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鄉,守護一庫清水(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5))

2020-12-16 西部網

圖為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水上巡護。

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供圖

核心閱讀

在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活躍著這樣一些年輕人:他們不少是修築水庫時移民的後代,如今又回到保護區工作。在日常巡護、水面清漂、水上執法等崗位上,他們盡職盡責,為守護一庫清水出著一份力。

站在丹江口水庫邊上,放眼望去,清澈的水面,碧波流動。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這裡的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河南淅川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毗鄰丹江口水庫,該縣大部分區域被劃入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區。

在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活躍著這樣一些年輕人:他們不少是修築水庫時移民的後代,如今又回到保護區工作。在日常巡護、水面清漂、水上執法等崗位上,他們盡職盡責,為守護一庫清水出著一份力。

護林員馬偉——

結合祖輩故事,跟村民宣傳水生態保護

馬偉的老家在淅川縣滔河鄉,爺爺曾經參與修建丹江口水庫大壩。2009年,水庫進一步蓄水後,馬偉一家移民到了河南漯河市。

故鄉,總是讓人難忘。馬偉告訴記者,父親時常念叨:咱祖輩都是淅川人。2017年,26歲的馬偉選擇回故鄉,到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成了管理處最年輕的工作人員。

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達6.4萬多公頃,既有林地,也有水域。保護區管理處日常巡護任務很重。夏天巡山,綠草茂密,高過膝蓋,馬偉和同事手拿樹枝,撥拉著前行。土蜂喜歡在地上築巢,藏在草叢難以發現,踢著土蜂窩被蜇是常有的事。有一次,馬偉不慎被土蜂蜇了七八個包,回去疼得一宿沒睡著。

有一次巡護時,他發現了一隻紅嘴相思鳥,這讓他高興了好幾天。如今,每年來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的鳥類有170多種,其中包括中華秋沙鴨、黑鸛、白鶴等珍稀物種。

在保護區內,仍然有9萬多居民生活在此。馬偉經常結合祖輩的故事,跟村民解釋水生態保護的道理。「保護好這裡的生態環境,護好這庫清水,反過來環境也不會虧待咱!」馬偉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加入他們,成為護林員、護水員,巡護山林、水域。

執法員柴二虎——

艦隊轉業回來,加入水上綜合執法大隊

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半以上的面積都是水——水域面積達到3.3萬多公頃,包括上百公裡狹長的河道和部分寬闊的丹江口水庫水面。為了保證南水北調輸水水質,這裡實行了最嚴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一切水產養殖和水上餐飲,禁漁期也比一般地方要長。

如何將這些措施落到實處?淅川縣庫區水上綜合執法大隊沒少費工夫。

「做過5年潛艇兵,每天和柴油、機油打交道,啥苦沒吃過?」12年前,從艦隊轉業回來,23歲的淅川小夥柴二虎信心滿滿。可來到水上綜合執法大隊後,還是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以前,河道沿岸和水庫港汊,遍布大大小小餐飲船,廢水廢物、食物殘渣直排水面,嚴重汙染水質。為了取締餐飲船,庫區水上綜合執法大隊聯合漁政、公安和鄉鎮工作人員想盡了辦法。

「一條20米長的小船,擺上桌椅板凳,一天有上萬元流水。」柴二虎說,要全面清退,難度可以想像。執法人員既嚴厲處罰制裁,又上門好言勸說,大船補貼上岸,小船勒令轉行,歷時兩年,終於將餐飲船一條條清走。

「高的時候,浪頭蓋過大簷兒帽,水拍到臉上,一下子感覺天都黑了!」柴二虎在水面上巡邏時,經常會遇到七八級風掀起的兩米多高大浪,吹得小小執法艇左搖右擺。他捲起褲腿給記者看,快5月份了還穿著秋褲,水面風大、溼氣重。一到6月,氣溫又急劇上升,水面上無遮無攔,日頭下一曬,執法艇能升溫到40多攝氏度,「基本上幾天曬掉一層皮!」

清漂人賈國衡——

水上清漂,每天重複上百次打撈動作

因為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實施水質保護十分嚴格。33歲的賈國衡是庫區的一名「清漂人」。

皮膚黝黑,圓臉短髮,穿著寫有「清漂」字樣的工作服,賈國衡在陽光下認真清理著水面的漂浮物。他是淅川縣三川河湖治理有限公司的一名清漂工人。他也是水庫移民,家搬進了城,他卻又從城裡來到了水邊,清理、打撈水面上的漂浮物。

賈國衡說,每年汛期和攔閘蓄水的時候,水位上漲,淹沒岸邊的樹木、雜草,它們就會在水面上漂浮,影響水質和景觀,而帶入的泥土則使水變渾濁,「泥土可以沉降,雜物則漂浮很久,必須及時清理。某種意義上,這一庫清水也是我們清漂人撈出來的!」

