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太平山上那縷縷炊煙

2020-12-16 武穴故事

作者:田洪高

炊煙是鄉村的標誌,有炊煙的地方就有一枚鄉村,靜靜地臥在那裡,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墨畫,靜謐淡雅。炊煙是鄉村的眼睛,越過一座一座的山巒,寂寞的向外張望。 炊煙是一道永遠看不厭的風景。早晨,它伴著朝陽起舞,一縷一縷的炊煙從鄉村的夢裡升起,沿著屋簷,隨著清風,纏著樹梢,嫋嫋上升,婀娜多姿。它調皮的跳躍,有時候躍上天空,成為白雲;有時候貼地而行,化為詩行。 「雨後千山淨,炊煙處處新」,大雨過後,天空格外明亮,一條條炊煙「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浮在潔淨的藍藍的天空中,和雨後的彩虹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景致。

記憶中最美的炊煙在太平山。那一年,隨同學在他太平山上的老家小住。那裡山高林密,空氣清新。早晨,我們爬上山頂,俯瞰一畦一畦的鄉村。極目遠眺,三兩戶人家的鄉村像剛從水裡撈起來的櫻桃,乾淨清新,泛著誘人的光亮。「遲遲朝日上,炊煙出林梢」,山林深處,只見這兒一縷,那裡一絲的炊煙升起,才知那裡竟然藏著一處處人家。炊煙從灶房裡發芽,微風給它施肥,它便成了一棵迎風行走的樹,搖曳著,舞蹈著,俯仰生姿,變幻莫測,浮遊在村莊的上空。一道道炊煙從山谷間攀緣而上,匯聚在一起,如仙界逃逸的仙氣,繞著山峰飄蕩。炊煙成了鄉村的紗巾,使她猶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又如一首田園詩的韻腳,給寂靜的鄉村平添許多古韻。身處山頂,此時油然而生一種「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之感。 故鄉的炊煙,是遊子夢裡的牽掛,是家人永遠的召喚。

小時候,炊煙是期盼。那時,父母總是逼著我做事。早晨天沒亮,就催我起來放牛,或者是扯秧苗,或者是收割稻穀。內心十分不情願,一邊做事,一邊向家的方向張望,期望著炊煙升起就可以回家吃飯。突然,村莊上空騰起一片片炊煙,瀰漫、消散。我似乎聞到了祖母的飯香,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飛也似的跑回家,絲毫不顧父母的責備聲。 求學時,炊煙是溫暖。猶記得那年冬天,天下著大雪,我從師範放假回來。汽車半路拋錨,我只好孤獨一人踩著皚皚白雪,踏著微亮的夜色,從新廟往家走。為了繞近,我選擇走山路,現在想來那是多麼錯誤的決定。十幾裡的山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只有簌簌的白雪和呼呼的北風,甚至不時會從林中彈出一隻野物,那種悽涼和絕望讓人不願回憶。回到家,祖母看著滿身白雪,凍得發抖的我,眼裡滿是憐愛。她急忙下廚,燃起灶火,黑黑的灶膛頓時變得通亮,嫋嫋的炊煙在窗外飄蕩,我坐在灶膛前,映著通紅的爐火,渾身溫暖。祖母為我做了一頓豬油薯粉溜,那是我迄今為止吃得最美味的晚餐了。

現在啊,炊煙是牽掛。我遠離鄉村多年,工作、結婚、還有了兒子,時間如江水易逝。故鄉成了一個標籤,想起時才撕開它看一看。母親每回來電話總是催我帶兒子回去住一住。得空回去,母親就會忙碌著,為我們做一頓好吃的農家菜,還有那噴香的鍋巴粥。灶膛亮起,炊煙升起,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個可以依偎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代。臨走的時候,母親總會把我和兒子送到村口,遙望的目光裡滿是依戀。 我遠離炊煙多年,但炊煙是伴著我長大的,我是農民的兒子,骨頭裡仍有濃濃的炊煙味,洗不掉也吹不乾淨。 城市裡是沒有炊煙的。這座江邊小城沒有,有的只是嗆人的汽車尾氣和揚起的灰塵,還有化工廠擠出來的刺鼻的化學物質的氣味。它不是鄉村,沒有鄉村的特質和韻味,鄉村是柔軟和溫情的,如一團棉花糖,夢幻而甘甜;城市是僵硬的和冷酷的,你再有炊煙的心,也薰陶不了它的漠然。 我去過青島,在青島著名的劈柴院住下。夜晚燈火璀璨,我踩著鵝暖石的街面閒逛,清涼的海風撲面而來,愜意不已。劈柴院有一條小吃巷,狹窄得只容得下兩個人通過。兩邊全都是各種烤海鮮,海馬、海蝦、海參、仙貝、魷魚......應有盡有。巷裡,煙霧繚繞,各種氣味混雜,瀰漫在逼仄的天空。我不吃海鮮,也聞不了這種氣味,急匆匆地跑出來。

