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河畔,美麗鄉村。
初冬時節,沿丁馬線走進武陵蘆荻山鄉農村,大氣莊重的墨綠色匾額沿途矗立,迎接著一批又一批過往的客人,也守護著這片美好的家園。平坦潔淨的公路兩側林木掩映,蒼翠欲滴。不遠處田野平疇,樹影婆娑,農民一邊勞作一邊享受豐收的喜悅,如入畫中。
自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武陵區委、區政府運籌帷幄,以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為目標,按照「四美一化」的建設標準,在全區行政村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自古依水而居的武陵人,正激情澎湃地繪就著一幅幅美麗的鄉村水墨畫。
希望的田野。李愛國 攝
美麗鄉村建設亮點紛呈
「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把助農增收作為貫穿工作的始終,堅持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民增收互聯互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發展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的重要手段,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實現『村強民富生活美、村莊宜居環境美、村風文明行為美、村穩民安和諧美、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美好願景,不斷完善武陵美麗鄉村建設內涵。」武陵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指揮長丁天德說,這是武陵區委、區政府堅定不移的決心。
站在高起點上,武陵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推進」的原則,力爭3年內建成1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20個美麗鄉村,5年內在全市率先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區全覆蓋。
今年3月上旬,全區召開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大會,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成立武陵區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由武陵區委副書記廖可元擔任政委,丁天德擔任指揮長,明確33個指揮部成員單位,從農口系統抽調專人組建指揮部辦公室,各鄉鎮還明確了1名美麗鄉村建設專幹,形成了區、鄉、村三級聯動的工作網絡。武陵區還出臺《中共武陵區委、武陵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意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坐鎮,多次對美麗鄉村建設進行工作調度,指揮部辦公室還對美麗鄉村黨支部書記進行了業務培訓,確保了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武陵區重視辦點示範的促動作用,在全區確定6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16個美麗鄉村,建立了區級領導聯點、後盾單位幫扶、工作組駐村服務的建設機制,編制完成了這22個美麗鄉村的三年建設規劃。目前,全區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今年完成美麗鄉村建設投入7663萬元。
辦點示範的同時還通過連片推進帶動美麗鄉村建設,武陵區堅持「三統一、三結合」:即統一規劃編制、統一招投標、統一實施重點項目,與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相結合、與集鎮環境治理相結合、與爭取上級財政項目支持相結合,實行連片推進的工作模式,基本形成了城鄉一體規劃、高標準推進建設的運行機制。今年以來,在武陵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域內整合建設投入達到1800多萬元,其中省財政美麗鄉村「一事一議」獎補項目投入800萬元,啟動了蘆荻山鄉丁馬線沿線整治和新坡橋墟場整治,初步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示範樣板。
基礎設施改善惠及民生
河洑鎮朱湖村是今年確定的16個美麗鄉村建設點村之一,在鄉村道路、水利溝渠、亮化等各方面建設都走在了全區前列。這讓該村村民段和仙深有感觸,她家門前的一條泥濘路,今年年初通過農村公路「戶戶通」工程,打上了水泥路,還安上了路燈,種植了樹木。「現在下雨我們都不踩泥了,以前泥巴路,割了稻子拖都拖不動。現在路修了,燈安了,農村基礎設施好了,散步、走路都方便,我們的日子和城裡沒啥區別。」段和仙真正感受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給村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朱湖村只是武陵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改觀的一個縮影。
武陵區委農村工作部部長戴嘉慶介紹,自新農村建設以來,武陵區一直重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使全區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美麗鄉村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更是內涵的延伸,就是讓村民生活在農村有一種幸福感和歸屬感。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武陵區委、區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視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去年,武陵區明確提出「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實現農村公路『戶戶通』」,並安排建設資金1000萬元,完成規劃區外100公裡通組公路建設。目前全區已建成農村通組公路150條、115公裡。工程惠及全區80個村(居)的200個村民小組。
武陵農村基礎設施的改變在事關農民生產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尤其是水利建設,一直是農業的「命脈」,對於這一點,河洑鎮白鶴庵村村民黃金皆感同身受。70多歲的他有10多畝田地,以前靠天吃飯,經常失收。村內兩座山塘,蓄水能力差,衝刷嚴重。2011年大旱時,山塘龜裂,他們全村用消防栓的大水管從華南機電廠引了四五天的水也無濟於事。去年,武陵區利用「小農水」項目建設契機,將山塘擴大了1/3,增加2萬立方米蓄水量,解決了附近300畝農田的灌溉問題,使種田用水不成問題,同時還將護坡加固加寬,徹底解決了「少雨就旱,多雨就澇」的局面。
河洑鎮平湖村一直地勢低洼,一下雨,低洼地就成了「汪洋」。今年上半年「小農水」項目的推進,有效解決了該村的溝渠灌排問題,疏通了農業的「毛細血管」。朱湖村村支書餘國政也表示,清淤硬化後的溝渠水流暢通,清澈見底,村容村貌變化巨大,最重要的是抗旱防澇能力增強,可以有效促進農業增產增收。
近年來,武陵區積極整合全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國土整理、土地治理、財政「一事一議」獎補等項目資源,注重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條件,今年上半年,河洑「小農水」項目區的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至此,為期3年的「小農水」重點區縣建設任務完美收官。僅是總投資4200多萬元的「小農水」一項,就改造小型渠道610條,長343公裡,建設人行橋、機耕橋、節制閘等附屬建築物1214處,新建和改造泵站103座、裝機容量2141千瓦,改善了「水庫像池子,渠道像篩子」的狀況,農民也從受制於大自然的困局裡走出來,與自然和諧相處。
創新農村社會治理走前列
農村社會治理是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石。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武陵區一方面運籌帷幄,編制規劃美麗鄉村,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又以「積極穩妥、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發揮實效」為原則,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大膽探索農村社會治理模式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今年26歲的胡杰堯是因推進農村創新社會治理模式,開展農村網格化建設而上崗的網格員之一。他和其他4名網格員一起被安排在蘆荻山鄉,他們以村為單位,將全鄉劃分了70多個網格。胡杰堯負責5個村的15個網格。自今年8月上崗後,他每天都採集信息,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對於基本信息的採集和社會管理事件信息的採集已輕車熟路。「哪個村的路燈壞了,哪裡井蓋壞了,有誰需要辦證,在網格化的管理之下都能一目了然,可以很好地幫助農民解決問題,為農民提供社會服務。」胡杰堯說。
這是武陵區突出抓好農村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所見到的時效。今年以來,該區深入開展農村網格化建設,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網格規模,健全網格化組織,將黨支部建立在網格上。他們把河洑鎮、丹洲鄉、蘆荻山鄉的行政村分為156個網格,每個鄉鎮安排3至5個網格員,進行農村信息的採集與錄入。農村網格化建設有效地提升了農村社會治理水平,促進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先鋒堡壘作用,為農村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明情況、調糾紛、辦實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丹洲鄉夾街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辦證試點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分散的土地承包經營已不適應形勢,而且農村土地長期存在的承包不明、「四至」不清等問題,也讓農村多發糾紛。土地確權登記就是給農村土地發「身份證」,為農村土地經營權長久不變打下基礎,便於土地流轉,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可以利用土地抵押貸款,把農民從土地耕作中解放出來,解決農村土地日後無人耕種的問題。
在永安街道三閭社區,武陵區積極推行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調研與宣傳工作,對點村有關情況進行了排查整理。一項項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舉措正在武陵農村大地展開,開創了全省農村社會治理及農村改革的新模式。
如今,放眼武陵大地,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號角聲中,一幅更和諧美麗、更富希望的秀美畫卷正在轉軸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