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隨侯之珠,不飾以黃金,其質至美

2020-12-21 熟史明智

中國古代的藝術珍寶琳琅滿目,其中精美的陶瓷、華麗的金銀器、瑩潤雅致的玉器、潔白無瑕的象牙器等藝術創作令人嘆為觀止。而有一種材質的藝術珍品——琉璃,即現在的玻璃,卻少有人去做深入了解。在我國歷史上,玻璃也曾創造過一段短暫而絢麗多彩的藝術旅程。它帶來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失落在歷史長河中的藝術珍寶。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一種色彩瑰麗的古代琉璃珠飾,它複雜奇特的「眼睛紋樣」,賦予每一顆蜻蜓眼式玻璃珠獨一無二且神秘的藝術風格。關於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傳說和臆想使它覆上的面紗更加神秘。它從遙遠的西方古國,順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走進中國,開始一段短暫而瑰麗的歷程。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流

「蜻蜓眼玻璃珠」,亦稱「鑲嵌玻璃珠」,它是以單色的玻璃珠作為母體,在其上鑲嵌不同顏色的玻璃,從而形成有「眼睛紋樣」的玻璃珠。在用此法而成的玻璃珠上,圖案主題多是同心圓,形似動物的眼睛,西方國家稱之為「眼式珠」或「複合眼珠」中國則俗稱「蜻蜓眼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是從古埃及向外傳播,在地中海和伊朗地區頗為流行,後來至春秋時期,沿著歐亞草原從古代中國的西北地區逐漸向東,傳入我國,其珍貴稀有,甚得王孫貴族喜愛。

中國國內的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發現於新疆境內的輪臺縣,隨後在山西、河南、山東、湖南皆有發現,主要發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多是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戰國中後期,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我國逐漸擴散,甘肅、四川、兩湖地區等地亦有發現。兩漢時期,發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極少,兩漢亦有已經絕跡。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的時候作為貿易品傳入我國,但形制和顏色都較為單一。大約從戰國初期開始,中國逐漸仿製蜻蜓眼式玻璃珠,在胎體、形制、圖案、顏色等方面皆有創新,開啟我國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奇特瑰麗的一生。

蜻蜓眼式玻璃珠存在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中期由西方傳入,至漢代時便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走完了它在古代中國短暫的一生。

神秘詭譎的寓意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詭譎與古埃及的「惡眼」之說有一定關聯。眼睛紋樣起源於古埃及,鷹頭人身的荷路斯的眼睛,他是冥神與大地女神的兒子,亦是法老的化身,象徵著太陽和勝利。古埃及人把荷路斯的眼睛製作成玻璃珠,作為護身符,以求獲得力量。眼睛紋樣在西亞、北非以及歐洲十分流行。

而在思想文化迸發的春秋時期,有著西方「惡眼」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古老的東方又會有著怎樣的神秘意味呢?其中有意見頗具深意的事情值得探究。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春秋戰國時期多作為器物裝飾或者服裝配飾被發現,有趣的是,隨著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國的擴散,其最集中之地是兩湖地區,即當時的楚文化中心。

從《離騷》和《九歌》等楚國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楚人十分具有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並且情感濃烈、崇尚鬼神、盛行巫術。楚人似乎在西方傳入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之中,尋求到契合他們所崇尚的鬼神巫術某種神秘意象。甚至在楚國形成有其獨特風格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以及一些玻璃珠製造中心。在楚國,蜻蜓眼式玻璃珠收到廣泛的喜愛,貴族、平民百姓皆十分熱衷於它。在眾多的楚國人物裝飾、器物裝飾以及墓葬裝飾中皆能探尋到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身影。

許多古籍文獻中記載有神秘的「隨侯之珠」「琅」的傳說,其所指便是當時及其珍貴稀有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隨侯之珠」「琅」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可以闢邪驅災,如同護身符一樣可以帶來祥瑞。

