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溼地公園利用自然地形改造的連串「海綿泡(水塘)」,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水處理措施,將7 0 %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成為具有「水彈性」功能的城市雨洪廊道。
公園內建有網球場和籃球場等配套。
蘆葦、海芋固沙力強、吸汙力強,能過濾大顆粒懸浮物、細小沙礫和易沉降的汙染物。而狀如長劍的菖蒲和直立挺拔的水芹,起到淨化病原體作用。
穩定塘蓄存經過一系列過濾淨化後的水體,保持水質穩定。
行人的木棧道繞「海綿泡」而建,已成為天河智慧城上班族休閒跑步健身的熱門場所。
公園既發揮了生態雨洪廊道功能,又為周邊居民和企業員工提供了一處休憩遊賞、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
天河智慧城東部溼地公園旁的天河軟體園高唐新建園區的建築物中間留有湖泊。
「海綿體吸收雨水,使得雨水不能直接進入河道,經過過濾沉澱以後才能進入河道和我們的湖裡。如果把雨水和地面的汙染都截流了,我們的湖泊裡就不會富營養化、不會有汙染,水就會變得很乾淨。」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這樣描述海綿城市的美好圖景。那麼,何時能成為廣州的現實?
武漢遭遇暴雨,城市看「海」再次拉響警報。7月14日,湖北省內第二大湖永久性退垸還湖,將過去填湖平壑的城市建設用地交還給大自然。城市內澇如何破解?建設「海綿城市」成為最新熱門話題。本月初,廣州首個海綿城市試點———位於天河區智慧城的大觀溼地公園首期建成並對外開放。這片海綿城市長啥樣、如何發揮作用來幫助廣州擺脫「落雨大,水浸街」的窘境?
大觀溼地公園長約3公裡,十幾個大小不一的水塘順著地勢高低逐級錯落分布,中間是親水平臺、景觀盒及多個小廣場,由花谷棧道相連。水質清澈、花木蔥蘢、鳥鳴蟲唱、遊人如織,讓公園顯得生機勃勃。
原來的這裡是片雜草叢生的爛地和淤泥臭水的魚塘。從2012年起,天河區開始規劃建設長度約55公裡、佔地約5.7平方公裡的天河智慧城水系規劃研究,並於2013年開始建設大觀溼地公園。倘若不建設海綿城市,會按照過去城市建設用地追求一馬平川的傳統思維,山被推平、魚塘被填掉後,天河智慧城將建大片高樓,變成硬地。
改造時,大觀溼地公園保留了部分魚塘,並重新再挖新水塘。多個水塘形成十幾級落差的「海綿泡」,每個水塘深1米~1.5米,挖多深、挖多寬嚴格按照防洪要求精密計算。雨水在流經高低錯落的「海綿泡」後,變成涓涓細流。項目南北兩頭分別是新興廣場和思觀廣場,以新塘水庫為中心,順沿大觀路建設,連串溼地泡為海綿蓄水體中心,與可滲透廣場、可循環材料棧道、透水綠道乃至高壓線下方的空間,共同構築雨水收集淨化系統,成為集水質淨化、雨洪調蓄生態循環的城市設施。公園上遊為初級淨化區,下遊包括深度淨化區和生物棲息區,最終經楊梅河下遊匯入車陂湧,有效形成雨洪緩衝帶,緩解車陂湧防洪排澇壓力。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於不斷擴大和提高河湖、溼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地理位置與季風氣候決定了我國水患、暴雨、洪澇、乾旱等災害並存。廣州中心城區北高南低、建築密度高、地表大面積硬化、綠地率減少、排水管網標準較低、主要排澇河道不斷縮窄,導致排澇能力下降、屢遭水浸。天河智慧城地區原有50多座水庫、山塘、兩條河湧以及華南植物園,原本不通的水系影響城市的防洪排澇。按照海綿城市理論設計,未來這些水系將全部疏通,整個東部生態廊道都將成為廣州海綿城市的示範區,形成緩衝帶,有效緩解珠江新城排澇壓力。
「我們的建設理念是功能第一,景觀其次。」主導智慧城海綿城市建設的天河科技園管委會主任唐錫漢介紹說。據透露,60公頃的公園二期項目也將在今年下半年動工建設,除了智慧城外,目前廣州金融城、教育城等多個重點建設項目,都將按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要求進行規劃和設計。
(劉雪、譚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