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的噩夢》作者:我們並非社恐,只是看重個人空間

2020-12-25 新京報網

去年,一個叫馬蒂的漫畫人物開始風靡中國社交媒體平臺,馬蒂這個人物來源於一部叫作《芬蘭人的噩夢》的繪本,這部繪本用簡筆畫的形式,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主人公馬蒂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社交挑戰。馬蒂被作者設定為一個性格靦腆溫和,不喜歡閒聊的人。

 

芬蘭人的噩夢是什麼?比如攔錯了巴士, 卻又不好意思不上車;有人在公共場所大聲跟你說話;電梯裡只有你自己和一個陌生人;你想嘗嘗免費樣品,可又不想和銷售員說話;當眾發言的時候;求職時不得不為自己說些好話;同事找你閒聊,不得不假裝自己很忙……而芬蘭人的白日夢則是:安靜……一輛空無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不需要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

 

2015年,芬蘭設計師科爾霍寧在自己的臉書上貼出了以馬蒂為形象的漫畫作品,一夜之間就火了,收集到了80000多個贊,後來就有出版社聯繫她,一開始出的圖書版本是英文,後來翻譯回芬蘭文,此外,還有韓文、日文、斯洛維尼亞文版本。2018年,中文版《芬蘭人的噩夢》由理想國引進。


《芬蘭人的噩夢》作者:卡羅利娜·科爾霍寧  譯者:李浚帆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2018年6月

 

有許多網友看「芬蘭人的噩夢」系列漫畫後意識到,原來自己體內也住著一個小馬蒂,他們管自己叫「精芬」,也就是精神上的芬蘭人。這些人都是傳說中的社恐。

 

4月13日,科爾霍寧來到北京。當她聽說「精芬」這個詞的時候,她覺得很驚訝,因為她印象中的中國人是很喜歡熱鬧,喜歡人群的。但她也發現,中國人和芬蘭人對於空間的理解是有差異的。上周六,她坐電梯時,發現電梯裡很擁擠,但還是有人往裡塞。她心想:還能擠進人嗎?但隨行的中國人告訴她,這根本不算什麼,還有空間呢,碰到尖峰時間才叫擠。「在芬蘭,如果電梯裡那麼擠的話,不會有人想再進去。」科爾霍寧笑說。

 

4月15日,在理想國辦公室,科爾霍寧接受了我們的專訪,聊了聊她這本書以及芬蘭人的「社恐」人設。


《芬蘭人的噩夢》作者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在新書分享會上。


在芬蘭,喜歡表揚自己推銷自己不是一種好性格

 

新京報:你覺得在這個系列漫畫走紅之前,關於芬蘭人比較內向乃至有點社恐這樣的觀念就已經有了嗎?

 

科爾霍寧:確實是有一些關於芬蘭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覺得芬蘭人更喜歡傾聽多過於說話。有一個笑話,一個內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的鞋子。

 

新京報:你覺得這種刻板印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科爾霍寧:我覺得很難說這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但是我不會說這是負面的,因為在我看來,內向無非就是一種性格而已,內向外向只是性格上的不同。但在芬蘭,我們的文化氛圍是幫助這些內向的人的,因為如果你不愛說話,其實也可以是尊重別人的表現,意思是說,不是我想要什麼空間,而是我想要安靜待著,我也不想打擾你。這不僅是我想一個人待著,我也想讓別人一個人待著,因為你尊重他們。

 

新京報: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內嚮往往被視為一種負面的性格特質,芬蘭的企業文化是不是也比較推崇外向性格,貶抑內向型人格?

 

科爾霍寧:我覺得這裡有一個變化,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和父母那代人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父母那一輩人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機會,你可以到一個工作單位,然後說,我想在這裡工作,他們可以在那裡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

 

但現在,人們對你的要求和期待更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得一直展現最好的自己,為自己建立某種品牌,而且現在也不再有那麼多的工作崗位。現在有空缺的工作崗位的要求很高,你必須得逼自己變得更懂推銷自己。對芬蘭人來說,這挺難的,因為如果你一直在表揚自己,會顯得你很驕傲自滿,很討人厭,這不是好的性格。但另一方面,你不得不這麼做,所以很矛盾。

 

《芬蘭人的噩夢》書中插圖。


芬蘭人的內向:

有禮貌的內向和不想和別人直接打交道的內向

 

新京報:有人說芬蘭人的一些社交習慣很大程度上源自於這個國家的低人口密度。比如,如果你旁邊還有一些空的座位,你就覺得應該不太會有人想跟你靠近坐,是這樣嗎?


