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來讀點史。
皇太極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滿族(前身是女真族)政權的第二位統治者。但在此之前,皇太極本人只是其父努爾哈赤(後金大汗,滿族政權的創立者)的第八子,而且在他之前,其他的幾位皇子還都在世且都非常健康。
那麼,皇太極又是憑什麼登上了滿族統治者的大位,又是憑什麼來讓其他皇室成員服從自己的統治呢?
關於皇太極的繼位問題,當今史學界一直是爭論不休,很少有人能給出一個讓大部分歷史愛好者都信服的答案。因而,很多時候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時,都只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說這就是結合史料而來的正確答案。因為這個問題一直是大家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所以筆者也在這裡分享一些淺顯的個人看法,如有不對還請指出,謝謝。
關於皇太極以非嫡非長之身繼承大位的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以下兩個看法:
其一,當時的清朝並沒有立嫡立長的傳統
清朝的前身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立的後金(寓意自己繼承了宋朝時期的金國),而後金的本質則是當年遼東地區的女真族。可問題在於,當年的女真族因為常年遠離中原且生活在苦寒之地,所以對於文化上的傳統看待得非常淡薄,而且這種淡薄幾乎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努爾哈赤還活著的時候。
這裡筆者可以舉兩個例子,清朝的立國之本為八旗制度,即國內所有的男性青壯全部編入軍中,並通過旗幟來劃分他們的身份和將領。按照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規定,士卒一旦入伍,那他們或許會受到自己將領的領導和處置,但這些將領絕對沒有權力讓他們對自己言聽計從。
可清朝並非如此,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當時的清朝八旗制度內部,旗主對於旗內士卒擁有絕對的掌控權,比如當年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預謀造反,他麾下的正藍旗將領便全部響應,因而也導致後來正藍旗幾乎被團滅(有可能是皇太極的陰謀)。
又比如努爾哈赤雖然短暫地立過汗位繼承人(努爾哈赤並未稱帝,只稱大汗),但後來因為繼承人坐罪被殺,所以此後便一直不再確立繼承人,而是以四大貝勒共同輔政為治國基礎。
但我們都知道,國家在亂世當中要想長治久安,必然需要一位強力的統治者。因為如果國家大權分散在多人手中,那無疑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畢竟沒人會知道哪位輔政者會突然發難,或製造出其他不利於國家安定的事情(當時的四大貝勒都有這種實力)。
綜上所述,皇太極時期的滿族政權,其實並沒有我們中華文化中所特有立嫡立長制度,而如果沒有這種制度,那皇太極以其父第八子的身份登上大位,那也並非是什麼特別奇怪的事情(皇太極的生母是努爾哈赤第三任正室,所以也可以稱為嫡子)。
其二,皇太極是通過四大貝勒身份繼承帝位的
提起皇太極的皇帝身份,很多不太了解歷史的朋友都會以為,皇太極是直接通過繼承努爾哈赤的後金大汗之位,然後再通過後金大汗升級為清朝皇帝。其實這個說法本質上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這期間需要牽扯到一個權力繼承問題。比如說,皇太極確實是通過後金大汗而進階為清朝皇帝,但是他最早時,手中卻沒有一個皇帝或大汗該有的權力。或者說,皇太極當時的權力根本不能與其父努爾哈赤相比。
如標題及前文所說,在努爾哈赤時期,滿族的政治是以大汗為主,四大貝勒為輔。可是,這樣的權力架構是建立在努爾哈赤擁有絕對掌控力的情況下,畢竟整個後金都是他建立的。但努爾哈赤一旦去世,滿族內部便開始了爭權奪利,畢竟四大貝勒除了老二阿敏之外,其他三人都有資格和實力來繼承大位。
可歷史就是這麼有趣,這四大貝勒當中老大代善率先奉老三皇太極為大汗,而此舉則間接導致四方友好勢力變成雙方敵對勢力,且另一方還不如代善和皇太極這一方。皇太極在老大代善的幫助下繼承大汗之位後,本應該再提拔一位新的貝勒,但因為其他三人跟他是合伙人的關係,而且他也沒有同時打敗這三人的能力。因而情況便成了,皇太極雖然是後金大汗,但依然要和其他三位貝勒一同理政。
如果說歷史一直這樣持續下去,那麼後金或許永遠都是後金,皇太極也永遠都是大汗而非皇帝。可歷史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尤其是在雄主的推動之下。後金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皇太極繼位大汗的第一個年號),皇太極以老二阿敏棄守永平四城為由削去其大貝勒之職,並處他終生幽禁。
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極又以老四莽古爾泰「御前漏刃」為由同樣削去其大貝勒之職,並處萬兩白銀的財帛罰沒。
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老大代善主動提出放棄大貝勒之職,並由皇太極一人獨掌大權。至此,皇太極才終於達到了自己獨立掌控滿族政權(後金及清朝)的願望,同時也為他後來繼承皇帝大位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關於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本身非嫡非長,但最後為何是他繼承大位的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以下兩個看法。
第一,當時的清朝並沒有立嫡立長的傳統,而沒有這個傳統則意味著,皇太極以第八子的身份繼承大位也並非不可。
第二,皇太極是通過四大貝勒身份繼承大位的,這個是說皇太極繼承大位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努爾哈赤第八子這個身份,而是他四大貝勒這個身份。倘若沒有這個身份,那即使他是嫡子或長子也毫無意義,比如他前面的努爾哈赤第三子阿拜和第四子湯古代等。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清史編年》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