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羅江旅遊"免費訂閱本刊
清嘉慶《羅江縣誌·鄉壩》:「周家壩(今萬安鎮南塔村),縣南八裡。」故老相傳:「壩因古時周姓人家世居於此,繁衍生息而得名。明末清初戰亂,周姓少有存者。」
周家壩人自古重複著這樣的傳說:「祖上的祖上傳下話,壩上土臺有寶藏,壩北緩坡處就是古金縣城的大門遺址,打雷、下雨,耕地、挖渠要多多留意。」到了清乾隆時,湖廣填四川定居羅江御營壩的劉姓耕讀子,「有懿行」,被周家壩一孤身老嫗看中,託以身後事。老嫗為周家壩兵禍後唯一倖存的周姓遺孀。劉姓子允諾,時時問省。老嫗死後,劉姓子以一匹白布裹身,行孝子禮厚葬之。鄉人稱其為處。裡長轉老嫗遺囑,將房屋、田地契約全部交由劉處士繼存。不數年,劉處士發達起來,在老嫗原住址蓋了一處豪宅,宅院高築石牆護之,人稱劉家石牆院,至今已歷十世,開枝散葉,人丁興旺,族人甚眾。
清同治《續修羅江縣誌·雜識》:「張三丰遍遊蜀地,多鈐記。有記云:『羅江發脈,中江結穴;半朵蓮花,誰人識得。』堪輿家傾慕而莫知其地……此地豈景,純遺意歟!天生福地以待有德巨眼之人識之,故具埋耳。」周家壩千百年來流傳著寶藏的傳說,同時也伴隨著常有幽靈出沒的鬼怪故事:夏天入夜,壩中到處都是鬼火。打雷下雨扯火閃都是怪怪的,臺土上常打炸雷,把地都震得發抖,火閃從地下一直扯到天上,血紅刺眼,令人窒息。不曉得是哪一年,在一個道士的幫助下於臺壩子南端修了座神廟,神廟全由大石頭砌築,廟前雕了兩座麒麟,石窗用整石雕成符咒。自此後,幽靈出沒及鬧鬼的事便沒有發生了。清初張獻忠剿四川焚毀了石廟,壩中大部分人死於兵禍,只有少數人逃生。康熙皇帝下旨湖廣填四川,周家壩才慢慢有了生氣。由於神廟被廢,幽靈出沒及雷擊事又開始出現。嘉慶十七年(1812),樂善好施的石牆院劉處士決定捐修這座被毀的神廟,重建於壩西小山包上,石廟大門石窗從其舊,整石板鏤空雕刻太陽圖案。自是周家壩風調雨順,人們安居樂業,所謂幽靈出沒及鬧鬼怪的事就再也沒發生過。
2011 年歲末,在羅江城南周家壩修路工地,人們發現了距今2300 年前開明王蜀時期的船棺墓葬群。在搶救性發掘的1.8 萬平方米麵積內,清理出82 座船棺墓。出土了矛、劍、鉞、戈、彎月刀、箭鏃等青銅兵器,以及銅釜、銅鍪、銅斤、銅削、銅鋸、銅鏡、銅橋形幣、秦半兩錢、鐵斧、陶釜、陶罐、漆盤等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數百件,古蜀圖語、秦小篆銅印章11 枚。與稍前的什邡城關,稍後的青白江大彎、蒲江鹽井溝發現的船棺墓葬群, 並稱為成都平原東、南、西、北周邊四大船棺墓葬群。周家壩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鹿頭山麓孱水(又名羅紋江) 西岸、鹿頭山金牛道南側,扼守蜀都北部要隘。據書》《華陽國志》《水經注》《隋書》《太平寰宇記》:羅江水,古稱孱水( 唐宋時改「 孱」 為「潺」,以下同);德陽市羅江區兩漢三國時為涪縣(今綿陽市) 孱亭地,西晉末李雄踞蜀建立大成國時移梓潼水尾(今梓潼縣北雙龍鎮) 萬安縣於孱亭,唐天寶元年(742) 改名羅江。專家推測,從出土的銅印章看,極有可能是開明王所封護衛蜀都門戶的孱侯王國城邑所在地。秦滅蜀後,孱國降為亭,移壩北孱山(潺亭山) 下金牛道(孱) 潺水雙江渡口。
周家壩船棺墓葬群的發現,印證了周家壩古老的傳說,已出土文物正由考古專家修復。德陽市羅江區博物館專設了周家壩船棺墓地出土文物陳列展廳。可以預見,隨著周家壩近50 萬平方米船棺墓葬群的全面發掘,必將進一步揭開開明王蜀所封的孱侯國之謎,續蠶叢、魚鳧、柏灌、杜宇之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