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現戰國船棺墓 很神秘!墓主腰佩蜻蜓眼玻璃珠

2020-12-26 中國青年網

地點: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

  墓群:墓葬多為南北向,狹長形,分四排,每排7-17座不等

  葬具:多為船棺

  時期:戰國晚期至秦,文化因素上以巴蜀土著文化為主,另含楚文化和秦文化

  文物: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戰國錢幣

  11枚青銅印章依次排列,印章上鑄刻的是一些目前尚無法解讀的圖案。去年年底,在蒲江發現60座戰國船棺墓葬,並出土了11枚印章,這些印章上的印文是否就是已經消失的古蜀文字?它們攜帶了什麼意義?成都這一最新的重大考古發現,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等待破解的歷史之謎。

  戰國船棺墓葬群

  面積1萬平方米

  已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

  2016年9月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縣文管所在配合蒲江縣縣城中一處商建項目進行文物勘探工作時,探測出大型墓葬群。經進一步確認,施工範圍內共存戰國船棺墓葬60座,面積達1萬平方米。9月中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至今年1月中旬,共清理墓葬47座。

  目前,該墓葬群中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竹質器、草編器、玻璃器及戰國錢幣。出土陶器160餘件,以生活用品為主,有大口釜、圜底罐、豆組合等,另存少量釜甑、盆、壺和罍。出土銅器共120餘件,多為兵器,包括銅劍、矛、鉞、弩機、箭鏃等,也有一些容器、生產工具,如銅鍪,還有少量銅釜;生產工具主要有削刀和斤。此外還出土了鐵器共十餘件。

  據介紹,在該大型戰國晚期船棺墓葬附近,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曾數次零星出土一些戰國文物。

  發掘技術先進

  易腐的草編器等得以保護

  用「千裡眼」探測地下文物

  新春之始,在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考古現場已經開始新一輪的發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雨茂介紹,以往由於保護條件有限,一些文物剛剛離開土壤便很快腐朽了,無法保存下來。在該墓葬群的發掘中,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人員入駐考古發掘現場,一邊發掘一邊保護,甚至先保護再發掘。不僅木器,甚至草編器都很好地保存了。

  在此次發掘的文物中,有木梳、木几案、草簍、竹筐、竹棺床,還有竹製弓箭。這些戰國的竹器、草編器皆為考古新發現,且得到很好的保護。此外,此次發現的兩件鐵斧木柄得以保護,銅弩機臂弓、銅矛柲杆也都保存。也就是說,今後在博物館中看到這些文物時,木柄部分不是憑想像復原,而是原物。在該墓葬南端,還出土10竹簍糧食和種子,形態和顏色皆保存較好。

  如今的考古學家不僅是「拿著小鏟子挖土」的形象,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雨茂介紹,在此次的墓葬探測中,採用了最先進的地磁探測儀器,相當於為考古工作安上「千裡眼」,能夠「看」到埋藏在地下的文物。

  待解之謎

  印章在頸或腰身

  通信還是軍事所需?

  日前,《中國國家地理》公布了2月的備選封面,蒲江大型戰國船棺墓葬出土的青銅印章赫然在列。成都這一最新重大考古發現,帶來了哪些等待破解的謎?

  謎一 為何在蒲江?

  據介紹,該墓群位於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處於山麓與河流間平壩地帶,地理環境優越。墓群經嚴格規劃,墓葬多為南北向,狹長形,分四排,每排7-17座不等,墓葬的葬具多為船棺。根據規格,墓葬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大型墓葬墓壙長7-9米、寬1.5-2米,共5座;中型墓葬墓壙長4-6米、寬1-1.5米,共50座,為墓群中的主體。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雨茂告訴記者,這些墓葬的時代主要在戰國晚期至秦,也就是電視劇《羋月傳》的背景時期。比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成都商業街船棺遺址的時代要晚一些,規模和等級雖不如此,但仍是目前四川發現的較大船棺墓葬群。墓地經過嚴格規劃,應為家族或聚落公共墓地。墓地在文化因素上以巴蜀土著文化為主,另含較濃厚的楚文化和秦文化因素。

  為什麼蒲江會出現大型戰國晚期船棺墓葬?劉雨茂表示,目前四川發現的大型戰國船棺墓葬多出現於交通要道,如廣元;或者有礦產資源的地區,如盛產銅、鐵的滎經。蒲江位於南方絲綢之路上,有豐富的鹽、鐵資源,在戰國晚期屬於臨邛,墓主很可能是被派去管理礦產資源的貴族。墓主的身份地位比較高,可見當時政府對戰略資源的重視。

  謎二 印章何作用?

