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藝術珍寶琳琅滿目,其中精美的陶瓷、華麗的金銀器、瑩潤雅致的玉器、潔白無瑕的象牙器等藝術創作令人嘆為觀止。而有一種材質的藝術珍品——琉璃,即現在的玻璃,卻少有人去做深入了解。在我國歷史上,玻璃也曾創造過一段短暫而絢麗多彩的藝術旅程。它帶來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失落在歷史長河中的藝術珍寶。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一種色彩瑰麗的古代琉璃珠飾,它複雜奇特的「眼睛紋樣」,賦予每一顆蜻蜓眼式玻璃珠獨一無二且神秘的藝術風格。關於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傳說和臆想使它覆上的面紗更加神秘。它從遙遠的西方古國,順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走進中國,開始一段短暫而瑰麗的歷程。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流
「蜻蜓眼玻璃珠」,亦稱「鑲嵌玻璃珠」,它是以單色的玻璃珠作為母體,在其上鑲嵌不同顏色的玻璃,從而形成有「眼睛紋樣」的玻璃珠。在用此法而成的玻璃珠上,圖案主題多是同心圓,形似動物的眼睛,西方國家稱之為「眼式珠」或「複合眼珠」,中國則俗稱「蜻蜓眼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是從古埃及向外傳播,在地中海和伊朗地區頗為流行,後來至春秋時期,沿著歐亞草原從古代中國的西北地區逐漸向東,傳入我國,其珍貴稀有,甚得王孫貴族喜愛。
中國國內的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發現於新疆境內的輪臺縣,隨後在山西、河南、山東、湖南皆有發現,主要發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多是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戰國中後期,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我國逐漸擴散,甘肅、四川、兩湖地區等地亦有發現。兩漢時期,發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極少,兩漢亦有已經絕跡。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的時候作為貿易品傳入我國,但形制和顏色都較為單一。大約從戰國初期開始,中國逐漸仿製蜻蜓眼式玻璃珠,在胎體、形制、圖案、顏色等方面皆有創新,開啟我國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奇特瑰麗的一生。
蜻蜓眼式玻璃珠存在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中期由西方傳入,至漢代時便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走完了它在古代中國短暫的一生。
神秘詭譎的寓意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詭譎與古埃及的「惡眼」之說有一定關聯。眼睛紋樣起源於古埃及,鷹頭人身的荷路斯的眼睛,他是冥神與大地女神的兒子,亦是法老的化身,象徵著太陽和勝利。古埃及人把荷路斯的眼睛製作成玻璃珠,作為護身符,以求獲得力量。眼睛紋樣在西亞、北非以及歐洲十分流行。
而在思想文化迸發的春秋時期,有著西方「惡眼」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古老的東方又會有著怎樣的神秘意味呢?其中有意見頗具深意的事情值得探究。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春秋戰國時期多作為器物裝飾或者服裝配飾被發現,有趣的是,隨著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國的擴散,其最集中之地是兩湖地區,即當時的楚文化中心。
從《離騷》和《九歌》等楚國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楚人十分具有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並且情感濃烈、崇尚鬼神、盛行巫術。而楚人似乎在西方傳入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之中,尋求到契合他們所崇尚的鬼神巫術某種神秘意象。甚至在楚國形成有其獨特風格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以及一些玻璃珠製造中心。在楚國,蜻蜓眼式玻璃珠收到廣泛的喜愛,貴族、平民百姓皆十分熱衷於它。在眾多的楚國人物裝飾、器物裝飾以及墓葬裝飾中皆能探尋到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身影。