《莊子》中記載「隨侯之珠,不飾以黃金,其質至美」。《淮南子》中亦把「隨侯之珠」描述為「得之者富,失之者貧」之物。蜻蜓眼式玻璃珠在當時已然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徵。《管子》一書中亦有當時上層統治階級的人不惜付出高昂代價去尋求「琅」精絕國王、夫人、太子皆苦苦尋求,以得到一枚「琅」幸福的象徵

奇詭瑰麗的藝術特徵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詭譎,與其奇詭瑰麗的藝術特徵密切相關。特殊的玻璃套嵌技藝,賦予蜻蜓眼式玻璃珠奇特精巧的造型,更有繁麗詭譎的圖案構成。中國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均為手工製造,帶有很強的隨意性,這使得每一顆蜻蜓眼式玻璃珠都有其與眾不同的造型藝術。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眼睛紋」有多重不同的藝術造型。整體看來,主要有層狀眼睛、圓斑狀眼睛、嵌環眼睛、角錐狀眼睛、套圈眼睛、整體眼睛、幾何線間隔眼睛。

層狀眼睛紋的玻璃珠是在玻璃珠的母體上多次滴不同顏色的玻璃料,按照先後順序依次減少,最後經過修飾而形成。這種類型的「眼睛紋」會形成兩種不同的「瞳孔」,分別是同心圓和離心圓兩種類型。

圓斑狀眼睛紋是在玻璃母體上滴一種顏色的玻璃料,根據滴料的多少會形成平齊和突出的兩種類型的圓斑狀眼睛紋玻璃珠。

嵌環眼睛紋是把不同顏色的玻璃料製成形似環狀的細條,再嵌入玻璃珠的母體,形成一個類似於「眼眶」的環狀,環內的玻璃母體的顏色形成瞳孔的藝術效果。

角錐狀眼睛紋是將母體製成帶有多個角錐的不規則形態或在圓形母體上嵌入單獨製作的角錐,這種裝飾手法製成角錐狀眼珠極其突出。

套圈眼睛紋整體是一個大圓圈中套若干小圓圈,形成若干小眼,並且分組置於多是棕色的區域之中,小圓圈的數量通常為六個或七個,總有一個位於中心,其餘環繞在它的周圍,亦有「六星紋」「七星紋」之稱。

整體眼睛紋的玻璃珠,是珠子整體製作成眼珠形狀,不嵌入任何母體,獨立成為一件具有穿孔的珠飾。

幾何線間隔眼睛紋是用連珠點紋,或直線紋或寬邊直線紋,形成圓、橢圓、三角等形狀的區域,將珠體表面分隔開來,形成若干獨立的小區域。

受豐富的外觀造型的影響,蜻蜓眼式玻璃珠的顏色亦十分絢麗,主要以白色、深藍色、黃色、灰白色、淺藍色、綠色、棕色為主。不同顏色的玻璃料在玻璃母體上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組合,給人以詭譎、變幻、神秘的視覺效果。

複雜多變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造型,使其顏色多變,整體絢麗詭譎,特別是將蜻蜓眼式玻璃珠放置在陽光明朗的地方,用眼睛便能感受到這不是一顆普通的玻璃珠。絢麗多變的顏色,在陽光仿佛製造出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蜻蜓眼式玻璃珠如同一雙擁有神秘力量的眼睛,讓人透過它可以看到一個完全不同於現實的虛幻世界。這也許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眾多貴族認識痴迷於它的原因。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用途

中國古代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有其各自的用途,蜻蜓眼式玻璃珠亦是如此。蜻蜓眼式玻璃珠主要是作為裝飾品,它的珍貴稀有被深愛它的主人用在服飾裝飾及器物裝飾之中。死後亦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慣例用於陪葬。

1.服飾裝飾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系統的飾品。其中,有用石英珠、琉璃珠等串聯而成的項鍊,作為人們的配飾。蜻蜓眼式玻璃珠亦成為組成這些配飾的眾多珠子之一。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服飾中的點綴作用結合了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主要是在貴族們所佩戴的玉組佩之中,作為串聯各種玉佩間的裝飾,佩戴於腰間,以表身份和地位。亦有將蜻蜓眼式玻璃珠串在錦帶之中,並在珠下打結防止脫落,而這條錦帶以活結佩戴於腰帶左側作為配飾。