  考古人員在發掘時發現,一些墓主身上佩帶了一枚或兩枚印章。在該墓葬群中,共出土印章11枚,以圓形為主,還有砝碼形、山字形、方形,小的如紐扣,大的如竹節。這些印章佩帶在墓主的頸上和腰上。這些印章攜帶了什麼意義?印文是已經消失的巴蜀圖語嗎?印章是通信戳印還是軍事印章?單獨使用還是組合使用?目前有一些專家已經對此展開研究。

  除了印章,在一處墓葬中還出土了保存完整的玻璃珠串飾,位於串飾中部的蜻蜓眼玻璃珠異常精美,與兩枚巴蜀印章伴出於墓主人腰部附近。蜻蜓眼玻璃珠原產於埃及,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在當時屬於奢侈品。不過,在蒲江戰國晚期船棺墓葬群中出土的這些蜻蜓眼玻璃珠,到底是「進口」奢侈品,還是來自中原或楚地的山寨品,尚待研究解謎。據介紹,墓中還出土了銅鈴、銅璜等裝飾品。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圖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相關焦點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說起船棺墓,我們自然是會聯想到的是四川這邊的墓葬, 船棺墓可以說是四川地區特有的墓葬形式,說實話第一眼看到的話真的是會被驚訝到的,因為船棺墓真的是非常另類的風格。而這次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古文物,應該說是非常的神秘的,它乍一看就是玻璃珠,但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普通的玻璃珠,相反而是蜻蜓眼,當然了是因為看著像蜻蜓眼,而且據悉它具有闢邪的功能,確實讓人覺得很是神秘呢。
  • 四川現60座古墓,船棺引考古隊大喜,2顆廢棄玻璃珠被捧為國寶!
    考古隊趕來進行搶救性挖掘,卻挖出了2000多年前的船棺,這神秘的喪葬模式引得考古隊大喜。考古隊認為這60座古墓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墓的朝向是南北向,分成了4排排列,每排大約有7-17座墓。可見這樣的墓地規劃是經過縝密思考的,是有人嚴格規劃的。
  • 「巴蜀印章」上神秘圖案是古蜀文字嗎
    (受訪者供圖)     蒲江發現大型船棺墓群□本報記者 吳曉鈴    繼成都商業街出土戰國時期大型船棺墓以後,蒲江縣再度發現戰國晚期高等級大型船棺墓葬群。    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了這一考古成果。據介紹,此次考古共發現60座墓葬。
  • 西漢最美玉器:南越王玉組佩
    然而在先於孝明皇帝的150年,遙遠一隅的南越蠻地卻保存和延續了戰國以來那種張揚大氣、形制多樣、組合完備的玉組佩。南越王墓出土的珠玉不計其數,材質、做工和藝術造型都堪稱經典,除了玉作和金器,玻璃珠可能也是當地的工藝,特別是其中的藍色鉀玻璃,在西漢時期曾廣泛流傳南方各地,包括港口城市合浦和西南滇國,中亞新疆也有實物資料可見,我們將在下一節專門敘述。-西圖155(西漢南越王玉組佩)。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早在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石破天驚,1.5萬餘件各類隨葬器物浮出水面,包括樂器、禮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等。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除了蜚聲中外的曾侯乙編鐘,還有曾侯乙尊盤、青銅冰鑑、聯禁銅壺、雲紋金盞等精美文物,無不令人驚嘆。
  • 重慶建磚瓦廠挖出神秘巴人船棺墓似獨木舟(圖)
    在重慶境內,目前只在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壩發現了唯一一處巴人船棺葬墓葬群,神秘的是,墓葬群頭部全部向著江水。巴人先民為何要以船為棺?為何全部頭枕江水?想要解開謎團,不妨到國內唯一的巴文化主題博物館———巴人博物館看看。  墓葬棺材像獨木舟  冬筍壩巴人船館遺址,現在是銅罐驛鎮政府辦公樓。
  • 成都「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為四川最大春秋戰國墓葬群
    2018年4月12日,成都青白江雙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來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發現,其中M154號墓的墓坑深約2.3米,船棺長約6.1米,寬約1米,棺內出土器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這裡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 沂水春秋大墓主棺室發掘第四天墓主身份仍是謎
    □文/本報特派記者 王倩    □片/本報特派記者 張中 發自山東沂水  4月20日,沂水紀王崮春秋大墓主棺室清理工作已經進入第四天,記者了解到,主棺室發掘基本到達底部,到20日下午六點之前,考古人員在現場又發掘出幾件「串珠」式陪葬品和8件精美玉器,但最讓世人關注的墓主人的遺骸依然沒有出現。