站在清漂小船上,拿著杆長5米的網兜或者3米長的叉子不停地撈,這個動作,賈國衡一天要重複上百次。賈國衡說,看起來最輕的東西往往最重。一個輕飄飄的塑膠袋看似用手指就能勾起來,可因為灌滿了水,用網兜撈起來的時候卻有十幾斤重;一小節露在水面上的樹枝,叉子叉住了就是拽不動,用船拖到岸邊一看,才發現是一整棵樹,最後靠柴油三輪車才給拉上岸。

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賈國衡坦言,偶爾會有些無聊,可是看著庫裡的水越發清澈,「挺有成就感」。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在故鄉,守護一庫清水!他們是水庫移民後代,如今回到丹江溼地保護區...
    圖為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水上巡護。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供圖在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活躍著這樣一些年輕人:他們不少是修築水庫時移民的後代,如今又回到保護區工作。在日常巡護、水面清漂、水上執法等崗位上,他們盡職盡責,為守護一庫清水出著一份力。  站在丹江口水庫邊上,放眼望去,清澈的水面,碧波流動。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這裡的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 青春詩篇寫在鄱陽湖畔(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2))
    林發榮在保護區為越冬候鳥投運食物。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核心閱讀守護好候鳥的棲息地,也是守護自己生活的詩意。中文系畢業的林發榮,選擇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自己的青春理想。「守護詩意的棲息」——中文系畢業、熱愛詩歌的林發榮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但是,下湖巡護時,這個言談舉止文雅的年輕人,卻常以硬漢形象示人:撐一長篙,向港汊更深處漫溯;或是緊握方向盤,朝湖灘更遠方馳騁。「巡護向前進一米,候鳥的安全就多一分」「咣當——」一聲脆響,記者一行人頓時愣住了。
  • 守護,一滴清水漂流入港記
    新華社廣州6月24日電 題:守護,一滴清水漂流入港記新華社記者車曉蕙 吳濤一滴清水,從江西尋烏縣椏髻缽山順流而下。翻山越嶺,穿越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進入香港的千家萬戶。從源頭到水尾,漂流560多公裡,這滴水潔淨如初。山孕育了水,水養育了人,人守護著水。
  • 貴州: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當代愚公」文朝榮,帶領群眾在荒山上種植華山松、馬尾松共13400畝;七星關區拱攏坪林場張建三兄弟,繼承父志,紮根林場39年;開陽縣禾豐鄉黃開華,用腳步丈量林地15年……  一批批堅守崗位的植樹護林「衛士」,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
  • 市縣鎮三級聯動——守護「一江清水」:內江整治218個環境「頑疾」
    內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精準分析,科學制定了治理措施——加強廠區煤灰清掃,在企業塊煤倉左側修建一個200立方米的沉澱池,增設離水機對產生的汙泥進行壓濾脫水,同時在原有管道的基礎上增設管網,對雨水、衝洗廢水進行全面收集處理,部分收集水經處理後回收利用,剩餘部分外排;對被汙染的張家溝溪立即開展清淤工作;修建汙水處理一體化設施,收集處理青山廟家屬區和楠木寺場鎮的生活汙水;在張家溝河道兩側修建
  • 「四把鑰匙」還白蓮河一庫清水
    新華社武漢1月31日電題:「四把鑰匙」還白蓮河一庫清水新華社記者徐希才、徐海波「以前,我們沒有意識到生態的價值,守著『金飯碗』,卻在『討飯吃』。」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水像醬油,水葫蘆泛濫,圍網庫汊星羅棋布……10萬畝水面,竟然撐不開一條小船。痛定思痛,白蓮河水庫治理工程於2011年拉開帷幕。「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水庫管理權責不一的問題。」據方振華介紹,因水庫地處三縣交界,三縣水利部門和當時的水庫管理處都有一定的管理權,就連四個閘口的閘門鑰匙也分屬四方。
  • 守護小興安嶺的「綠色明珠」
    新華社哈爾濱8月19日電題:守護小興安嶺的「綠色明珠」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楊喆8月的小興安嶺,林海起伏,層巒疊嶂。在有著「紅松故鄉」之稱的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宋國華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前往森林深處一處樣地觀測。
  • 鳳頭燕鷗的守護者(保護區裡的年輕人(20))
    如今,保護區裡已有154種鳥類。」丁鵬說。今年31歲的他是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也是中華鳳頭燕鷗招引工作的主要執行人之一。  「儘量不破壞島上的原生態」  韭山列島的中鐵墩嶼上,有成群的中華鳳頭燕鷗,那裡的監測與保護研究基地建設得初具規模。  一年裡絕大多數的時間漂在海上,丁鵬是名副其實的「海漂」。島上,中華鳳頭燕鷗的鳴叫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 貴陽開展集中專項整治 兩湖一庫准保護區餐飲住宿停業待查
    針對兩湖一庫准保護區內違規露天燒烤、遊泳、垂釣,以及臨湖村寨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證照不全、管理不規範等問題,貴陽市日前啟動集中專項整治,以全面加強兩湖一庫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