2.器物裝飾蜻蜓眼式玻璃珠亦被應用在器物的裝飾中。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男子有隨身佩劍之習,而稀有且瑰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便被用來鑲嵌於劍鞘或者劍格之上。此外,在貴族的日常生活之中,亦有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影子,它們被鑲嵌在帶鉤、器瓶、簪帽、漆盒、銅鏡之上,為這些器物增彩添色。

3.墓葬陪葬墓葬中亦有蜻蜓眼式玻璃珠作為陪葬品。在墓葬中,蜻蜓眼式玻璃珠多被放置於墓主人的頭部或者腰部,且許多墓葬都是一墓出一珠。有的是作為墓主人的服裝配飾,一起下葬。另一種較為特殊的陪葬方式是作為葬具的裝飾品。春秋戰國時期,在棺槨隨葬制度之中,要求必須在棺槨的上面覆蓋一層荒帷,若用珠飾附加於荒帷上,則為珠帛,有些墓葬中珠帛的珠飾便是蜻蜓眼式玻璃珠。

稍縱即逝的藝術珍寶

蜻蜓眼式玻璃珠從春秋中期傳入我國,並在各個地區擴散,亦得到眾多貴族的的喜愛和崇尚,甚至在流行巫術的楚國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圈,卻最終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兩漢之後便銷聲匿跡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稍縱即逝是有因可循的,並非突如其來,毫無理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製造的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屬於低溫鉛鋇玻璃,色彩豔麗卻質地清脆,非常易碎,漢代的《論衡》一書中描述其為「銷爍玉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製造的玻璃的特點。如此看來,在耐用和傳承方面,戰國時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並無可繼續傳承使用的優勢。

從歷史傳承角度看,當時的楚國是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好的傳承者。然而,在戰國末期,烽火連綿,秦國以縱橫之勢橫掃天下,楚國亦在大秦帝國的金戈鐵馬的肆意踐踏下,舉國淪陷,蜻蜓眼式玻璃珠的製作工藝與楚文化一起被戰火摧毀。似乎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玻璃工藝便突然中斷,蜻蜓眼式玻璃珠的製作工藝再無登上歷史舞臺的可能。

不僅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正處於從分封建制到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的過渡期,思想文化踴躍,諸子百家爭奇鬥豔,戰亂紛爭,群雄割據,各方文化綻放異彩。這使得外表瑰麗且造型奇特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帶來廣闊的流行和發展空間。然而到兩漢時期,統治者獨尊儒家思想。儒家尚玉,提倡作為君子,其德行應如玉一般高尚純潔。德玉文化成為藝術界的主流,影響到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存在。

結語

蜻蜓眼式玻璃珠從遙遠的埃及,橫渡地中海地區,踏過歐亞草原,最終來到中國,並開啟它「中國製造」的全新之旅,最終迎來了中國古代奇詭絢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其似乎有著神秘的面紗,在西方流行的「惡眼」之說與古代中國的「百家思想」相互碰撞,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還憑藉其瑰麗奇特的「眼睛紋」,走入巫術之風盛行,藝術創造力極強的楚國文化圈之中,逐漸形成人們闢邪的護身符。深受貴族人士的喜愛,頸飾、服飾、器物裝飾中皆有它們的身影。甚至與中國傳統禮制相結合,成為玉組佩中的重要珠飾,亦隨「事死如事生」的傳統成為墓葬中的陪葬之物。最終,奇詭瑰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從亂世中而來的,亦隨著楚國的滅亡,亂世的終結,結束了它短暫而絢爛的一生。

