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5:38:12 來源:六安新聞網
為充分發揮鄉土人才作用,我市建立鄉土人才與貧困戶結對制度,開展「授農技、作示範、共致富」活動,引導5000多名鄉土人才與1萬多名困難群眾結成「...
基層一線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戰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陣地,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近年來,六安市始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等戰略機遇,創新實施「人才興村」工程,外引急需、內激活力,引導各類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引領支撐作用,為全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廣開賢路,全心「引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從政策、項目、鄉情等多渠道切入,吸引各類人才支持六安建設發展。
實施政策引才,出臺《關於吸引大學生創業創新的實施辦法》《六安大學科技園招才引智工作暫行辦法》等文件,完善在基層一線培養、引進、激勵、保障人才的政策舉措。建立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選拔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大學生創業創新補貼等激勵措施,定期開展「皖西傑出工匠」「鄉村創業之星」等評選表彰,目前已發放市特支計劃補貼390萬元、評選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49人、大學生創業創新補貼705萬元。制訂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設立融資風險補償基金800萬元,破解農村創業人才融資難題。
實施項目引才,結合全市重大扶貧產業、項目發展需求,通過搭建「服務精準脫貧專家下基層」平臺等方式,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產業扶貧大潮,共指導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7251個、帶動9萬餘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
實施柔性引才,先後從合工大、安大、省農科院等18所高校和2家科研院所引進539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到300多家基層單位和農業企業掛職,積極開展技術諮詢、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等工作,目前已幫助解決技術難題230多個,申請發明專利190項,爭取項目35個、資金兩千多萬元。
實施鄉情引才,成立市在外人才協會,制訂在外人才「回引」辦法,吸引優秀人才回鄉創業。2016年以來,共組織在外創業人才回鄉投資考察620多批次6700人次,達成創業投資協議530多個,投資金額超600億元。
需求牽引,專心「育才」
人才貴在於專精,而不在於多雜。多年來,我市始終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實用的人才理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結合六安實際和基層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選育人才。
針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貧困群眾實際需求,積極開展各類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通過以會代訓、田間課堂、跟蹤培養等模式,培養一批旅遊經營戶、生產能手、經營大戶、能工巧匠、農業經營管理人等農村實用人才。近年來,共舉辦六安瓜片、皖西白鵝等特色產業培訓和駕駛、縫紉等實用技能培訓近千場次、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
利用大別山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加大鄉村旅遊帶頭人、農家樂經營戶、能工巧匠傳承人、鄉村旅遊創客四類人才和鄉村旅遊導遊、講解員等人才培養力度,今年培訓人員近千人次。對能力較強、水平較高、貢獻較大的鄉土人才實施重點培養,目前已選派600餘名鄉土人才外出考察學習,20名優秀鄉土人才被推薦為村幹部,330人被列為黨員發展對象。
大力實施「英才計劃」,旨在從2017年起,5年遴選培養100名左右長期在基層一線創新創業、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領軍型人才;實施「新技工系統培養」工程,推行「技能+學歷」教育,目前已建成高技能人才基地7個。
搭建平臺,精心「用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僅要尋覓人才求賢若渴,也要使用人才各盡其能。知道引才、懂得育才、學會惜才,才能在發展中科學用才。
為充分發揮鄉土人才作用,我市建立鄉土人才與貧困戶結對制度,開展「授農技、作示範、共致富」活動,引導5000多名鄉土人才與1萬多名困難群眾結成「1+1」「1+N」幫扶對子,通過傳授農技知識、提供致富信息、籌集創業資金等方式,帶動8000人實現穩定脫貧。
推行基層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工作,實施基礎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解決發展瓶頸、爭取財政獎補,目前已培育各類農業科技示範戶2萬多戶。通過「科技小分隊」「新型農民培訓講師團」等渠道,引導各類技能人才開展農技推廣、項目研發、服務指導等,培養致富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近3萬人。
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堅持組織選派與基層需求相結合、人才專長與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共選派科技特派員821名,覆蓋全市110多個鄉鎮600多個行政村。近年來,全市科技特派員共創辦領辦經濟實體300多個,推廣新技術700多項次。(陸祖軒)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