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瓜群眾的印象中,伊斯蘭世界人口出生率一直都很高,不存在人口危機。
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01 另類危機
前日寫的那篇《穆斯林是否會淹沒歐洲》引起諸多討論,很多留言很激烈,在後臺沒有放出來。如果放出來,文章估計就被和諧了。那篇文章寫得有點匆忙,還缺一些例證。
大部分留言都指向穆斯林的高生育率降不下來,不會受工業文明的影響。實際並非如此,至少伊朗和東亞與西歐國家一樣,面臨嚴重的人口危機。
2006年,伊朗人口平均年齡為27.9歲;
2016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伊朗平均年齡為31.1歲。
——伊朗人口結構正在老化。伊朗強硬派警告,到2050年伊朗可能會成為中東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伊朗衛生部警告稱,在截至2020年3月底的過去12個月裡,伊朗人口增長率首次降至1%以下,生育率為每個婦女1.7個孩子,低於確保人口更迭所需的每個婦女2.1個孩子,低於整個中東和北非地區平均每位婦女生2.8個孩子的水平。
——伊朗的生育率高於中、日、韓華夏文明圈,但仍然堪憂。
德黑蘭大學人口統計學教授沙拉·卡澤米普爾表示,城市化、高識字率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都是伊朗計劃生育盛行的原因。
——和歐洲、北美、東亞生育率下降的因素類似。
作為政教合一的伊朗,人口問題是怎麼來的?很值得研究。
02 人口變遷
眾所周知,伊朗也是文明古國。
古雅利安人從中亞入侵伊朗高原,創建以拜火教為意識形態核心的波斯文明。
1971年波斯帝國2500年慶典上,巴列維國王聲稱,「在伊朗這塊雅利安民族的土地上,雅利安人將締造新的世界神話。」
波斯帝國巔峰時代,範圍從印度到巴爾幹半島,也是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後來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擊潰,隨後和羅馬帝國(包括東羅馬)鬥了千餘年。再後來被阿拉伯人徵服,波斯人拋棄拜火教,改信伊斯蘭教;但伊朗人選擇了伊斯蘭什葉派,和波斯灣南岸信奉遜尼派的沙特分庭抗禮。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之後,伊朗高原又經歷了安息帝國(時間大致對應秦漢)、薩珊王朝(時間大致對應魏晉南北朝)、阿拉伯帝國(時間大致對應唐)、突厥王朝(時間大致對應宋)……直到最特殊的巴列維王朝,現在是伊斯蘭共和國。
近代歷史上,伊朗和奧斯曼一樣被英國和俄國搞得很難過。
奧斯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隊德國失敗,後凱末爾開啟世俗化(土耳其靠近歐洲部分生育率也低)。
巴列維王朝開啟世俗化的時間比土耳其稍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站隊德國失敗,伊朗世俗化加速。
所謂世俗化,其實就是城市化建設,大致可以理解為伊朗版洋務運動或改革開放,就是搞教育、辦工廠、開礦、修路等等,從而導致伊朗人口爆發。
巴列維王朝之前(1880-1920年間),伊朗人口長期徘徊於1千萬左右的歷史低位。再往前,人口更少。原因很簡單,發展程度低、缺乏物資、嬰兒死亡率低、成人壽命短。
巴列維王朝開啟世俗化之後,伊朗人口出現歷史性騰飛,見下圖——
這個情況與中國建國之後的嬰兒潮類似。
面對人口爆發的難題,巴列維王朝啟動「家庭計劃工作」,伊朗衛生部正式設立家庭計劃生育委員會,口號是「增強人民體質,促進智力發展,塑造優秀雅利安民族」。
——其實就是伊朗版計劃生育。
在計生委的努力下,1966至1973年,伊朗年人口增長率降到2.7%。與此同時,伊朗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一切似乎正按巴列維國王預期的發展。
從1973年開始,意圖再造「波斯帝國」的巴列維國王,在優生優育的路上越走越遠。在1973到1978年的發展計劃中,提出要將人口增長率降低到1978年的2.0%。
但是在1979年,伊朗的計劃生育終止了,因為「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由於要推翻巴列維王朝的政策,同時要應對兩伊戰爭導致的人口危機,霍梅尼號召伊朗人生娃。隨後7年,伊朗人口普查,發現人口已經達到5千萬。
伊朗再次爆發人口危機!