  • 守護碧水清流 - 工作動態-孝感市門戶網站
    守護碧水清流——大悟落實「河長制」工作紀實  兩岸青翠護山城,一道碧水穿全域。  11月16日,大悟縣澴河主要源頭,三裡城鎮巡河(庫)小組從姚河入口到姚河水庫採取地毯式巡查,確保全縣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清水長流。  自今年5月推進「河長制」以來,該縣通過實施安全生態水系工程建設,採取水庫水源地保護、中小河流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等措施,全面整治河道非法採砂、違章建築、畜禽養殖汙染,河道水質越來越好,河道兩岸景色越來越美。
  • 一江清水,揚州織密法網護生態
    26日,《人民日報》「法治頭條·法治長江調研行」欄目刊發文章《織密法網 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文中提到,長江保護,法治先行,要為長江保護提供制度支撐,而位於江蘇揚州的淮河入江水道,即「七河八島」,能夠完好保護,和揚州市人大多年的努力分不開。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
  • 用愛心守護一江清水
    保護好蜀河生態環境,對保證一江清水意義重大。2016年以來,高坪社區移民搬遷陸續入駐340戶1200人,比原來增加一半住戶和人口,社區衛生和河流環境都受到挑戰。從小生長在蜀河岸邊的朱先萍,十分喜愛家鄉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她和姐妹們在河邊散步時,經常撿拾河道垃圾雜物;閒暇之餘還組織大家對社區公共場所進行清掃,努力保持社區和河道乾淨整潔。
  • 重慶構建五級巡護體系守護長江魚類保護區
    記者從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獲悉,為更好守護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重慶構建了市、區、鎮、村、社五級巡護體系,基本實現了專管與群防結合的「晝夜皆巡,水陸同護」。因為特殊的水文、氣候、地質條件等,長江上遊生活著達氏鱘、胭脂魚等大量珍稀特有魚類。
  • 林區巡護勤虎豹日漸多(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3))
    在廣闊叢林中,他們守護著虎豹的家園。半路出家,伐木工成了巡護員這幾天,趙巖一直沒閒著。他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琿春分局科研監測中心的年輕一員。記者見到他時,他正跟同事忙著做有蹄類動物大樣方調查工作,每天要在山裡走周長8公裡的正方形路線,收集區域內的動物數據。
  • 林區巡護勤 虎豹日漸多(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3))
    在廣闊叢林中,他們守護著虎豹的家園。半路出家,伐木工成了巡護員這幾天,趙巖一直沒閒著。他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琿春分局科研監測中心的年輕一員。記者見到他時,他正跟同事忙著做有蹄類動物大樣方調查工作,每天要在山裡走周長8公裡的正方形路線,收集區域內的動物數據。
  • 重慶武隆:一庫清水「送走窮」
    新華社重慶7月9日電 題:重慶武隆:一庫清水「送走窮」  新華社記者李松  在重慶武隆區仙女山鎮明星村,投資1100多萬元的核桃水廠已投用4年多時間,目前日供水能力達到5000多噸,滿足了海拔高差從350米至1100米的周邊6個村上萬群眾飲用水需求。
  • 織密法網 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江蘇省揚州市江豚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公安民警在保護區江面上尋找江豚蹤跡。同時,水汙染形勢嚴峻,重要湖庫仍處於富營養化狀態,30%的環境風險企業位於飲用水水源地周邊5公裡範圍內、汙染產業向中上遊轉移,跨區域違法傾倒危險廢物呈多發態勢。」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高虎城說。
  • 南水北調通水五周年背後:守一庫清水 惠及億萬人
    5年來,260億立方米的清水,沿著總乾渠向北方蜿蜒前行,滋潤著京津冀豫四省市億萬群眾。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如今,「南水」已成為24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5859萬人,受益人數達到1億人。日前,為紀念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北京青年報記者趕赴水源地,探尋這項千裡調水工程背後調水、治水、護水的故事。
  • 藏族媽媽四十載守護馬鹿 自家牧場成保護區核心
    該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就是以向秋拉姆家的牧場為中心建立並升級而成的。  近日,記者隨「2017年中華環保世紀行——西藏行」活動結識守護西藏馬鹿近五十年的藏族老人向秋拉姆。她年逾六旬,由於長期在野外工作,面色黝黑,額頭和眼角的皺紋帶著滄桑。  「嘖兒,嘖兒,嘖兒……」呼喚起馬鹿,老人的聲音綿遠而悠長。初冬,那德塘山腳下淺草蒼黃。數十隻馬鹿揚蹄而來,圍在向秋拉姆的身邊。
  • 再造故鄉 土溝村裡的國際藝術範兒
    從最開始的空間綠色改善計劃到2012年的鄉村美術館計劃的確立,這群營造發起人在土溝村已深耕了十餘年。▼ 營造計劃的具體實踐方式▼第一步:精神再造——尋找精神價值讓精神還鄉臺灣的農村跟大陸這邊很接近的是農村空心化。村子裡多的是老人和小孩,幾乎沒有年輕人,農村景色和建築都殘破不堪。因為精神的流逝,許多在故鄉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無法找到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