科爾霍寧:有關係。我們和一些小群體相處的時候,比如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時,我們可以選擇是跟他人接近一點,還是疏離一點,因為我們人口少很多,所以我們有選擇個人空間的自由,在這樣形成的文化氛圍裡,我們會學習到和他人怎樣的相處是禮貌的。有許多方面的因素吧。

 

新京報:你覺得芬蘭人的性格偏內向,有氣候方面的原因嗎?

 

科爾霍寧:可能吧。比如,芬蘭的國慶日是在十二月,那個時候很冷,天也很黑,那天我們不會出門慶祝,可能就是看看電視直播國慶節目,吃吃東西。

 

新京報:害羞、高冷乃至社恐這些性格似乎也不是芬蘭所獨有的,似乎北歐人普遍有這樣的傾向,但好像對大家來說,一講到社恐,首先想到的就是芬蘭人,為什麼?


科爾霍寧:我覺得在北歐國家內部會有一些對彼此的刻板印象,比如我們會覺得瑞典人、挪威人是更快樂的,甚至有點快樂過頭了,而芬蘭人則被認為是更務實,我們也更幽默。芬蘭人不太介意取笑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個漫畫系列這麼火的原因吧。我們會嘲笑自己,但瑞典人或挪威人不是這樣,他們不會覺得這是值得向外界展示的特質。


新京報:你覺得,芬蘭人的這種內向的性格特質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嗎?還是說,這其實是一個更晚近的現象?


科爾霍寧:我覺得這得看情況。有兩種內向,一種是有禮貌的內向,就是我不想麻煩你,還有一種主要表現在年輕群體裡,就是我不想和別人直接打交道,因為我有社交媒體,我有自己的朋友圈。


新京報:你自己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嗎?

 

科爾霍寧:我覺得我算是吧。但我也學著更向別人敞開自己,學習社交。比如參加讀書會,我得做很多準備。從中國回國後,我可能會四天不見人,然後重新充電。


《芬蘭人的噩夢》書中插圖。


「精芬」不是一個國籍意義上的概念,

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


新京報:你的芬蘭老鄉對你這個系列漫畫怎麼看?他們覺得有代表性嗎?

 

科爾霍寧:這個漫畫在芬蘭很火,所以我想他們應該是很喜歡的,當然,你不可能取悅所有人。會有一些芬蘭人覺得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梗,被說得太多了,對此我也很理解。

 

新京報:你有沒有覺得芬蘭政府或芬蘭人有意把這種社交焦慮、社恐型人格變成一種獨屬於芬蘭人的身份認同或象徵,然後推銷到國外?因為我注意到你這個系列火了之後,已經有了很多周邊產品。


科爾霍寧:我覺得不一定是在有意推廣這種所謂的社恐文化,我也不希望這本書成為一本關於社恐的書,而是想傳達芬蘭人更看重私人空間、尊重他人,芬蘭人希望推廣的是這種價值觀,而且在芬蘭,你這樣做是可行的。


新京報:這本書裡有很多社恐場景,如果只能挑出一個,你覺得哪個場景最能代表芬蘭人?


科爾霍寧:車站吧,以及所有的公共運輸的場景。在芬蘭,確實很有意思,你會看到車站排隊時,每個人的距離都離得很遠,一列好幾百長隊,但可能只有十來個人在等車。


《芬蘭人的噩夢》書中插圖。


新京報:你的這個系列漫畫在哪個國家更火?會不會在熱帶國家就不太有那麼高的關注度?


科爾霍寧:我不知道確切的數字,但我想這本書在中國是最受歡迎的,第二受歡迎的是美國,但也不是整個美國都火,可能是美國北部,有很多之前到那邊定居的芬蘭移民。但在瑞典和挪威就沒什麼反響,這點還挺有意思的,這兩個相鄰的國家裡,這本書反而沒其他國家那麼火。


新京報:你會不會覺得這個系列漫畫在一些比較後現代的社會裡會更流行,比如日本這樣的地方?


科爾霍寧:嗯,很可能。但也有巴西的朋友給我寫電郵發表他的看法,他說在巴西,要做馬蒂那樣的人是蠻難的(笑)。在那邊的文化氛圍裡,人跟人比較喜歡靠更近一些吧。


新京報:你這次來中國,有沒有聽說過一個詞叫「精芬」,意思是精神上的芬蘭人?