參考資料:《戰國蜻蜓眼的前世今生》《中國古代蜻蜓眼玻璃珠探究》

相關焦點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還有一批神秘的小東西,雖鮮為大眾所知,卻一直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蜻蜓眼式玻璃珠。這些小巧精緻、形如念珠的玻璃珠,表面色彩斑斕,布滿大大小小圓形圖紋,酷似蜻蜓凸出的複眼,因而考古學家將其稱作「蜻蜓眼玻璃珠」。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共有173顆,數量龐大,充滿域外風情。
  • 美麗的古代琉璃珠
    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現存最早的玻璃器物中最多見的是一種俗稱為「蜻蜓眼」的鑲嵌玻璃珠,公元前5世紀前後,這種鑲嵌玻璃珠首次在中原地區出現,數量雖然不多,但都出自於等級高的貴族大墓。比如著名的湖北隨州曾侯乙墓。
  • 四川現60座古墓,船棺引考古隊大喜,2顆廢棄玻璃珠被捧為國寶!
    大家或許不陌生李白的一首詩歌《蜀道難》,而裡面提及的「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講的就是兩位古蜀國的帝王。古蜀國文化,或者說是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古蜀人與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有交流,但是形成了卻與中原大為不同的古蜀文化。因為一個「三星堆文化遺址」,四川出了一次名,教人們對於古蜀國惦念不忘。然而至今,古蜀國的密碼都沒被破解。
  • 現代西方珠飾的靈感源泉,古希臘黃金藝術
    這片貧瘠多山的土地除了橄欖樹,幾乎不長任何有用的東西。希臘人的崛起依賴於他們的商業和航海,勇敢和冒險,開拓和殖民。希臘人帶著他們的哲學和史詩、美術和工藝,沿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複製出一個個希臘式城邦和殖民地,甚至遠至亞洲帕米爾高原以西的河谷平原都曾受到「希臘化」的洗禮。
  • 遼寧公布2019年度考古新發現,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原來是……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蜻蜓眼是古代埃及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前1307年)的產品,公元前8-前5世紀時,隨著西亞、中亞的政治版圖變化、發展和遊牧民族遷移,蜻蜓眼和其製造技術也不斷向周邊傳播,春秋時期開始在中國出現,多出於貴族墓葬。東大杖子墓地編號為M45的墓葬出土的蜻蜓眼,一大六小共7枚。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而這次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古文物,應該說是非常的神秘的,它乍一看就是玻璃珠,但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普通的玻璃珠,相反而是蜻蜓眼,當然了是因為看著像蜻蜓眼,而且據悉它具有闢邪的功能,確實讓人覺得很是神秘呢。除此之外,那一次的考古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兩隻神秘的「玻璃珠」,其實就是後面的「蜻蜓眼」。但是這兩隻「蜻蜓眼」的發現還真的是非常的有意思,當時有1個考古隊員在墓室外面抽菸,而恰巧那天是大晴天,這個時候他發現了泥土底下似乎又幾個非常閃人的東西,而且色彩非常的奪目。
  • 蜻蜓眼琉璃珠,紋飾絢爛多姿,極富變化,贏得了藏家的追捧和青睞
    生產力與科技水平都不發達的古代,製造出的玻璃珠子顏色是非常單一的。在後期的發展之中經過巧手們的裝飾讓玻璃成為了像眼睛一樣的鑲嵌玻璃珠子,也就是現在被人們稱為蜻蜓眼琉璃珠子的這一種工藝品。製造出來的琉璃在中國史上是一個極大的突破,蜻蜓眼琉璃珠在製造出來之後,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在珠子文化之中更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原來蜻蜓眼琉璃珠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也讓它的魅力越來越濃厚,現在有更多的收藏家追捧它。這個領域的收藏家認為如果要去收藏這些古代文化的珠子,戰漢時期的蜻蜓眼珠是絕對不能夠將它給忽視了。他們為什麼要如此看重戰國時期的玻璃珠呢?
  • 品鑑中國古代玻璃器文化史
    據我國考古資料顯示:中國最早的玻璃器出現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發掘出土的器物多為玻璃材質的璧、劍的裝飾等。古代上層社會的王權貴族們對玻璃器可以說愛不釋手,即使當今玻璃器也非常受世人的喜愛。我們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很多都是玻璃製品,而且現在的工藝比古代更加發達進步,技藝更加精湛。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品鑑中國古代玻璃器文化史,使您了解玻璃器的發展特點與斷代標準。
