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一名教育工作者,哪門課程對於學生未來的成長意義最為重大,相信很大可能他會告訴你,思政課。而如果問一名在校學生,哪門課最無聊、最不愛上,他也多半會告訴你,思政課。
這對矛盾值得我們深思。思政課本是一門明辨是非、追尋公義、形成思想火花碰撞的課程,對於對世界、對社會好奇的青少年而言,應該是非常有吸引力才對。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很多人對思政課的印象是枯燥無味、毫無營養,原因何在?
在筆者看來,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把有信仰有能力的人請上思政課講臺。要講好思政課,不僅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熟知,還要掌握經濟、政治、文化、國情、黨情和民情等多方面知識,而且需要堅定的信仰、活躍的思想、強大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口才,不僅要把思想講清楚,更要講到受眾心裡。特別對於思想活躍、激情四溢的青少年而言,真理是越辯越明的,所以要求思政老師不僅要能回答書本裡和考綱裡的問題,還要能透徹回答學生們的尖銳敏感問題,這無疑在廣度和深度上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
這樣的人才,為何不願意來當思政課老師呢?筆者認為與評價機制不無關係。如今在高等院校,「唯國外期刊發表論文情況論英雄」幾乎是常態,而這對於思政課老師而言是極其不現實的,因而導致思政課老師無法評職稱,嚴重影響工作熱情,這一點需要我們去改變。
為何當前的思政課老師講不出好課來呢?與缺乏關懷也不無關係。一直以來,思政課老師在教育體系中被邊緣化了,認同感、榮譽感大大降低,這也讓他們失去了進取的積極性。筆者認為,要以實際行動關懷思政課老師,可以通過地方領導、學校領導定期講思政課,提高思政課的地位;也可以把思政課老師納入幹部隊伍建設重點,給思政課老師更廣闊的晉升途徑,這樣會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講思政課。
十年種樹、百年育人,思想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大家共同重視。只有培養出越來越多信仰堅定、本領高強的接班人,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