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前世今生:在社交時代裡,害羞是一種病嗎?

2021-01-09 界面新聞

撰文 | 傅適野

編輯 | 黃月

馬蒂是一個典型的芬蘭人,他低調內斂,喜歡安靜,重視私人空間。他儘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尊重他人的空間,不用無聊的閒扯煩擾別人。但有的時候,卻事與願違……

這是芬蘭平面設計師卡羅利娜·科爾霍寧《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一書的開篇。在這本書裡,卡羅利娜以簡筆畫配以少量文字的形式,生動呈現了芬蘭人日常生活社交場景的細節。芬蘭人的噩夢包括正準備出門卻看見鄰居在走廊裡,或是電梯裡只有自己和一個陌生人。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張圖描繪的是芬蘭人等公共汽車的畫面,他們彼此之間保持著大概一米的距離。這些小畫最初發布在Facebook上,在網絡上獲得了超高人氣,並被各國網友稱為「社恐」指南,不少人也由此自稱為「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

芬蘭人的噩夢之一

這些詼諧的小漫畫在網絡上得到的熱烈回應超出了卡羅利娜的預期,同時也促使她思考,她所描繪的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窘境究竟是獨屬於芬蘭人的「噩夢」,還是一種全球化現象。在名為「芬蘭人的噩夢」的網站上,她寫到:「你不能將一種行為或者人格特質指派給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群體。比如說只有芬蘭人是內向的,或者只有英國人愛喝茶。既然如此,為何不將這些漫畫命名為『全球內向者的噩夢』呢?」她認為《芬蘭人的噩夢》的主角馬蒂是一種全球性的存在,與此同時,馬蒂這種類型的人在芬蘭也是很常見的。

如果人人皆馬蒂、「精芬」到處有的話,或許我們是時候嚴肅談論一下「社恐」這件事了。從何時起,社交開始成為了一種負擔?「害羞」是在何種背景下被病理化的?當社交恐懼症成為一種網際網路語素,它又是如何引發了一種小眾的狂歡、在人群中形成一種緊密的虛擬聯結的?

公司制之下的辦公室:當社交成為一種負擔

「工作時間的縮短給工人階級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影響,而對於中產階級而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管理者和專業人士仍然花費大量時間在工作上,美國巨大的生產率並沒有幫助人們提前回家,而是拉長了他們的午飯時間、咖啡間歇和會議時間,使他們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各種工作和娛樂融為一體的活動之中。同樣地,人們就算待在辦公室裡,也花費著更多的時間進行社交:交換辦公室八卦(『開會』),好心拜訪(『檢查』),跟銷售人員聊天、同秘書調調情(『士氣』)。」

這是美國社會學家大衛·理斯曼在助手協助下完成的作品《孤獨的人群》中的一段,這本書探討了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人社會性格的形成和演變。在這裡,他揭示出了一個正在轉型的美國社會,以及當時的公司制所生產出的既孤獨又集體化的個體。「辦公室社交」成為了這一時期辦公室僱員的典型特徵。

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曾在1974年發表的小說《出事了》中,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因辦公室社交而精神緊張的僱員形象。小說敘述者鮑勃·斯洛克姆是一位在外相當健談,但私下卻精神高度緊張的中層經理。在他工作的保險部門,他與秘書們相處愉快,也深受同事喜愛,可他卻持續活在一種輕微的緊張感之中。這種輕微的緊張感便是辦公室社交的後果之一。當休閒與工作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或者說當休閒也成為工作的一部分,人們被迫密切關注他人的需求和評價,絲毫不能懈怠。

這種新生社交型辦公室將經理和高管帶離了家庭,工作逐漸取代了家庭生活。一方面,家庭生活受到高度擠壓;另一方面,大公司也想盡辦法,試圖將員工的家庭生活納入公司的管理範疇。舉例來說,在當時,像IBM這樣的大公司對於男性員工的家庭生活總是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關注。當總裁託馬斯·J·沃特森提到「IBM家庭」時,他暗指的是IBM公司僱傭的不僅僅是工程師一人,還有他的妻子和孩子。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經常會對潛在僱員的妻子進行篩選,有時甚至強烈建議應聘者攜妻子前來面試。根據《財富》雜誌1951年的一項調查,當時一半的公司都對應聘者的妻子進行篩選,某大公司約有20%的候選人因為他們的妻子而沒被選中。根據一位公司高管透露,對管理人員來說,挑戰和責任在於培養員工妻子的態度,使其具備建設性,並負責好一切後勤工作,這樣一來丈夫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免除一切後顧之憂。