科爾霍寧:我覺得很贊,這次來中國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我覺得這個詞很暖心。當我知道有其他國家的人認為在內心裡成為一個芬蘭人是一件蠻好的事情的時候,我會覺得很溫暖。我覺得精神上的芬蘭人,不是一種國籍意義上的概念,而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意義上的。


作者:新京報記者 瀋河西

編輯:覃旦思;校對:翟永軍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芬蘭人的噩夢》作者:並非社恐,只是看重個人空間
    去年,一個叫馬蒂的漫畫人物開始風靡中國社交媒體平臺,馬蒂這個人物來源於一部叫作《芬蘭人的噩夢》的繪本,這部繪本用簡筆畫的形式,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主人公馬蒂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社交挑戰。馬蒂被作者設定為一個性格靦腆溫和,不喜歡閒聊的人。芬蘭人的噩夢是什麼?
  • 芬蘭人的噩夢——內向的芬蘭人
    這其實是對芬蘭人的一種幽默的調侃,傳說中芬蘭人是世界上最沉默的民族,他們幾乎不寒暄,在公交站等車時,每個人之間也有將近2米的距離。芬蘭設計師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創作了一部幽默漫畫集《芬蘭人的噩夢》,描繪了主人公馬蒂,一個低調內斂、喜歡安靜、重視私人空間的典型芬蘭人的日常。書中內容讓人忍俊不禁,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走紅:「社交恐懼症」患者的集體治療?
    畫出「社恐患者」的內心戲一組關於芬蘭人排隊的照片曾在網上走紅,照片中,排隊的人之間通常相距一米以上,保持充分的距離,被稱為「社交恐懼式排隊」。芬蘭式社交以極度重視個人空間和隱私而著名,喜歡獨處、內向靦腆、「文明而冷漠」被視為芬蘭人的標籤,「社恐患者的天堂」因此聲名遠播。
  • 芬蘭人到底有多社恐?看完你就知道了...
    腳滑已經羞恥感爆棚這時陌生人的關心對芬蘭人來說更是噩夢這種社交恐懼其實在我們身上也看的到於是,就有了一個新詞叫做「精芬」大概上輩子就是個芬蘭人吧芬蘭人的內向和社恐並不代表著他們冷漠或是不禮貌而是他們都需要個人空間避免不必要的社交況且,人與人交往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距離感
  • 只給社交恐懼的你,如果你也有這些「芬蘭人的噩夢」
    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由芬蘭平面設計師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創作的Facebook超人氣幽默漫畫集《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講述的就是一個典型社恐患者——芬蘭人馬蒂的各種內心戲和自我拉扯,無數不足為人道卻又讓人會心一笑的日常小困境。
  • 芬蘭人自帶「抗疫基因」
    保持社交距離並非難事芬蘭人低調內斂、喜歡安靜,甚至有點「社恐」的性格被繪本《芬蘭人的噩夢》表現得盡致淋漓,主人公馬蒂害羞又善良有禮,重視私人空間如此「社恐」的芬蘭人,在疫情中保持社交距離並非難事,他們相互間本來就保持著相當遠的距離,排隊時離前面的人至少一米,在室外等公交車時甚至相距兩三米。和別人說話時,也自然而然地保持距離,少有身體接觸。記者曾在街頭目睹一個有趣的場景:一位遊客向芬蘭人問路,遊客站得太近,芬蘭人後退兩步,遊客急切說話間往前邁了一步,芬蘭人馬上後退一大步,把自己貼在了牆上,滿臉尷尬。
  • 其實很多人有時候都想,像個芬蘭人這樣……
    腳滑已經羞恥感爆棚,這時陌生人的關心,對芬蘭人來說更是噩夢!陌生人尚可以永不再相見,熟人的熱絡更為致命。假如只是問一句「吃了沒」,耿直的老實人,就報上了一周菜譜,兩邊都會很尷尬……芬蘭式社恐,就是必須互不相欠,生怕你來我往沒完沒了
  •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走紅中國社交平臺:內向者找到精神慰藉?
    《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Finnish Nightmares)(註:以下簡稱為《芬蘭人的噩夢》)的作者卡羅利娜·科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近日在朝陽大悅城舉辦的北京分享會上向現場觀眾說道。
  • 社恐?精芬?來看看你是哪類精神芬蘭人
    《芬蘭人的噩夢》這本書是芬蘭漫畫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的繪本。在這個小繪本裡,用簡單的畫作,呈現出芬蘭人種種內向表現——他們需要空間,不善於與人保持過於密切的接觸,比起很多人聚會的熱鬧,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呆著。
  • 社恐之歌?這裡是社恐之國
    社交恐懼,簡稱社恐,社恐之歌裡描繪的種種讓人尷尬得手無處安放, 腳趾在地面摳出三室一廳的場面, 正是我們生活中
  • 芬蘭人到底有多社恐?快來看「精芬」的日常生活
