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行善一定要匹配以智慧!

2020-12-21 國學修學堂

《金剛經》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善的衝動,與人的能力往往成反比。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洞悉世相人心,越是不能確定自己的付出,是不是有益於對方的成長。能力不足的人,反而會成為飼養野鵝的老人,只為自己的付出快感,讓對方陷入到真正的危險之中。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有德之人的自然流露,而下德是失德之人的刻意為之。什麼叫「小善」?就是心中不忍之後,一念仁慈,不經過深思熟慮,順手為之,這就叫小善。我們將這種善良稱之為「婦人之仁」。然而,真正的善良總是需要理性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造化,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幹地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大善最無情」。俗話說「慈不帶兵,義不行賈」。清末,胡林翼曾送給晚年的曾國藩一副壽聯:以雷霆手段,顯菩薩心腸。

什麼叫善良?什麼又叫愚蠢?能力之內的付出,且有利於對方成長的,叫善良。能力之內的付出,但無助於對方成長。往好裡說是好心辦壞事,往壞裡說,是偽善。超出於你能力的付出,叫愚蠢。正義得以伸張,惡魔得以正法,就是最大的善。不要讓善良,成了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們總是驚嘆破繭成蝶的神奇與美麗,但是這種美麗有個前提:無論這個過程如何艱難,都必須是蠶蛹自己破繭。任何人的惻隱之心,都會扼殺這種美麗。充滿理性的善良,有時候甚至是冷酷無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相關焦點

