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為何最後成為雅典政治的犧牲品?

2020-12-11 歷史真相大全

公元前399年,古希臘三賢之一,西方哲學奠基人蘇格拉底在由500人組成的議會中被控告腐蝕青年思想和不信仰城邦認可的神。

最後被判處死刑,飲下毒酒而死。

蘇格拉底自稱「助產士」,一生都在為哲學的發展而努力,試圖去喚醒全希臘人的精神世界。

可這樣一位偉人卻死在自己信仰的民主制度之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對城邦政體理解的不同

希臘人認為一個好的城邦政體應該是崇尚自由、理性和公民自我自治的,這是雅典和其他希臘城邦相區別的政治根本。

希臘人把「人」看得最重,以至於認為城邦也應該和人一樣,具有相通的內在邏輯,也有類似的運行規律。人們管理自己的身體,作為城邦中的個體,也要共同管理這個城邦。

蘇格拉底對此卻不認可,他認為一個好的政體應該是由一個「知道的人」來統治其他「不了解的人」。

他把希臘比成一艘船,公民比作羊群,航海需要有經驗的船長,羊群需要有能力的牧羊人,所以城邦需要一個「知道的人」來帶領。

因此,這兩者最根本的分歧在於對政體的理解不同。

二、對美德和知識的理解不同

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真正的知識是永遠得不到的,是極致的,是無法通過教育來獲得的。他認為大多數公民無法掌握這種知識,所以公民是無知的,無法管理好自己的城邦,需要一個「知道的人」來統治他們,這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公民是羊群」的命題。

但雅典公民的想法卻不是這樣,他們都具備基本的美德,知識也可以通過教育來獲得,這個知識也是實實在在的知識,而非蘇格拉底強調的極致知識。

蘇格拉底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在他看來:如果你不能通過一個定義來看這個世界,那你並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東西。即把任何的任何事物都總結出規律,最後合為一。