  • 古代的「紙」窗戶,如何遮風避雨?
    中國古代沒有玻璃,所以窗戶才不用玻璃嗎?錯!至遲在戰國時期,我國境內就有玻璃器物出現了。西亞的玻璃珠飾經過中亞遊牧民族的中介,作為貿易品進口到中國的中原地區,最早傳入的可能是一種名叫「蜻蜓眼」的玻璃珠。
  • 雲南箇舊黑螞井墓地第四次發掘出土珠飾
    此外墓地還出土有不對稱的銅鋤、靴形銅鉞等器物,可能與越南東山文化有聯繫。 研究者認為黑螞井墓地地理位置上處於滇池和越南紅河三角洲的中間地帶,但從目前的材料來看,似乎和滇池地區的石寨山滇文化發生的聯繫較少,和越南的東山文化也似無重要聯繫,反而和中國東南部、南部兩廣地區聯繫更加緊密。這一點也從出土珠飾的特徵和形制上體現出來。
  • 中國古代各種飾品名稱,這些你都知道嗎?
    它是簪釵的升級版,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點綴。蓮步輕移,釵隨人動,步搖微顫,每一步都是一種嬌媚,一種風情。「梳 篦」滿頭行小梳 當面施圓靨梳篦,理髮的用具,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墨蜻蜓與彩蜻蜓的基本畫法
    蜻蜓極富詩意,古今許多詩人多有吟詠,如「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其款款飛舞之態在繪畫中也常常表現。蜻蜓生於水中,種類繁多,顏色各異。蜻蜓頭部圓亮,複眼甚大,翅膀較長,停落時雙翅平展兩側,後翅壓前翅,翅為膜質,有網狀翅脈,雙翅前端各有翅痣。胸部較寬大,腹部有節且細長,六足。畫時,重墨畫出蜻蜓的腹部,淡墨畫出翅膀,對蜻蜓的翅膀染色,注意用墨的濃淡變化。
  • 萬飾從頭起:古代春節頭飾有講究
    原標題:萬飾從頭起:古代春節頭飾有講究 至明代,仍很流行,「鬧嚷嚷」即其遺制。宋康與之《瑞鶴仙》詞:「花影亂,笑聲喧。鬧蛾滿路,成團打塊,簇著冠兒鬥轉。」宋 周密《武林舊事 元夕》:「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蟬貂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 古法黃金首飾正當流行,和古代有啥關係?不懂可別瞎猜呢!
    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珠寶的款式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從普通的工藝黃金到3D工藝的黃金,都是開發研製的成果,最近市場上的古法黃金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古代的黃金真的那麼美嗎?在中國古代形形色色的傳統工藝中,黃金工藝是令人較感到陌生的一門,因為在古代有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能夠用黃金首飾的非富即貴,最好的黃金工藝在宮廷的造辦處,是專為皇家準備的。所以黃金工藝沒有很好的公開,但是宮廷的黃金飾品直到現在看起來還是一樣的精緻和美,不得不讚嘆古代的工藝,巧奪天工。
  • 古代簪筆制度:毛筆從奏事記言到官員禮儀冠飾的蛻變
    毛筆源自中國古代,在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毛筆貫穿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亦成為現今書法、繪畫等藝術創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毛筆的最初使用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彩陶的圖案繪製。
  • 上海市質監局抽查:8批次貴金屬制(飾)品不合格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近日公布了2016年上海市貴金屬制(飾)品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本次共抽查產品80批次,經檢驗,不合格8批次。本次監督抽查依據國家標準GB 11887-2012《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上海市貴金屬飾(制)品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技術規範》、本站編寫的《監督抽查實施方案》及相關標準要求,對產品的下列項目進行了檢驗:貴金屬含量、配件貴金屬含量、貴金屬質量、有害元素含量(鉛、汞、鎘、六價鉻和砷)以及標識(包括印記(廠家代號、貴金屬材料、貴金屬純度和鑽石鑲嵌飾品鑽石的質量)、標籤(材質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