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在資中縣公民鎮的人們告別了那條「黑水潺潺」的張家溝溪,多年來的老大難問題得以解決。
時間回到今年初。楠木寺煤礦作為公民鎮的重要產業,不僅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還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也帶來了「成長的煩惱」:廠區煤灰集塵嚴重,且沉澱池規格小,淤泥沉積嚴重,沒有發揮沉澱作用,經過雨水衝刷,大量煤灰進入外環境,由此造成外環境水渠嚴重汙染,一兩公裡的水渠均是黑色。
治理環境是發展的需要,更是民生的需要。
內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精準分析,科學制定了治理措施——
加強廠區煤灰清掃,在企業塊煤倉左側修建一個200立方米的沉澱池,增設離水機對產生的汙泥進行壓濾脫水,同時在原有管道的基礎上增設管網,對雨水、衝洗廢水進行全面收集處理,部分收集水經處理後回收利用,剩餘部分外排;對被汙染的張家溝溪立即開展清淤工作;修建汙水處理一體化設施,收集處理青山廟家屬區和楠木寺場鎮的生活汙水;在張家溝河道兩側修建2個垃圾庫,加強與所在村組的聯繫,交由公民鎮政府村建環衛中心統一收集轉運處理。
經過7個月的努力,今年8月,楠木寺煤礦礦區環境汙染問題徹底解決,黑水轉清,張家溝溪又恢復了生機。
長江經濟帶不僅是全國高密度的經濟走廊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及生物資源寶庫、中華民族的重要水源地,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多年的高強度開發與不合理利用,造成長江經濟帶環境汙染問題嚴峻。
作為長江上遊的重要城市,內江堅決守護「一江清水」。
按照省生態環境廳的統一部署,內江堅持早發現、早整改,變被動為主動原則,全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工作落地見效。2月28日,內江就召開生態環境系統2020年工作視頻會議,對各類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情況的排查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內江在全面系統梳理國家移交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和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化工和涉危涉重等重點行業、入河排汙口和重點排汙單位、沱江幹流一公裡範圍內的各類汙染源、重複信訪投訴、環保基礎設施等六方面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把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散亂汙」整治等作為排查重點,形成生態環境「問題庫」,為排查組提供針對性極強的清單,便於靶向排查。
同時,內江制定2020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第一輪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成立7個現場排查組,從3月9日起至3月底,採取「明查+暗訪」「現場檢查為主+調閱資料為輔」「市+縣+鎮三級聯動」方式,對每個縣(市、區)開展不少於5天的全覆蓋、集中包片排查,共排查點位551個。
對集中排查發現的256個問題,內江立即分縣(市、區)召開排查整治情況反饋會,與當地政府籤訂問題交辦單,要求不拖不等不靠,立即制定整改措施,迅速推動整改。對問題突出的礦山開採、汙水直排、頁巖氣開採等生態環境問題,以市落實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分別向相關縣(市、區)和市級部門發出提示函。
4月至5月,內江採取「市上暗查+縣區自查」方式,以高壓態勢倒逼形成「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再發現問題-再整改問題」長效機制,持續做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工作。
12月8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通過「市+縣+鎮三級聯動」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排查整治,各縣(市、區)解決「部分非煤礦山抑塵防揚措施不到位和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滯後」等環境「頑疾」218個。(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