現實不是完美的,可蘇格拉底偏要在這之上追求完美,這實際上是在破壞雅典的政治,必將遭到雅典人的群起而攻之。

相關焦點

  • 古代蘇格拉底-「犧牲品」的亡雅典「暴民政治」
    暴政之所以是暴政,在於當權者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在暴政的暴政下,雅典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們決定反抗並恢復以前的古典民主。一件事或一種態度,一旦聚焦於極端情況下,就會走入歧途。渴望成功希臘人們的思想逐漸變得敏感甚至專制,他們所有的所謂違反宗教、政治和民俗的思想都是「異端」甚至瘋狂的攻擊。就在這個時候,蘇格拉底被放在了板凳上。
  • 蘇格拉底與雅典城邦
    第二輪投票,決定是否處死蘇格拉底,結果贊成票比同意定罪票還多了80票。第二輪投票過後,蘇格拉底發表了「最後陳述」,第一句便說,「雅典公民們,只費了那麼一點時間,你們就贏得了千古罵名」。他也說了,他無法選擇流亡的理由——他生而為雅典公民的福祉,且有神的旨意,假使雅典都無法容其身,外邦人怎麼可能任其所以呢。雅典公民第二輪投票決定處死他時,他仍有生的希望。他的朋友克力同到監獄探視,說服他逃亡,但被蘇格拉底斷然拒絕。以上便是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和《克力同》的主要內容。
  • 蘇格拉底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被雅典親手毀滅,世上再無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可以說是被稱作西方的「孔子」,這是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並不是靠軍事或政治力量所成就的時代,而是透過理性,對人的生命作了透徹的了解,從而引發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蘇格拉底在少年時期,就抱著想繼承父業,一度刻苦學習雕刻,終於因為沒有興趣而放棄。
  • 油畫《蘇格拉底之死》:雅典城邦「烏合之眾」與理性之光的碰撞
    前言《蘇格拉底之死》由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在1787年創作的新古典主義油畫。畫中描繪了就是蘇格拉底服毒自殺的場景,在黑暗的牢獄中,一束陽光照射在蘇格拉底身上,裸露瘦弱的身軀下是堅強的意志力,是面臨死亡的毫不畏懼。蘇格拉底在死亡時說的最後一句話:"我去死,你們去生。
  • 在雅典,教你如何尋找蘇格拉底
    在雅典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1-3歐的蘇格拉底頭像,對,就是那個凸眼、獅鼻、厚唇的旅遊品小雕像,用英文單詞ugly表達很貼切。從博物館一頭買門票上衛城山頂俯視雅典,靜坐遠望整個城市,微風習習,一會兒想像自己和眾神並肩在高處巡望大地,一會兒想像幾位古哲學家走過,那種感覺很奇妙。從山上下來,瑪利婭帶我走過城中挖出的狹長的古城廢墟,穿過樹林,來到一片寬闊地。瑪利婭介紹說,這裡是普尼克斯山,離衛城西面不到一公裡,是古代雅典城邦公民議會聚會的地點,也是蘇格拉底經常找人辯論的地方。
  • 繁盛的雅典時期,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無知」的蘇格拉底
    眾所周知,哲學源於古希臘,而希臘哲學最繁盛的時期是雅典時期。公元前469年,一聲嘹亮的啼哭響徹雅典上空,一位經驗豐富的助產婆,看了那麼多新生命的誕生,屬於自己的卻是第一個,心裡感慨萬千,對著懷裡哇哇大哭的兒子露出欣慰的笑容,決定給他取名為蘇格拉底。
  • 雅典老城的古代市集,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在此暢所欲言
    而雅典作為古希臘核心的城邦重地,有著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更被稱為歐洲哲學的發源地。這片土地曾經誕生過無數驚才絕豔的人物,其中著名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更是在這裡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蘇格拉底究其一生,無數次地在雅典的古市集上暢談辯論自己的思想,給後人留下了影響至深的的哲學理念。
  • 黃洋:重審蘇格拉底
    在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幾位偉大哲人推崇備至的同時,卻完全把他們和孕育他們的社會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因此才有《不自由的希臘民主》(阮煒著,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7月版)這類著述堂而皇之地出版,才固執地認為雅典民主政治是「人民的暴政」或者乾脆是「暴民政治」,而人民一旦掌握權力,就會敵視和迫害精英,因此才有哲學家蘇格拉底被處死的悲劇。
  • 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的受審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著名的審判之一。對於他的死,他的敵人拍手稱快,他的弟子哀嘆不已,後世的人更多予以崇敬和讚美。蘇格拉底究竟為何而死?為什麼他甘願赴死?蘇格拉底的罪名蘇格拉底被指控三項罪名:反對城邦的舊神、試圖引入新神和腐蝕青年。這三項罪名緣何而來?蘇格拉底受審時的雅典,剛剛經歷過一場漫長的戰爭。
  • 史上第一槓精——蘇格拉底之死