我也到過北京,在北京西單的小吃巷溜達。格局與青島完全無二,幾米寬的小巷內,擺滿了各種燒烤和小吃。放眼望去,但見各色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浮在他們身邊的是繚繞的煙霧,迷迷濛蒙,一層又一層,還有各種燒烤的刺鼻的氣味。吃的花樣卻與青島絕然,居然是重口味的烤蜘蛛、炸蜈蚣、煎大蛇、燜蠍子.....看得人毛骨悚然、反胃倒口。 我也去過上海,在上海有名的豫園逛過。無非是又一次重溫迷濛的煙霧,又一次重聞嗆人的氣味。 我也聽說,我所居住的這座小城,正在引進這種商業街模式,把劉家巷和後壩街打造成又一個「豫園」或是「劈柴院」。 城市和鄉村越來越涇渭分明,這道鴻溝是永遠無法逾越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擔心的是,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鄉村是否終有一天會消失,被城市所取代;鄉村的炊煙是否也有一天會逃逸,被城市的油煙和燒烤氣味所包圍。當下的鄉村已然萎縮,大部分農民已然逃離,成為城市的新細胞。鄉村成了青年人的旅店,成了老年人的孤獨的守望。那,是否有一天,炊煙只是教科書中的記憶;是否有一天,鄉村僅僅只是祖輩們的墳墓呢? 99年的時候,到井岡山去旅遊。夜晚閒遊到山腳下的一戶人家,到他家廚房尋了半天,竟沒有發現燒火的灶膛。戶主告訴我,井岡山市政府發文規定,井岡山山高林多,是中國綠色森林城市,為了保持乾淨的空氣,保護林木,也為了防止火災,所有家庭禁止使用柴火。自然也禁止了炊煙。在井岡山旅遊的這幾天,所到之處綠意盎然,空氣中充滿了甜味。但我總覺得,大部分是鄉村的井岡山還缺少了點什麼。

炊煙是鄉村的靈魂,沒有了炊煙的鄉村就如同一個軀殼,缺乏思想,失去主見,毫無活力;就像一幅沒有顏色的畫卷,失去了欣賞的價值;就仿佛斷篇的電影,失去了回憶的意義。 炊煙不僅是一道看不厭的風景,它還是一段如歌的歲月,是整個鄉村的記憶。無論你身在何方,看到它,你就覺得有了根,有了回家的衝動。躺在鄉村的草地上,看炊煙徐徐,雲捲雲舒,品歲月情懷,人生況味,也是一種胸懷和意境。炊煙在,家就在,愛就在,回憶就在。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王菲的歌曲輕繞在耳邊,閉著眼靜靜地傾聽,慢慢地回味,此時,炊煙成了我最溫暖的記憶。