性別隔離在這一時期異常顯著。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男性辦公室僱員的附屬品,她們以「高管夫人」的形象示人。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姆·懷特在其著作《組織人》中,指出理想的「高管夫人」首先必須具備強大的適應能力,其次要熱愛社交,最後還要認同丈夫從屬於所在公司這個事實。這也暗示了妻子本人也應該從屬於這個公司,即她應當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不該有工作。

管理學理論家羅莎貝斯·莫斯·坎特在1970年代對一家大公司進行的調研中發現,該公司員工的妻子時常產生自己的全部私生活圍繞公司運行的感覺。一方面,她們需要將家營造成一個溫暖的避風港,能夠讓男人在疲憊的辦公室之外尋得片刻寧靜;另一方面,她們需要參加丈夫公司的各種活動(晚宴、派對、會議、高爾夫球賽)並且要保持優雅,因為這有助於提高丈夫在公司的形象。

《隔間:辦公室進化史》[美] 尼基爾薩瓦爾 著 呂宇珺 譯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

內向是一種病:當害羞被病理化

當社交生活被納入辦公室文化,當與人交流和維繫關係成為一種正確姿態和必備技能,社交的反面——害羞——就開始面臨被汙名化和病理化的危險。

早在1980年,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就出現了對於社交恐懼症的診斷分類。根據美國焦慮與抑鬱症協會的定義,社交恐懼症也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它有如下幾個典型症狀:

在對需要社交或表現的場合,對別人的各種看法(包括被批評或者被拒絕),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或恐懼。非常擔心自己的緊張被看出來,或者被別人當成「傻」「笨拙」或「無聊」,並因此儘量迴避社交、迴避表現。有時還伴有身體症狀,比如心跳過快、噁心和出汗。儘管意識到了自己的恐懼並不合理,依然對焦慮無能為力。

在接下來的1990年代,關於害羞的恐懼風靡一時。

Murray B. Stein曾在1996年的醫學雜誌《柳葉刀》中寫到:「是否存在一種類型的『害羞』,它嚴重到需要正規醫療的關注?」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社交恐懼症」。其實早在1993年的《今日心理學》雜誌中,「社交恐懼症」就已經超越了抑鬱症,被命名為「最近十年最流行的紊亂」。這一在八十年代尚未引起關注的病症,突然以一種集中且高調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營造了一種全民恐慌——害羞不僅是個人人際交往中的巨大障礙,同時也為一個人的職業提升路徑設置了重重難關,而且不利於與陌生人或者朋友之間的禮貌互動。害羞被建構為一種對於社會責任的忽視,因而它必須引發公眾關注,「針對害羞,我們必須做點什麼」的輿論風潮開始湧動。

於是,害羞病理化和非常態化的趨勢出現了。害羞的人被視為偏離主流價值規範的越軌者,亟待被治療、被拯救、被拉回正軌。在這一「害羞是不被接受的」的社會氛圍中,害羞者發現,他們那個「越軌的自我」正在經歷生物醫學方面的重塑,同時也被迫臣服於心理治療。在《害羞的醫學化:從社會性格格不入到合群》一文中,英國蘇克薩斯大學社會學系學者蘇茜·斯科特指出了規訓越軌者的三種主要途徑,這也是病理化害羞的三種主要場景,包括理論層面的藥理研究和基因理論,臨床治療層面的治療方案、心理諮詢以及認知行為治療,以及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自救類圖書和網絡資源中的訓導性實踐。

蘇茜·斯科特在其名為「害羞的社會學」的研究項目中指出,對於害羞的病理化是當代西方文化中盛行的特定規範和價值的延伸,在這一價值體系中,越軌者是被否定的。而作為對於變動不居的社會價值的一種反映,對害羞的病理化揭示出的一個事實是:羞澀的謙遜內斂在當下並不被主流接受,要成功我們必須直言不諱、堅定自信並且頻繁地投身於社交生活。另一方面,被病理化的害羞反過來進一步強調了當代西方文化中的主流價值,即通過競爭取得成功以及自我實現。