許多古籍文獻中記載有神秘的「隨侯之珠」「琅」的傳說,其所指便是當時及其珍貴稀有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隨侯之珠」「琅」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可以闢邪驅災,如同護身符一樣可以帶來祥瑞。
《莊子》中記載「隨侯之珠,不飾以黃金,其質至美」。《淮南子》中亦把「隨侯之珠」描述為「得之者富,失之者貧」之物。蜻蜓眼式玻璃珠在當時已然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徵。《管子》一書中亦有當時上層統治階級的人不惜付出高昂代價去尋求「琅」,精絕國王、夫人、太子皆苦苦尋求,以得到一枚「琅」為幸福的象徵。
奇詭瑰麗的藝術特徵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詭譎,與其奇詭瑰麗的藝術特徵密切相關。特殊的玻璃套嵌技藝,賦予蜻蜓眼式玻璃珠奇特精巧的造型,更有繁麗詭譎的圖案構成。中國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均為手工製造,帶有很強的隨意性,這使得每一顆蜻蜓眼式玻璃珠都有其與眾不同的造型藝術。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眼睛紋」有多重不同的藝術造型。整體看來,主要有層狀眼睛、圓斑狀眼睛、嵌環眼睛、角錐狀眼睛、套圈眼睛、整體眼睛、幾何線間隔眼睛。
層狀眼睛紋的玻璃珠是在玻璃珠的母體上多次滴不同顏色的玻璃料,按照先後順序依次減少,最後經過修飾而形成。這種類型的「眼睛紋」會形成兩種不同的「瞳孔」,分別是同心圓和離心圓兩種類型。
圓斑狀眼睛紋是在玻璃母體上滴一種顏色的玻璃料,根據滴料的多少會形成平齊和突出的兩種類型的圓斑狀眼睛紋玻璃珠。
嵌環眼睛紋是把不同顏色的玻璃料製成形似環狀的細條,再嵌入玻璃珠的母體,形成一個類似於「眼眶」的環狀,環內的玻璃母體的顏色形成瞳孔的藝術效果。
角錐狀眼睛紋是將母體製成帶有多個角錐的不規則形態或在圓形母體上嵌入單獨製作的角錐,這種裝飾手法製成角錐狀眼珠極其突出。
套圈眼睛紋整體是一個大圓圈中套若干小圓圈,形成若干小眼,並且分組置於多是棕色的區域之中,小圓圈的數量通常為六個或七個,總有一個位於中心,其餘環繞在它的周圍,亦有「六星紋」和「七星紋」之稱。
整體眼睛紋的玻璃珠,是珠子整體製作成眼珠形狀,不嵌入任何母體,獨立成為一件具有穿孔的珠飾。
幾何線間隔眼睛紋是用連珠點紋,或直線紋或寬邊直線紋,形成圓、橢圓、三角等形狀的區域,將珠體表面分隔開來,形成若干獨立的小區域。
受豐富的外觀造型的影響,蜻蜓眼式玻璃珠的顏色亦十分絢麗,主要以白色、深藍色、黃色、灰白色、淺藍色、綠色、棕色為主。不同顏色的玻璃料在玻璃母體上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組合,給人以詭譎、變幻、神秘的視覺效果。
複雜多變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造型,使其顏色多變,整體絢麗詭譎,特別是將蜻蜓眼式玻璃珠放置在陽光明朗的地方,用眼睛便能感受到這不是一顆普通的玻璃珠。絢麗多變的顏色,在陽光仿佛製造出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蜻蜓眼式玻璃珠如同一雙擁有神秘力量的眼睛,讓人透過它可以看到一個完全不同於現實的虛幻世界。這也許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眾多貴族認識痴迷於它的原因。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用途
中國古代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有其各自的用途,蜻蜓眼式玻璃珠亦是如此。蜻蜓眼式玻璃珠主要是作為裝飾品,它的珍貴稀有被深愛它的主人用在服飾裝飾及器物裝飾之中。死後亦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慣例用於陪葬。
1.服飾裝飾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系統的飾品。其中,有用石英珠、琉璃珠等串聯而成的項鍊,作為人們的配飾。蜻蜓眼式玻璃珠亦成為組成這些配飾的眾多珠子之一。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服飾中的點綴作用結合了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主要是在貴族們所佩戴的玉組佩之中,作為串聯各種玉佩間的裝飾,佩戴於腰間,以表身份和地位。亦有將蜻蜓眼式玻璃珠串在錦帶之中,並在珠下打結防止脫落,而這條錦帶以活結佩戴於腰帶左側作為配飾。
