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這一天,幾乎家家都要吃一頓由多種穀豆果蔬混合做成的粥,這就是「臘八粥」。
臘八粥的內容,《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得很清楚:「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豇豆、長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由於南北方食俗和愛好不一,實際上臘八粥的內容是五花八門、沒有定式的。特別是到了近代,它完全變成一種意義上的象徵了。
關於臘八粥的由來,目前一般認為跟三個人物相關。
一是「佛教節日」之說。 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是毗羅城主淨飯王之一,因見眾生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所煎熬逼迫,於是毅然捨棄王位入山修行,尋求人生真諦。有一天,因勞累飢餓過度而暈倒。幸虧一個牧羊女將攜帶的雜糧加上野果,臨時用泉水熬煮成乳糜狀的粥餵食,才恢復了體力,便在河裡沐浴後坐在菩提樹下沉思,終於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故而在佛教中,粥又稱「藥食」,具有醫療、救生以及神聖的色彩。從前,大陸各地佛寺在臘月初八這一天都要做粥,以饋贈四方善男信女,被稱為「佛粥」 「臘八粥」、「福德粥」或「福壽粥」。
二是「紀念嶽飛」之說。 宋代民族英雄嶽飛堅決抗金,遭奸臣秦檜奏稟誣陷,朝廷連下十二 道金牌召嶽進京。嶽軍急急班師,一路糧食不濟。百姓聞訊,戶戶送去粥飯,嶽軍混合而食,這天乃是臘月初八。嶽飛被害後,百姓為表懷念之意,在每年的臘月初八這天,燒「百家飯」(今「臘八粥」)用以紀念他。
三是「朱元璋倡導」之說。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給人家放牛,常常挨餓。一天,他發現一隻老鼠的「糧倉」有大米、黃豆、高粱、小豆、紅棗……於是,朱元璋把這些雜糧收集起來,煮了一鍋粥,吃得很香。他當皇帝後,大魚大肉吃膩了,就想起從前吃老鼠洞收集起來的雜糧了。於是,他命人把五穀雜糧摻和在一起煮粥給他吃。由於這天正是臘月初八,他便為這種粥賜名「臘八粥」,百姓效仿,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