄉村已然萎縮,大部分農民已然逃離,成為城市的新細胞。鄉村成了青年人的旅店,成了老年人的孤獨的守望。那,是否有一天,炊煙只是教科書中的記憶;是否有一天,鄉村僅僅只是祖輩們的墳墓呢? 99年的時候,到井岡山去旅遊。夜晚閒遊到山腳下的一戶人家,到他家廚房尋了半天,竟沒有發現燒火的灶膛。戶主告訴我,井岡山市政府發文規定,井岡山山高林多,是中國綠色森林城市,為了保持乾淨的空氣,保護林木,也為了防止火災,所有家庭禁止使用柴火。自然也禁止了炊煙。在井岡山旅遊的這幾天,所到之處綠意盎然,空氣中充滿了甜味。但我總覺得,大部分是鄉村的井岡山還缺少了點什麼。
炊煙是鄉村的靈魂,沒有了炊煙的鄉村就如同一個軀殼,缺乏思想,失去主見,毫無活力;就像一幅沒有顏色的畫卷,失去了欣賞的價值;就仿佛斷篇的電影,失去了回憶的意義。 炊煙不僅是一道看不厭的風景,它還是一段如歌的歲月,是整個鄉村的記憶。無論你身在何方,看到它,你就覺得有了根,有了回家的衝動。躺在鄉村的草地上,看炊煙徐徐,雲捲雲舒,品歲月情懷,人生況味,也是一種胸懷和意境。炊煙在,家就在,愛就在,回憶就在。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王菲的歌曲輕繞在耳邊,閉著眼靜靜地傾聽,慢慢地回味,此時,炊煙成了我最溫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