    說起社恐程度,芬蘭人若是說自己排第二,沒人能排第一。夏天的時候,深夜依舊陽光璀璨;冬天的時候,白天居然黑暗籠罩;隨處可見「性冷淡風」極簡設計,卻是一個重金屬音樂聖地;全國人民都是「精芬」,含蓄內斂、社交恐懼症滿級,但內心有著神秘力量……這股神秘力量,被芬蘭人稱作「Sisu」。
  • 讀《芬蘭人的噩夢》有感
    這是一本很短的漫畫書,圖片也極為簡單,文字也並不多,上下文邏輯之前也並沒有特別緊湊,不過是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個人感悟用漫畫加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至少是通過電子出版物的方式進行了出版,而且微信讀書這個軟體中有上線,相當於還是能得到一定的費用支持。
  • 繪本《芬蘭人的噩夢》走紅 今天,你"精芬"了嗎?
    一切都要從一本有趣的另類芬蘭社交指南繪本《芬蘭人的噩夢》說起。   《芬蘭人的噩夢》在中國反響超預期   在這個小繪本裡,芬蘭漫畫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用簡單的畫作,呈現出芬蘭人種種內向表現。他們需要空間,他們不善於與人保持過密切的接觸,比起很多人一起聚會,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呆著。
  • 「社恐」的前世今生:在社交時代裡,害羞是一種病嗎?
    撰文 | 傅適野編輯 | 黃月馬蒂是一個典型的芬蘭人,他低調內斂,喜歡安靜,重視私人空間。他儘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尊重他人的空間,不用無聊的閒扯煩擾別人。但有的時候,卻事與願違……這是芬蘭平面設計師卡羅利娜·科爾霍寧《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一書的開篇。
  • 是她畫出了「芬蘭人的噩夢」,「精芬」們快來拜見!
    芬蘭平面設計師卡羅麗娜 科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創作的漫畫《芬蘭人的噩夢》吸引了眾多的中國讀者。很多中國年輕人稱自己為「精芬」,意指「精神上的芬蘭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就好比漫畫中的主角馬蒂,需要很大的個人空間。
  • 芬蘭式的社恐是否會發生在中國?
    據說當今社交恐懼症成為僅次於抑鬱症,焦慮症第三心理疾病,中國心理學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社交恐懼症,表現出低齡化,擴散化的態勢在接受心理幹預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中,25歲及以下患者佔到80%以下,而且,而且與女性居多,58%芬蘭人的社恐很出名,甚至有一本書叫做芬蘭人的噩夢的漫畫書,說的就是芬蘭式的社恐.
  • 當代「社恐青年」圖鑑,看看你中了幾條?
    他們有個共同的稱號——社恐青年。今天我們說的「社交恐懼症」早已不只是病理上的一種病症,而是泛指現代人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與人交流、眾樂樂不如獨樂樂的一種狀態。「你覺得自己算是社恐星人嗎?」對號入座,你是不是也曾有以上這些「社恐」瞬間呢?~不過論「社恐」,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可以超越芬蘭人。看看這組讓芬蘭人聞名全世界的「芬蘭式排隊」,你就知道他們是有多「社恐」了。
  • 北活態度|離群索居的日子裡,像芬蘭人一樣吃飯、工作、生活
    ▲食堂吃出了考試的感覺▲上海市民排隊領口罩間隔5米▲地鐵一人一長座復工大潮一來,全中國人民仿佛一夜變身社恐,紛紛開啟了「芬蘭式排隊」模式,非常有默契的保持1m以上的安全距離。不過芬蘭人「隔離式生活」的精髓可不止於此。在冗雜不安的世界裡,他們有著清晰的個人界限,享受一個人獨處的快樂,即便離群索居,也絲毫不浪費屬於自己的一分一秒。
  • 另類的北歐諸國:精神上的芬蘭人是如何養成的?
    雖然相隔千山萬水,漫畫《芬蘭人的噩夢》在網絡的走紅,卻讓中國的無數千禧一代被戳中紅心,紛紛以「精芬」自居,對冰天雪地的芬蘭也投去了更多關注。是什麼讓一個偏居一隅的北歐小國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號稱「社恐天堂」的芬蘭,真不是浪得虛名嗎?
  • 社恐天堂,冰火兩重天,這個芬蘭可能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讓我們知道了芬蘭不僅有極光和聖誕老人,還是社恐人群的天堂。在芬蘭,大家排隊是這個樣子的……注意哦,這可不是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是芬蘭人民日常的真實的狀態。在這裡不同於歐美的其他國家,每個人的私人空間和對外空間分得很清楚,如果不到萬不得已,人們不會主動來侵入你的私人空間,甚至在疫情爆發後甚至流傳著下邊這樣一個段子:A:為什麼我們的新的社交距離要這麼近!!我們兩個才相距兩米!B:我知道!為啥疫情期間要求我們站的比平常還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