2.器物裝飾蜻蜓眼式玻璃珠亦被應用在器物的裝飾中。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男子有隨身佩劍之習,而稀有且瑰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便被用來鑲嵌於劍鞘或者劍格之上。此外,在貴族的日常生活之中,亦有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影子,它們被鑲嵌在帶鉤、器瓶、簪帽、漆盒、銅鏡之上,為這些器物增彩添色。
3.墓葬陪葬墓葬中亦有蜻蜓眼式玻璃珠作為陪葬品。在墓葬中,蜻蜓眼式玻璃珠多被放置於墓主人的頭部或者腰部,且許多墓葬都是一墓出一珠。有的是作為墓主人的服裝配飾,一起下葬。另一種較為特殊的陪葬方式是作為葬具的裝飾品。春秋戰國時期,在棺槨隨葬制度之中,要求必須在棺槨的上面覆蓋一層荒帷,若用珠飾附加於荒帷上,則為珠帛,有些墓葬中珠帛的珠飾便是蜻蜓眼式玻璃珠。
稍縱即逝的藝術珍寶
蜻蜓眼式玻璃珠從春秋中期傳入我國,並在各個地區擴散,亦得到眾多貴族的的喜愛和崇尚,甚至在流行巫術的楚國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圈,卻最終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兩漢之後便銷聲匿跡。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稍縱即逝是有因可循的,並非突如其來,毫無理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製造的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屬於低溫鉛鋇玻璃,色彩豔麗卻質地清脆,非常易碎,漢代的《論衡》一書中描述其為「銷爍玉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製造的玻璃的特點。如此看來,在耐用和傳承方面,戰國時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並無可繼續傳承使用的優勢。
從歷史傳承角度看,當時的楚國是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好的傳承者。然而,在戰國末期,烽火連綿,秦國以縱橫之勢橫掃天下,楚國亦在大秦帝國的金戈鐵馬的肆意踐踏下,舉國淪陷,蜻蜓眼式玻璃珠的製作工藝與楚文化一起被戰火摧毀。似乎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玻璃工藝便突然中斷,蜻蜓眼式玻璃珠的製作工藝再無登上歷史舞臺的可能。
不僅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正處於從分封建制到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的過渡期,思想文化踴躍,諸子百家爭奇鬥豔,戰亂紛爭,群雄割據,各方文化綻放異彩。這使得外表瑰麗且造型奇特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帶來廣闊的流行和發展空間。然而到兩漢時期,統治者獨尊儒家思想。儒家尚玉,提倡作為君子,其德行應如玉一般高尚純潔。德玉文化成為藝術界的主流,影響到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存在。
結語
蜻蜓眼式玻璃珠從遙遠的埃及,橫渡地中海地區,踏過歐亞草原,最終來到中國,並開啟它「中國製造」的全新之旅,最終迎來了中國古代奇詭絢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其似乎有著神秘的面紗,在西方流行的「惡眼」之說與古代中國的「百家思想」相互碰撞,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還憑藉其瑰麗奇特的「眼睛紋」,走入巫術之風盛行,藝術創造力極強的楚國文化圈之中,逐漸形成人們闢邪的護身符。深受貴族人士的喜愛,頸飾、服飾、器物裝飾中皆有它們的身影。甚至與中國傳統禮制相結合,成為玉組佩中的重要珠飾,亦隨「事死如事生」的傳統成為墓葬中的陪葬之物。最終,奇詭瑰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從亂世中而來的,亦隨著楚國的滅亡,亂世的終結,結束了它短暫而絢爛的一生。
參考資料:《戰國蜻蜓眼的前世今生》《中國古代蜻蜓眼玻璃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