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平面設計師卡羅麗娜 科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創作的漫畫《芬蘭人的噩夢》吸引了眾多的中國讀者。很多中國年輕人稱自己為「精芬」,意指「精神上的芬蘭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就好比漫畫中的主角馬蒂,需要很大的個人空間。
圖片提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今年四月,卡羅麗娜 科爾霍寧分別在上海和北京舉行了兩場活動,和中國讀者相聚一堂。兩場活動的位子都很快被訂爆,可見《芬蘭人的噩夢》在中國年輕人中受歡迎之熱烈程度。你想知道馬蒂這個角色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嗎?請看我們和卡羅麗娜的採訪對話。
1.你的一天是怎樣開始的?
可艱難了。我是個夜貓子,所以早起對我來說始終是一番掙扎。我通常先來一兩杯意式濃縮咖啡,然後指望著它起作用。
2.你的兒時職業夢想是什麼?
有好多。我想當個作家、職業長笛手,樂隊成員……
3.你是怎麼被吸引到圖案設計這個領域的?
是來自慢慢的成長過程吧。我在學校的時候就經常做些圖案設計,我喜歡為我的其他興趣定製海報,編輯圖片,畫標示,做些繪畫和設計;也做了好多IT和網站設計的工作。除了《芬蘭人的噩夢》,我做得最多的是用戶界面設計和用戶體驗設計。兩種工作領域我都樂在其中。
4.你的漫畫《芬蘭人的噩夢》在中國獲得廣泛的關注,你認為是什麼使人們對此書那麼感興趣呢?
我聽說,在中國,尤其是80後和90後,比他們的父母需要更大的心理和物理空間,所以他們和《芬蘭人的噩夢》產生共鳴。
圖片提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你曾說《芬蘭人的噩夢》博客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但是主角馬蒂到底是怎麼來的?
當我製作《芬蘭人的噩夢》的時候,一下子走紅了。人們開始問我,這個角色是誰。這時我才意識到,他還沒有名字,於是我開始搜索芬蘭最普通的名字是什麼,結果是加裡,但我覺得我的角色不會叫加裡。排名第二的最普通的名字是馬蒂,我覺得挺般配的,所以就叫馬蒂了。
而他之所以戴帽子,是因為我爸爸。我爸爸出國的時候總是戴這麼一頂帽子,有時候在芬蘭的時候也戴。現在因為這個漫畫,他戴得更勤了。
6.你的創作過程是怎麼樣的?
我從周圍的人和我自己身上獲得靈感。書裡的很多場景都是我的親身經歷,事後想起來覺得「這真是一個芬蘭人的噩夢啊!」有些主意是我的粉絲提供的。
我先畫一個草圖,有時候在便利貼上,有時候在電話上,取決於當時我身在何處。等我回到家,我就在電腦上把它畫下來。
7.其他國家的人可以從你的漫畫裡學到什麼呢?
也許可以從中多理解一點芬蘭社交文化中的怪現象吧,雖然漫畫其實是有一點誇張的。
8.你最快樂的時候是什麼?
當我和朋友進行愉快的長談。
卡羅麗娜 科爾霍寧近影。圖片提供:Atena
9.你收到過的最好的反饋是什麼?
我喜歡收到讀者的來信,告訴我他們自己,或者他們認識的某個人和馬蒂如何相像。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讀來相當暖心。
另一種我覺得挺可愛的反饋是我認識的人告訴我,當他們聽到別人談論《芬蘭人的噩夢》的時候,他們什麼也沒說,就默默地在心裡暗自微笑。這個簡直就是馬蒂的化身了。
10.中文裡有個受你漫畫啟發的流行詞「精芬」,意為「精神上的芬蘭人」。在你看來,什麼是芬蘭文化的最佳代表?
個人空間,無論是物理上還是心理上的。
卡羅麗娜 科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是芬蘭平面設計師,《芬蘭人的噩夢》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