社恐的日常

在她看來,對於害羞的病理化,尤其是將之作為一種可以通過服用藥片來進行治療的疾病的想法,很容易將害羞歸咎於個體,從而忽視了社會層面的規範與價值。按照社會學家吉登斯對於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闡述,當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變化協同創造出了一種本體論層面的不安全感以及關乎存在的焦慮。個體持續不斷地在自我與他人之間進行邊界的試探,周而復始地演練與解剖我們與他人的互動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在被常規化了的謹慎和過度害羞之間做出區分,實際上十分困難。斯科特進一步指出,類似的理論表明,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焦慮、不確定性與風險認知,對當下有關害羞的道德焦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換句話說,焦慮如今已經不再是異常人群感受到的一種反常情緒,反而成為了一種彌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經驗。

「社恐反擊戰」: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小眾狂歡

蘇茜·斯科特的研究發現,雖然有許多自我診斷或者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的人傾向於服從對於害羞的病理化敘事,投身醫學或者心理學的治療,但也不乏反對者。他們往往以自己的害羞屬性為榮,並且樂於強調害羞的積極內涵(比如謙遜、敏感以及有責任心等等)。在網際網路時代,基於網絡論壇或者社交媒體的集結形式,使得「社交恐懼症患者」更容易在虛擬空間中找到彼此,並且迅速達成同盟。

在西方,反反社恐話語——也被稱作「害羞驕傲」——也在逐漸壯大。其中一個脈絡是以新世界哲學以及浪漫主義理想為理論依據,將害羞描繪成一種積極向上的體驗。比如一個名為「害羞和自由」的網站,向用戶傳達的是如何將害羞的感覺作為一種發現真我和達到對於自我更深層次理解的方式。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在文藝青年的聚集聖地、貓型人格的優渥天堂——豆瓣網,一大批自認為是「社恐」的用戶聚集起來,抱團取暖。在豆瓣上甚至有一個名為「社恐抱團取暖」的小組,組員在其中分享自己「社恐」的徵兆以及表現。同時他們也因為「社恐」這一症狀集結起來,形成了一個高度團結的、具有歸屬感和聯結感的虛擬社區。除此之外,與社恐相關的網絡流行語素也廣為流傳。在傳播和使用社恐表情包的同時,在總結和分享自己的社交恐懼的同時,人們也在積極地進行著網際網路社交。這樣的社交也不限於虛擬世界。豆瓣友鄰之間的網絡情誼經常發展為密切的線下關係。豆友們時常相約見面,相談甚歡,更有甚者,與友鄰形成親密關係,甚至走入婚姻殿堂。

至此,另一個十分有趣的悖論浮出了水面。一方面,害羞的病理化加劇了害羞者的焦慮,從而使鼓勵社交的主流文化勢頭更旺;而豆瓣案例所呈現出的悖論是,當社恐者在與同類交流或討論自己的社恐問題時,他們已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社恐,並且達成了社交的目的或結果。他們彼此之間的聯結與情誼,反而由於共同的害羞的性格特質,而更加堅固牢靠。

從被結構性地植入辦公室生活的、令人身心俱疲的過度社交,到在主流文化中被視為邊緣的、甚至是病態化的害羞,再到如今網際網路時代成為一種小眾群體身份標籤的流行症候,「社交恐懼症」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了外延與內涵上的種種變化。可以肯定的是,在網際網路日益發達的今天,當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名目繁多的社交軟體充斥,當社交技能被包裝成求職或求偶的必要技能,害羞依然有它的價值。

《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芬]卡羅利娜·科爾霍寧 著 李浚帆 譯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6月