相關焦點

  • 縷縷炊煙,讓吾懷念故鄉那久遠朦朧的韻味
    四川新聞網眉山12月26日訊(王仕彬文/圖)清晨,縷縷炊煙嫋娜在青衣江畔故鄉的額頭,那是初醒的故鄉脫去輕紗般的睡衣,在原野裡露出的淡藍色希望,是大地飽含的濃鬱,深厚的恩情,是母親的辛勞,父親的爽朗,午間,縷縷輕煙飄向蔚藍的天空,那是放牧在山崗的我感受到到的悠悠溫馨,夕陽西下黃昏降臨
  • 贛南鄉村的嫋嫋炊煙,江西人非常熟悉的秋日景象,鄉愁記憶很難忘
    原本那厚重的妝容,隨著時間的流去,一點點剝蝕,以至附著在上面的情和事,成了恍惚的記憶。就拿炊煙說吧,自人類用火始,就伴隨著鄉村走過幾千年吧,不知從什麼時候飄著飄著,就與鄉村走散了。那鱗次櫛比的粉牆黛瓦之間,縷縷炊煙起,暮色如籠紗,雞進窩棚,黃犬歸家,一切都是那麼靜謐安詳。炊煙散發的煙火味,是鄉村最為溫暖的人間至味。在那食物貧乏的年代,哪個孩子不曾靠著鍋臺,吸著伴著炊煙的飯菜香。將山芋埋進灶窿裡,將玉米穿在竹棍上置放灶口,將那剛從地裡刨來的花生放在火鍬上……那希冀,那饞樣,那焦香味,浸潤了我的整個童年。
  • 難忘那縷故鄉的炊煙
    故鄉的炊煙作者:穆女 朗誦:香妞南飛行囊空空只偕一縷故鄉的炊煙她搖曳著似農婦飄在風中的青絲很快就纏繞在雲的裙邊天空擁有一縷故鄉的炊煙才知道是怎樣一片土地用她一抹驕傲的顏色襯託自己此刻的蔚藍故鄉的炊煙裡變換出無窮的影像那是岸邊的垂柳那是池塘的睡蓮是牆上的藤是田裡的蔓啊那是連綿起伏的太行拋撒的流線那是奔騰不息的黃河撥動的琴弦胡笳十八拍
  • 哈斯塔娜:難忘草原上的嫋嫋炊煙|我的故鄉
    在我的記憶裡,夏季的草原是最美的,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有立體感的白雲,不時有雄鷹掠過,草原碧綠,散布著星星點點的牛馬羊,各種鳥兒愉快地唱著歌……草原上的蒙古包內,在奶香的誘惑中,開啟了我們一天的生活。這些畫面太美太難忘,離家再遠再久,我總也走不出那種藍天白雲與滿眼青綠的記憶。如果說草原上的夏天生機盎然,秋冬天的草原則更加忙碌。
  • 小影一一嫋嫋炊煙
    一直以來都莫名的異常喜歡炊煙,喜歡它那飄飄嫋嫋猶如情竇初開少女的嬌羞模樣。在建南這樣的小鎮,清晨的炊煙,是最美的。淡藍淡藍的,和世代勞作的農民一樣慣於早起,在村莊的房舍上、樹林中瀰漫繚繞,輕盈而又自然,極易與山村、原野裡浮蕩的霧靄亂真。微風吹過,繚繞解開,縷縷輕煙便飄向蔚藍的天空。
  • 夜讀|魯先聖:遙遠的炊煙
    嫋嫋的炊煙,在房屋的脊梁上盤旋,在樹梢的鳥巢旁飄蕩,在胡同的拐角裡踱步,最後都凝聚成片片朦朧的煙霞。那溫暖的煙霞裡,有母親的呼喚,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親洪鐘般的聲音。有多久沒有看到過炊煙了?城市裡沒有炊煙,城市裡用的是液化氣,即使有了些許的炊煙,也是有害氣體,是不會讓人留戀的。
  • 唯美意境:又見炊煙,憶起從前,思緒回到了孩提時代
    炊煙,人間煙火。層層疊疊的村落,氤氳升騰的炊煙,一靜,一動,繚繞著人間的悠閒與繁忙。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又見炊煙升起,勾起我回憶,願你變作彩霞,飛到我夢裡,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
  • 太平山上的炮戰
    作者:李國瑛每當我想起青島太平山,心中就有一股濃濃的思念之情,想到太平山,就想起母親第一次去青島的經歷,想起父親從陸軍到海軍的經歷,也就想起了青島太平山上的高炮連……那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父親從遙遠的雲南西雙版納勐壠,駐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13軍39師117團2營5連連長位置上
  • 五丈原上秋風起 太平山中馬岱藏
    翻過最高處一座終年泛白的雪峰,就到了飄悠著牛糞炊煙的藏羌地帶。由雪峰漸次矮下來,依次是鹿頂山、牛池山、雞冠山……待山走完,那平地裡卻巍然矗立起一座關隘,門樓高聳,瓦脊密連,煙火如聚,形如虎掌,緊緊扼在平原通往山地的咽喉上。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是為「懷遠」。
  • 太平山上的思索
    太平山上的思索石 泉2020年11月14日下午,葉小青老師根據其子葉晗的意向,邀約了我、前聞一多紀念館副館長朱興中老師和大別山民俗博物館長鄒又新先生前往太平山,協助進行文化探源這太平寺原來在山頂上,當年一位教育組長為我們建了這座房子,勸我們移住下來。」當即,朱老師電話詢問原大靈教研組幹事佘松年,確有其事,因為上面要開辦黨員幹部培訓班。當楊老聽說我們要來開發太平山,更是熱情有加,反覆強調太平山有絕佳的風水和其它一些無法比擬的優勢,豪情滿懷地介紹此山此寺的歷史背景。當年,為了紀念打敗「長毛」(即太平軍,指1851年—1864年太平天國軍隊簡稱。