    (偉大而高尚的使命,卻也是那些政治家想要殺掉他的原因——哲學與政治不可調和的矛盾)最後他指出了污衊形成的原因,雅典人不能容忍「越來越多的有閒青年加入進來,和他一起,或學著他審察他們」。我們對蘇格拉底這一段的辯護不禁感到驚訝。他根本就沒有把贏得官司當成自己的目標!他是在堅守立場。
  • 重審蘇格拉底
    令人費解的是,儘管雅典那樣一套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政治制度和成功實踐激發了現代民主政治,深刻影響了後世的政治思想,卻為當今一些知識分子不屑一顧,而且這其中還包括一些飽受西方教育政治學家、哲學家和法學家,說什麼古希臘民主不過是村莊民主。
  • 《蘇格拉底的申辯》:並非申辯之典範,而是一名哲學家的自白
    他說雅典就像是一匹很大的馬,因其大且逐漸老去而日益懶惰,而他自喻為「馬虻」,不斷叮咬著,省察著,刺激著這匹馬,試圖喚醒這座城邦和他的市民。更何況,這隻「馬虻」被認為與曾經的寡頭統治者交往甚密,於是,對他的指控成為必然。
  • 古雅典為何滅亡?如今的雅典怎麼樣了?
    雅典是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據我們學的歷史知道,從公元前9世紀晚期到8世紀初,雅典已有貴族的豪華墓葬,鐵器和青銅生產也發展迅速,達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隸制國家的程度。
  • 城邦與哲學:為什麼蘇格拉底必須死?
    話語成為重要的政治工具,國家一切權力的關鍵,指揮和統治他人的方式。於是,修辭學和論辯術便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按照希臘人的觀念,每個自由人都稟賦正義,都是天生的公民,所以參政議政,參與決定城邦大事,乃是他們天經地義的職責。既然每個公民都必須參加政治活動,都需要在公共集會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贊同和反對他人的觀點,或者吸引更多的人贊同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使用語言的藝術和技巧。
  • 蘇格拉底的最後申辯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稱為古希臘三賢,是西方哲學的最高奠基人。本文節選自《柏拉圖全集》第一卷《申辯篇》。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受到一樁最嚴重的指控,出席雅典法庭受審,向他的同胞公民辯白自己。他受到的指控主要是:「蘇格拉底有罪,他腐蝕青年人的心靈,相信他自己發明的神靈,而不相信國家認可的諸神。」 蘇格拉底在這篇對話中提供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細節。
  • 古希臘的奇蹟——雅典民主政治
    最後還用陶片放逐法防止僭主再起,具有戲劇性的是,他本人的結局就是被陶片放逐法放逐了。克利斯提尼的改革,在雅典牢固的確立了民主體制,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寫下了最後一個休止符。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是充分體現平民參政權的民主機構。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可以領取工資,該舉措是為了鼓勵公民積極參政。
  • 蘇格拉底的探問:藉由詢問發現真理
    今天的政治階層摒棄了傳統教育的優點,僅將辯論技巧加以保留,實在令人遺憾。目前統治英國的工黨會在舉辦特訓的周末將想要成為競選助選者的人送到某處,讓他們學習如何避免回答過於直接的問題。進階練習中包括一項面對面的測驗,應試者只需回答「何謂時間」這個問題。如果他可以就這一話題持續談論15分鐘而迴避掉答案,他就可晉級下一輪。沒有人會透露下一輪要考什麼,就算有也最好不要隨便相信。
  • 西方文明的搖籃:城邦雖小,文明卻非常發達的雅典
    雅典(Athens),希臘語 "阿克羅波利斯",意思是 "高處的城市"、"高丘上的城邦",距今歷史已有近2600年。它位於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帶,三面環山,一面傍海。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雅典成為古希臘眾多的城邦中最璀璨的一顆星球。如果說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泉,那雅典必然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發源地。
  • 波浪谷遇見蘇格拉底
    那遙遠的遠方,蘇格拉底披著床單,一動不動地坐在紅色的巖石上,仿佛永遠在思考著: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永恆?是的,蘇格拉底很忙,一直很忙。但他幾乎沒有財產,也沒有營生,就是裹著一個破床單,幾乎整天在雅典廣場向過往的路人提問各種哲學問題。他收徒弟又從不收錢,作為一代名師,他的課全是免費的,那他是靠什麼生活的?
  • 「民主」衰落,「帝國」崛起,希波戰爭成為雅典政治變革的助燃劑
    當時雅典公民參政議政 ,投票表決的意識非常強烈,並且非常積極,這使得民主政治得到了充分發揮,使雅典成為當時半島上最強大的城邦之一。波斯帝國大軍入侵之前,雅典的民主政治平穩運行,公民的集體意識和城邦意識非常強。而此時的波斯帝國,卻是一個與雅典民主政治截然相反的專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