03 人口危機
兩伊戰爭,伊朗基礎物資消耗很大,巴列維王朝積累的家底已經耗盡。
由於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既不要東方(蘇聯),也不要西方(歐美),只要伊斯蘭,把世界大國得罪完,遭遇制裁。石油難以變現,經濟基礎遭遇巨大壓力。
不僅如此,伊朗和波斯灣南岸的石油國關係也很緊張,伊朗陷入尷尬的孤獨境地。
在人口壓力下,衛生、健康、教育、就業問題集中爆發。當時的伊朗總統、神職人員出身的穆薩維頭焦額爛。
伊朗的出路很明顯,要恢復巴列維時代的計劃生育政策,否則會造成更嚴重的糧食危機。
但伊斯蘭世界的傳統信仰是多子多福,如果控制人口的話,很容易引發信仰混亂。
傳統信仰與人口控制之間的矛盾,穆薩維總統解決不了,只有霍梅尼才能解決。
霍梅尼是什葉派的大阿亞圖拉,精神領域的權威。
什葉派現在實施教階制度:分毛拉、阿訇、烏萊瑪、穆智臺希德、霍賈特伊斯蘭、阿亞圖拉、大阿亞圖拉(馬爾賈)這些等級。
等級越高,意味著對伊斯蘭教法的理解越深刻,意味著德才越高。在什葉派中,大阿亞圖拉相當於大宗師,非常稀有,類似於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或張三丰。
現在伊朗的精神領袖哈梅內伊,雖然權勢燻天,但在宗教領域的造詣與威望和霍梅尼還是沒法比。當年的霍梅尼就是活著的權威,對伊斯蘭各種經典爛熟於心。
霍梅尼既是宗教領袖,也是一位殺伐果斷的政治家。他在經書中當然找不到控制人口的條文,實際上在任何古代經文中都很難找到控制人口的內容。不論是基督教經典,還是儒家經典,都不存在控制人口的內容。因為古代大家都在千方百計地增加人口。
但是霍梅尼靈機一動,告訴同志們,經書中也沒有反對控制人口(禁止避孕)的內容。按現在的理解,就是法無禁止即可為。
於是伊朗決策層把生育控制看作是決定國家的「命運因素」,開始長達30年的計劃生育。內容主要包括三條:
其一,鼓勵婦女把生育間隔延長3到4年;
其二,勸阻不足18歲和35歲以上婦女生育;
其三,縮小家庭人口規模,使每個家庭減少到3個孩子。
相比同時期的中國,伊朗的計生政策稍微溫和一些。儘管如此,伊朗依舊出現了人口危機。
伊朗的人口危機和中國類似,並非數量危機,而是人口結構性危機。
雖然總人口在增加(得益於人均壽命增加),但女性生育率在降低、年輕人佔比越來越少,老齡化逐步加深,人口結構失衡。
04 方案與趨勢
早在2006年後,伊朗取消計劃生育的呼聲逐漸升高。有位學者出身的政府官員,不斷向議會議員呼籲放開生育控制。
後來這位官員登上總統大位,並迅速取消伊朗的生育控制政策(2012年,伊朗取消計生政策)。
他就是伊朗前總統內賈德。
2014年5月,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公開表示鼓勵生育。
但伊朗並沒有迎來人口反彈;和中國放開二胎並沒有迎來人口反彈一樣。
究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代已經初步完成工業化。以伊朗首都德黑蘭為例——
1921年,巴列維王朝創始人禮薩汗掌大權,德黑蘭的人口才21萬。
巴列維王朝理論上開始於1925年,到1931,德黑蘭人口變成31萬。
到1956年,德黑蘭人口已超過150萬;又過了10年之後的1966年,德黑蘭的人口又增至272萬。
在巴列維國王推行「白色革命」旗幟下,伊朗進入快速工業化和大規模城鎮化階段,德黑蘭每年增加20萬人口。到1978年,伊斯蘭革命前夜,德黑蘭人口已經接近500萬。
其實伊朗是觀察伊斯蘭教文明圈人口變化的一個絕佳窗口。
如今伊朗城鎮人口佔比六成以上,和中國類似。
城鎮化意味著需要面對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等壓力,它們都是工業化時代的避孕藥。
不論是基督文明圈的歐美人,還是華夏文明圈的中日韓,生育率都在城鎮化的壓力之下節節走低,信奉伊斯蘭教的伊朗人也沒有例外。
現在仍然有很多人把伊朗人口危機歸咎於美國的制裁。
本質上如果美國解除制裁,伊朗的人口出生率估計會有一個小幅反彈,但最後還是會不可避免地走低。哈梅內伊鼓勵生育未果,就是絕佳例證。
伊朗相當於伊斯蘭世界工業化的先行者之一(土耳其也類似,靠近歐洲的埃迪爾內省經濟較發達,生育率只有1.5,全國最低)。其他伊斯蘭國家或地區,最終也會走上工業化與城鎮化這條路,最終人口走勢都會和伊朗類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