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引進2000名海內外博士後人才,資助一批博士後創新項目,在站博士後可直接申報副高職稱……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推動博士後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創新人才集聚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創新創業等方面提出12條具體舉措,著力打造青年博士後人才集聚的「強磁場」。
海納百川,實施「萬名博士後集聚計劃」
江蘇如何搶抓博士後人才競爭制高點,吸引海內外優秀博士後人才?意見提出「萬名博士後集聚計劃」,即用5年時間再集聚培養博士後人才1萬名。
我省將大力吸引優秀海外博士來我省從事博士後研究,建立健全更具競爭力的優秀留學回國博士招收引進機制,擴大外籍博士後招收規模。同時,還將引進的40歲以下在國(境)外高水平大學或中國境內高校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外國青年人才列為外國高端人才(A類)範圍。
意見提出,企業類設站單位引進博士後人才支付的住房補貼、安家費及科研啟動經費,可按規定在稅前扣除。國有企業引進博士後經費,可按規定視同考核利潤。企業引進博士後所發生的人才引進成本,優先從本單位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中支出。率先提出對申請進入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企業類博士後設站單位的博士後,年齡可放寬至40周歲。
對引進或出站後留在江蘇工作的博士後,可由用人單位或地方財政給予適當生活補貼,享受地方高層次人才政策。
強化激勵,發放博士後集成支持「大禮包」
為提高博士後人才培養質量,這次「人才新政」從博士後日常經費保障、提高科研創新項目質量、打通職業發展通道等方面準備了誠意滿滿的「大禮包」。
在博士後日常經費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博士後日常經費投入動態調整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除國家下撥的博士後日常經費外,全省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省屬單位和中央駐蘇單位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屬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的在站博士後(非在職)日常經費由省財政擇優資助。地方設站單位的博士後日常經費由各地財政擇優資助。
在博士後科研項目資助方面,每年遴選一批國際先進、國內同行領先、符合我省產業發展方向、能創造顯著經濟社會效益,或跟蹤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具有良好研究和應用前景、對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博士後創新項目,由省財政給予科研經費資助。
針對原先在站博士後無法參與職稱評審、出站博士後職稱申報重複評價和低水平評價、事業單位崗位少等博士後群體反映的突出問題,意見將在站博士後納入可參評職稱人員範疇、開設博士後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放寬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出站博士後申報評審崗位職數限制。
栽梧棲鳳,搭建博士後創新創業新平臺
博士後群體年齡大多在35周歲以下,正處於創新創業「黃金時期」。為激發博士後群體潛能,釋放博士後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意見從建強博士後創新創業載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激勵政策等方面拿出很多「乾貨」。
江蘇將制定博士後設站引導目錄,優化設站結構布局,每年認定10家「江蘇省示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鼓勵博士後參與科技鎮長團、科技副總等相關工作,定期舉辦博士後人才科技項目對接交流會、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博士後創新創業基金。
在完善博士後創新創業激勵政策方面,在站博士後享受國家和省關於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激勵政策。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硏機構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激發博士後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鼓勵博士後自主創業,各地創業載體優先為創業博士後提供創業場所和服務,按規定給予一定的場地租賃費用減免。
意見提出,要健全博士後工作管理體系,建立省人社廳牽頭、多部門組成的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為提升服務效能,意見針對博士後公共服務的突出問題,從住房保障、子女入學、戶口遷移等方面提出務實政策舉措,解決人才後顧之憂。同時,對於博士後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和重點支持,每年遴選一批業績顯著、貢獻重大的博士後,認定為「江蘇省優秀博士後」。
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介紹,目前,全省共建有各類博士後載體1420個,累計招收培養21693名博士後;在站博士後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21190項、獲批專利6712項;出站博士後70%選擇留蘇工作,為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出臺博士後「人才新政」,對於加快培養集聚高層次創新型青年博士後人才、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義。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黃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