……………………

相關焦點

  • 社恐之歌?這裡是社恐之國
    終於他上車離開便利店的門外, 你才敢從便利店裡走出來。」 以上,是繼《飯圈女孩之歌》之後,脫口秀大會的「爆梗王"王勉的新歌。 歌裡描繪的場景可不是躲債, 而是社恐患者躲同事。
  • 原來,社恐的人內心都有這樣的「小劇場」
    是社恐無疑了。茉莉的困擾,對那些有害羞與社交焦慮的人來說非常普遍。他們會受趨向-迴避型衝突的困擾——內心非常渴望與別人交往,卻因擔心別人對自己做出負面批評而迴避社交活動。社恐的人究竟在想什麼?害羞與社交焦慮的人,經常對自己、對他人有不良認知。害羞的人傾向於自責,給自己貼標籤,認為自己有問題。
  • 社交恐懼不是病,而是從孤獨中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
    當你不知道社交恐懼症的時候,你會想當然覺得自己就是內向,就是比別人差勁,甚至就是廢物;當你知道社交恐懼症的存在時,你得到的更是不理解:「社恐?我看你就是內向!」「你這麼內向可不行,一定要去改變,一定要變得外向!」
  • 【掌柜遊記】前世今生裡的黃龍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夫妻,是前世的情人。之所以今生做夫妻,是因為前世欠了你的情債,今生是來報恩的。所以才會今生跟你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擔,共同經歷生活一路的風風雨雨,忍受你的壞脾氣,照顧你,心疼你,呵護你,陪伴你,怕你冷,怕你熱,懂得你的不易,心疼你的安危,為的就是感恩你在前世修給她的一份深情的愛。不論是情人還是夫妻,因都在前世。
  • 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上一次是不會拒絕常去理髮店的Tony,上上次是旅遊前不會拒絕同事的代購要求,上上上次是看著聊天框裡的「在嗎」,明明不願搭理卻還是咬牙回復。而最後,社恐的表現之三,或許是「不必要」的心態。就像公共場合試圖躲開與認識的人迎面相遇時,除了「不太會打交道」這種技能缺陷之外,多少人潛意識裡默認了——「這次社交沒必要,躲開沒關係。」
  • 《芬蘭人的噩夢》作者:並非社恐,只是看重個人空間
    這些人都是傳說中的社恐。4月13日,科爾霍寧來到北京。當她聽說「精芬」這個詞的時候,她覺得很驚訝,因為她印象中的中國人是很喜歡熱鬧,喜歡人群的。但她也發現,中國人和芬蘭人對於空間的理解是有差異的。上周六,她坐電梯時,發現電梯裡很擁擠,但還是有人往裡塞。她心想:還能擠進人嗎?但隨行的中國人告訴她,這根本不算什麼,還有空間呢,碰到尖峰時間才叫擠。
  • 《芬蘭人的噩夢》作者:我們並非社恐,只是看重個人空間
    這些人都是傳說中的社恐。 4月13日,科爾霍寧來到北京。當她聽說「精芬」這個詞的時候,她覺得很驚訝,因為她印象中的中國人是很喜歡熱鬧,喜歡人群的。但她也發現,中國人和芬蘭人對於空間的理解是有差異的。上周六,她坐電梯時,發現電梯裡很擁擠,但還是有人往裡塞。她心想:還能擠進人嗎?但隨行的中國人告訴她,這根本不算什麼,還有空間呢,碰到尖峰時間才叫擠。
  • 芬蘭式的社恐是否會發生在中國?
    當下是科技飛速發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個平凡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發聲的平臺,畢竟誰還沒有個朋友圈呢,但這個時代,疲於社會交際,人際關係的人也很多,有些人甚至害怕面對社交,有個很流行的詞,社交恐懼症,就是說這個的。
  • I 社恐的自我修養
    」,一種迴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緒和狀態。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社交障礙、內向型人格等字眼好像近幾年經常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所以,「社恐」的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01 個性特徵的缺憾他們大都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且敏感的。
  • 佛教:前世業障太多,今生會有這2大「痕跡」,你身上有嗎?