  • 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來源:京國博學01小善如大惡在日本大地震時,社會各界均捐獻出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但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不這麼認為,表現比較冷淡。人有感性和理性,善心屬於感性,但是行善卻一定要理性。若是只顧著行自己的善,卻絲毫不考慮之後的後果,雖然稱不上偽善,但是卻由善變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善如大惡」。
  •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為人處世,要秉持一顆善心,但並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帶來好的結果,很多的「小善」反而會釀成大禍。什麼叫「小善」?就是心中不忍之後,一念仁慈,不經過深思熟慮,順手為之,這就叫小善。人有感性與理性,善念屬於感性,但是行善卻一定要理性。只憑著感性去行善,卻完全不顧及這樣的善良到底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樣的善良就只是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善如大惡」。●那麼為什麼又說大善最無情呢?
  • 稻盛和夫: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還分為這幾個層次
    因為他說過這麼一句話:「小善如大惡。」他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是關於「小善造大惡」的。說有位老人,住在湖畔邊上。每到冬季,野鵝南飛避寒,會在湖中短暫停留。有一年,寒流來襲,兩隻野鵝困在湖中,無處覓食。老人頓生惻隱之心,就每天去餵食。
  • 王陽明:「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氛圍這3個等級
    王陽明最常說的一句話叫做:至善是心之本體。其實善良也是分等級的。最低級的善良:讓自己「爽」——小善如大惡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位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湖畔邊上。每年一到冬天,野鵝南飛的時候,會在他這裡有短暫的停留。
  • 王陽明:「長善如大惡」,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
    但在《知行合一》中王陽明提出了一個觀點:「長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長善」是什麼?「長善」就是沒有原則的善良,以為一直持續付出、寬容的善良能夠幫助一個人,殊不知當善良變得沒有限制的時候就是「大惡」。「大善」則是天地之間的善,在天地間所有人有可能會被老天眷顧,但也會被老天棄之不顧,因為天地的善是最無情的善,一個人的好壞全憑自己的造化。王陽明:「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
  • 大惡之人,必有大善 請給惡人一個善良的機會
    歷史也證明很多大惡的人,並不一定是純粹的惡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如果加以引導也會是一個大善之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出現過很多惡人。然而惡人最多的年代莫過於亂世,而中國最長久的亂世莫過於三國時期。說起惡人三國裡面最惡的人莫過於曹操,仔細數一下曹操的人生經歷,幹過的惡事幾乎沒有小惡,全是大惡全是違背人性的惡。
  • 智慧法語:不要輕視小惡小善 大惡大善皆由此成
    請看今天鳳凰網佛教的《智慧法語》,修行人應該從細微處入手培養因果正見,很多事情就是因為看起來很小,往往被人忽視。但就事物的性質而言,小善、大善本質都是善,小惡、大惡本質都是惡,決不能因為小而忽視了它的實質。應該從點點滴滴處取捨因果,惡業一點一滴都不造,善業一點一滴都要積。
  • 淨土法門: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
    阿彌陀佛信仰的廣為流行,要感恩於釋迦牟尼佛的慈悲開示和淨土宗歷代高僧大德的大力弘揚。有好事不能一人獨享,而要與眾人分享。教人念佛,就是幫助他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因而是在行善,行的不是小善,而是像須彌山一樣高廣的大善。西方三聖中,阿彌陀佛代表無量光明與無量壽命,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
  • 《朱子家訓》: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但就社會層面而言,如果要勸人行善的話,又會有新的判斷,新的答案。朱柏廬《治家格言》裡就輯錄了這樣一句格言,值得大家好好品味。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如果幹點好事就到處嚷嚷,就希望別人讚美和恭敬,就想有個好名聲,那就是借行善沽名釣譽,就不是真心行善。如果行善不被人知道就沒有動力,就說明心不真,善不真,那這個人就不是真正的善人。真正的行善,不在乎別人是否知曉,甚至還不讓別人知曉。
  • 意大惡方可大善!
    意大惡方可大善。原本大善或普通平常之人,想要成佛,必須經過千百次淬鍊,九九八十一難方可,唐僧就是這樣的例子。還有就是:陳家莊的陳老漢只是平常之人,但對佛則非常虔誠。但是,如果大惡之人,比如那些吃人的妖怪,待遇就不一樣了不說獅駝國那三個哥們,八戒和沙僧在入沙門之前也吃過人,結果經過菩薩點化,只要保唐僧取經,到了西天就能成佛。
  • 老祖宗的智慧:記住這四句話,福氣自會到來!
    做善事,不是一定要做得驚天動地,下水救人是做好事,與歹徒搏鬥是做好事,救死扶傷也是做好事,這些都是大善,也有小善,比如撿起馬路上的垃圾,在公交車上給不方便的人讓座,別人不認識路的時候,能給人指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善事,也應該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件件好事做多了,自然福氣就到來了。
  • 遙遠的救世主:小善即大惡,大善最無情
    在此期間,芮小丹向丁元英要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很特別。她是要定位應在當地的貧困縣中的貧困村,創造一個脫貧致富的神話。丁元英,由此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商戰」。這部小說名字叫《遙遠的救世主》。小說中最牽動讀者的當然是主人公丁元英,那這個救世主是指他嗎?在小說故事中,無論你從哪個層面上來看,丁元英都是一個高人。在他整個成功扶貧的事件中,他都沒有採取任何非常特別的招式跟手段,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普通人能做的普通事。
  • 想要發財一定要財布施,而財布施一定要功在平時
    想要發財一定要財布施,而財布施一定要功在平時,定業一旦出來,布施是事倍功半的。這個原則,在疫情困難期,至關重要。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結合生活常識,我們也知道在倒黴的時候一般真的要結結實實倒黴一陣才會過去。
  • 早讀: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就算僥倖能矇混過一時,也未必能矇混過一世。說一句謊言,往往需要一百句謊言來圓謊;做一件壞事,可能你會有無數個心中不安且心虛敏感的日子要默默忍受。
  • 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方為大善
    古之聖賢教導我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訴我們既要懂得適應環境、學會逢源,又要有一顆明辨是非之心。一個人如果當真失去一顆明辨是非之心,我想他活的即使再物質豐盈,也不過就是一副行屍走肉罷了!最關鍵是要從自身做起,從內心改變。其中一個「真」字恰恰是我們能否嶄新開始的關鍵,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邁出第一步,就邁出了人生新的起點,只要堅定的走下去,你換來的將是無窮盡的收穫。朋友,就讓我們正視自我、心繫社會,開始人生新的起點!
  • 南懷瑾的告誡:這種能力不夠,想要消業開智慧,只是妄想
    再想,原來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報應,智慧立即就開了一層。」南懷瑾先生認為福德與智慧息息相關,因為修行是要開悟見性,而開悟見性需要大智慧大福德。大智慧大福德怎麼來?正如《華嚴經》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大善之人,必有大惡」:經常做這五種「好事」,反而有損福報
    鄭老聽了這些說道:大善之人,必有大惡。太過善良的人,結局反而總是險惡的,總是不好的,甚至會有損福報。所以啊,千萬不要經常做這五種「好事」!假惺惺做好事的人,會無形之間讓自己損失很多福報,大家一定要問心無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