  • 又見炊煙升起
    剛入村口,就被遠處的炊煙奪去了眼眸。只見縷縷炊煙從山腳的農房飄出,嫋嫋地盤旋在村子上空,在晚霞柔柔地斜抹下,平添了幾份飛揚、飄渺、悠然的美麗和風情,那種神奇的意境,既像置身世外桃源,又如走進童話世界,寧靜清新,超凡脫俗。
  • 那升起的一縷嫋嫋炊煙
    ——題記那升起的一縷嫋嫋炊煙無數的畫作在空曠幽谷裡總會留下一間茅草屋,總會畫上一縷升起的炊煙,伴隨炊煙的升起頓覺畫作鮮活了許多,畫家也食人間煙火了氣了,靜下心來總會想為什麼?電視臺反覆播放的《父母愛情》影響了一代人,女主人站在屋頂慨嘆:站在這裡看藍天,看大海,看那嫋嫋的炊煙……頓覺詩情畫意了許多,冥思時會問為什麼?一切皆因勞動罷了!炊煙是農村特有的存在,曾經被幾代城裡人嫌棄,今日已是難尋,竟成了讀書人畫中,口中,文字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這足以見得勞動是創作的源泉,勞動會充實人生。
  • 原創首發:故鄉的炊煙讓我疼(散文詩)
    文/李智早漠視了曉風殘月的清冷,風花雪月也不過是瞬間即逝的風情,可無論如何,我卻忘不了那個小山村,因為,有一縷炊煙一直在我的夢裡升騰。窗上的霜花訴說著夜的寒冷,簷上的積雪把父親的脊背壓疼,老北風吹丟了我剛做完的夢,灶前媽媽揉著嗆出淚水的眼睛,我聞到了小米的飯香,我看到了灶裡火苗正紅。走出家門時,那縷炊煙已散,我看到了大門口,媽媽一直在揉著眼睛。我的腳步有點沉重,遠行的我,背不動媽媽太多太多的叮嚀。那縷炊煙哪,像一捆披散開的麻繩,每一根都綁緊了我的鄉愁。
  • 原創散文‖再也見不到故鄉的炊煙
    文/司吾勰□□乳白色的炊煙,或升騰於清晨,或瀰漫於黃昏,我家炊煙升起的地方,必有母親忙碌的身影,那是我記憶的起點。家鄉的每一縷炊煙都上演著一個清貧而簡樸,平凡而溫馨的故事。□□走進煙氣繚繞的廚屋,看著縱情燃燒的柴草,一會兒便會被燻得灰頭土臉,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 《故鄉的炊煙》 喬開娃 作
    我的村莊離我那麼遠 又那麼近每四季不同的變換容顏我難忘的村莊常常會清晰地出現在我的夢裡那塊累彎了父母脊背的農田渴望著生命的延續那條紮根心底的小路都填滿了深情思慮啊,久別的故鄉久別的炊菸絲絲縷縷牽著鄉愁牽著思念當歲月流逝風乾了多少年的記憶唯有故鄉的炊煙依然一次次在夢裡升騰閃現好想問一問故鄉的炊煙
  • 難忘的旅行——呼倫貝爾大草原
    「……我的心願在河灣,額爾古納河穿過那大草原,草原母親我愛你,深深的河水深深的祝願。呼倫貝爾大草原,白雲朵朵飄在飄在我心間,呼倫貝爾大草原,我的心愛我的思戀……」降央卓瑪的渾厚嗓音和腦海中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記憶痕跡一樣讓人陶醉,久久難忘!
  • 「今日作家」朱玉華 ‖ 炊煙是鄉愁的符號(散文)
    炊煙是鄉愁的符號文/朱玉華在雪梨小住的時候,常常看到居民房屋上大都伸出個煙囪,雖然從沒見有煙霧冒出,卻讓我想起了家鄉的炊煙,想起了宋人楊公遠「乍雨微寒養麥天,村村斜日起炊煙。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經常上後山採野果,下小溪摸魚蝦。玩累了,就不時望望家的方向,看是否飄起了炊煙。一見到有炊煙緩緩升起就趕緊往家跑,那是媽媽正在忙碌晚餐的標記,也是要我們回家吃飯的呼喚!家家戶戶嫋嫋上升的縷縷炊煙,隨風飄蕩,慢慢消失在太空之中,簡直就是一幅幅雲煙縹緲的水墨畫。
  • 湖南省沅陵縣:沅陵記憶--難忘那堰蕩灣的炊煙
    它擁有著陽光下那高大的紅楓、充滿生機的小池塘以及木屋頂上悠然飄起讓人無比懷念的炊煙…… --------作者導語 堰蕩灣其實是堰塘灣,當地人讀作堰蕩灣而已。外公外婆在世曾居住在那裡。由經過此地的縣道公路處下車後依著半山腰橫著行走,過去約十五來分鐘路程就可到達。
  • 【詩韻扎魯特】看那一縷炊煙
    【詩韻扎魯特】看那一縷炊煙 2020-03-02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雙橋村的冬日景象,地處贛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炊煙熟悉
    多少年來,無論我們走到哪裡走得多遠,總會想起老家房屋上空飄蕩的縷縷炊煙。也許現在有人會笑話我們思想過於陳舊,看不見自己家的煙洞就會哭鼻子,在我看來,那是我們對家鄉的留戀與不舍。炊煙嫋嫋,飄蕩的是家鄉的氣息、家的味道還有家人的溫暖。炊煙是鄉村的logo,勾畫這圖案的就是農村的婦娘們,當天邊的暮色漸漸在山林裡漸濃,女人們就窸窸窣窣開始為一家人生火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