    當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遭遇了不順心的事情時,特別是在,遇到了一些無法改變的遺憾時,又或者是一些自己不能夠逾越過去的困難的時候,就很容易對自己產生一種懷疑。這時候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會覺得自己的前途黯淡無光,而且這時候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走出這個困境。就好比如佛經上所提到過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 今生夫妻的愛情是前世的「因果」,一切都是緣分
    佛陀說:今生萬物皆是前世的因果。前世的因果,今生的命運。佛陀說:婚姻真的是過去註定的嗎?很多都是前夫和前妻,所以這輩子也是夫妻。也有情侶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委屈和債務,具體原因要分析。做夫妻是過去的一種宿命,有些夫妻種了更多的善緣,所以這輩子的恩愛。
  • 烏金木家具的前世今生
    那會有什麼樣的前世今生呢?先來說說烏金木家具的前世。其實世上本沒有烏金木,只是現代有人把一種木頭叫成烏金木之後,跟著一起叫的人多了就開始有了烏金木。這種被稱之為烏金木的木材,學名叫「小鞋木豆」,木頭切面紋理形似斑馬花紋,也叫「大斑馬木」,主產地在非洲,其中以西非的喀麥隆、加彭和非洲中西部的剛果最為出名。市場上大斑馬木家具用材的直徑基本上都在1米以上,長成1米多的直徑要100年以上,百年成材名符其實。
  • 《尋找前世之旅》第一章 前世今生
    沿著青色的石板路一直走,經過一片綠色的竹林,再往左拐,就能看見一座二層樓的中式建築,黑瓦紅牆,雕花圍欄,正中的牌匾上寫著幾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這是一座茶館的名字,也是我——葉隱,一位19歲女孩工作的地方。在以飲茶為風的這座城市,這樣的茶館多不勝數。茶館自然是做生意的地方,但是除了茶,我們還做別的生意,一門特別的生意,一門和前世今生有關的生意。
  • 根據土星宮位看前世今生
    根據土星宮位看前世今生你想知道你前世的人生嗎?土星掌管命運,我們可以從中窺知一二。你何不利用這些訊息,解讀分析,進而豐富你今世的人生。今生的你個性上一反前世,耐心相當好。  第二類型者,土星二宮  前世的你,豐衣足食,生活無慮,偶爾奢侈一時,悠遊度日,倒不成問題。但是,長久下來,縱使有金山銀山,也有用盡的一日。老年之後經濟狀況就很不好了。縱便想重新修正,奈何時光不再。這一份感慨延續到今生。
  • 當代「社恐青年」圖鑑,看看你中了幾條?
    在大多數人都開開心心地享受著年末狂歡的時候,有一群人卻例外,這些需要過多社交的場合對他們而言,宛如修羅地獄。他們有個共同的稱號——社恐青年。今天我們說的「社交恐懼症」早已不只是病理上的一種病症,而是泛指現代人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與人交流、眾樂樂不如獨樂樂的一種狀態。
  • 佛說:今生的遇見,皆是前世的債
    前世的緣,今世的劫,何去何從,山水不相逢佛說:所有的遇見,皆是前世的緣每個人的,前世今生的盡頭,都要度過忘川河,穿過奈何橋,再喝孟婆湯,喝下了孟婆湯,是與前世告別,消除所有的記憶,在慌亂中,打入了來世,帶著前世太多的執念。
  • 前世的姻緣,今生會有怎樣的結果
    有的人與我們萍水相逢過後便相忘於時光的流逝而有的人一生都與我們纏繞甚至成為相濡以沫的伴侶如果非要從世俗的角度分析那麼肯定是前世緣分的一種延續否則不會平白無故的兩個人相遇夫妻的姻緣到底是如何安排的?月下老人為什麼要給這兩個人系紅線?
  • 只給社交恐懼的你,如果你也有這些「芬蘭人的噩夢」
    「芬蘭人的噩夢」就是:攔錯了巴士,卻又不好意思不上車;有人在公共場所大聲跟你說話;電梯裡只有你自己和一個陌生人;你想嘗嘗免費樣品,可又不想和銷售員說話;「芬蘭人的白日夢」則是:安靜……那是一輛空無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不需要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
  • 5本女主重生珍惜前世老公的寵文,前世負了他的痴情,今生彌補他
    大家好,我是涵涵,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女主重生珍惜前世老公的寵文,前世負了他的痴情,今生彌補他!第一本:《請向我告白[重生]》 作者:暴躁的螃蟹書評:沈溪嫁給蘇杭五年,兩人一直過著相敬如賓的生活,直到蘇杭意外去世,她才知道這個平日裡冷水水的丈夫其實暗戀了自己許多年,默默為自己做了許多事。重生回結婚當天,沈溪看著這個故作冷漠的男人,只想問一句:你說一句喜歡我能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