  • 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隨侯之珠,不飾以黃金,其質至美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流「蜻蜓眼玻璃珠」,亦稱「鑲嵌玻璃珠」,它是以單色的玻璃珠作為母體,在其上鑲嵌不同顏色的玻璃,從而形成有「眼睛紋樣」的玻璃珠。在用此法而成的玻璃珠上,圖案主題多是同心圓,形似動物的眼睛,西方國家稱之為「眼式珠」或「複合眼珠」,中國則俗稱「蜻蜓眼玻璃珠」。
  • 遼寧公布2019年度考古新發現,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原來是……
    科技考古研究新發現科技手段揭秘「蜻蜓眼」「蜻蜓眼」即「鑲嵌玻璃珠」,是指在單色玻璃珠的母體上鑲進另外一種或幾種不同於母體顏色的玻璃,構成圖案。東大杖子戰國墓「蜻蜓眼」玻璃珠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出土先秦玻璃器的空白。但是這些玻璃眼到底是舶來品還是本土製造?通過科技考古研究,它們的真實身份被揭開,它們是來自西方的進口玻璃,而這也為中西方早期經濟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證。
  • 削山挖出帝王墓!「嶺南第一王國」大墓是如何被發現的?
    南越王墓的平面布局明顯繼承於戰國楚系豎穴迴廊形棺槨墓,然而有其根本的區別,即前者墓室為仿照墓主生前宅居之前堂後寢的形制營造構築,是典型的橫向墓葬。《史記》載:「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即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
  • 南京地鐵天隆寺站現六朝古墓 墓磚刻神秘手掌紋
    龍虎網訊 金陵晚報記者報導 十座六朝古墓一字排開,墓中發現了有神秘手印和道教符號的墓磚……昨天,南京市博物館公布了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雨花臺區天隆寺地鐵站附近發現了一個大型的六朝家族墓。幾件出土器物上呈現的神秘現象,讓專家傷透了腦筋,目前還沒有答案。
  •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印證廣州是我國古代"海絲"起點
    專家指出,雖然目前發掘的遺蹟不能確指建築基址,但治所與官署就在現北京路和財廳前一帶是肯定的。「作為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6個重要史跡點之一,當年南越王墓墓中出土的多件海外珍貴器物,不僅是南越國與海外交往的歷史見證,也是廣州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舶來品。」
  • 遊樂場破產過山車當廢品拍賣,佔地原是茂密森林,發掘出戰國雙墓
    他們絕沒有想到,地下就是轟動海內外的兩座戰國大墓。當初,遊樂場開工曾受到各界質疑和媒體批評,但還是匆匆上馬了,更令人震驚的意外是,白鷺洲森林地下,竟然有兩座戰國雙墓。當時和現在,不少人議論,在千年古墓上開工的項目肯定好不了,因為破壞了風水,聽起來頗具迷信色彩。
  • 成都挖出千年古墓,出土17具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
    這點其實在中國古代尤其表現得非常突出,還有也影響了南北地區喪葬文化,比如北方墓穴一般是車馬坑,而南方則會把棺木打造成船的形狀,也叫船棺,意味著去往一個世界。而這裡要說的這座船棺墓就是位於四川成都,而且還是在鬧市區,起初一下子就挖出了17根「獨木舟」,獨木舟就是船棺,只不過看著像獨木舟而已,讓考古隊趕到興奮不已的是這些「獨木舟」居然都是用堪比黃金的金絲楠木鑄造而成的。
  • 蜻蜓眼:與和氏璧並駕齊驅的寶物
    懷履光敏銳地發現,河南洛陽金村一帶出土的琉璃蜻蜓眼珠, 其中某些紋飾和來自西亞的蜻蜓眼珠有很大差別。經科學鑑定,從金村大墓出土的玻璃製品有些是國外進口的,但那些較重較亮的、含很高氧化鉛、氧化鋇成分的, 則是「中國製造」。這一發現讓中國玻璃製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可惜的是,這批珠子很快就被盜運出國。
  • 白濮民族遷入船棺葬俗 在巴蜀興盛500年(組圖)
    考古工作者在成都青白江大彎鎮雙元村發現了近200座春秋至戰國時期的船棺墓群。出土的船棺墓殘骸。出土的青銅盞。出土的青銅器。出土的兵器矛。航拍春秋至戰國時期的船棺墓群。載魂之舟源起興起船棺葬是春秋戰國至西漢早期流行在巴蜀大地上的一種葬俗。
  • 工地施工挖出西漢大墓,墓主身份出人意料,專家終於找到它了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廣州越秀區發現的南越國王墓。上世紀80年代,廣州越秀區一支工程隊在象崗山進行基建施工,工程隊準備將小山坡挖平修建公寓大樓。就在工人們緊張施工的過程,突然挖到了硬東西,當工人們清理砂土後發現是一塊大石板,於是幾位工人拿來鐵鍬將大石板撬開了一道縫隙。從縫隙中往下面,只見一個幽深的大黑洞,工地工人們在一起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