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區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一帶,古往今來產量較多的主要可以分為:西雙版納茶區、普洱茶區、臨滄茶區、德宏茶區、保山茶區和大理茶區。著名的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均在其境內。這篇文章將重點介紹西雙版納的勐海茶區、普洱茶區和臨滄茶區。
勐海茶區
勐海縣、勐臘縣隸屬西雙版納,均產普洱茶。版納的茶總體大致特點是:茶性強,香氣揚,口感厚重,耐衝泡。西雙版納是世界公認的茶樹原產地、普洱茶發祥地和茶馬古道的源頭,植茶用茶歷史始於東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距今已達兩千年。據清.阮福《普洱茶記》記載,「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可見,以雲南大葉茶中曬青毛茶為原料加工製作的西雙版納傳統普洱茶,早在唐代就銷往西藏等地。明朝至清朝中期,西雙版納普洱茶生產達到了鼎盛時期。
勐海歷來有"大葉種茶故鄉"的美譽,勐海普洱茶茶區主要分布在格朗和、勐混、布朗山、勐宋、勐往等鄉鎮,面積較大的有南糯山古茶園、班章古茶園、賀開古茶園等。由於勐海獨特的水質、氣候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所產普洱茶具有「內容物質豐富、外形緊結壯實、色澤墨綠油潤、葉底肥厚鮮嫩、香氣馥鬱飄蕩、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湯色透亮鮮豔、味道純濃爽口、陳香獨特持久」的特點。
臨滄茶區
臨滄產茶區域主要集中在滄源、雙江、鳳慶、雲縣等地,其中雙江勐庫大雪山是非常重要的產茶區,大名鼎鼎的冰島茶就位於大雪山東半山。
臨滄是非常重要的普洱茶產茶區,茶樹資源十分豐富,是雲南省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之一。臨滄茶區馴化栽培古茶樹歷史悠久,經考察至少有一千年歷史,最早見於唐代《蠻書》"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飲之"。這裡的「銀生城界諸山"包括今臨滄市雲縣境內的漫灣、忙懷、茶房、大石等地,在臨滄下轄的鳳慶、雙江、滄源、雲縣境內均保存有樹齡數百年甚至更長的栽培茶樹。臨滄茶和版納茶相比,整體表現苦弱澀強,在口感表現上稍硬,湯質剛強,葉質肥厚寬大,香型特殊、勁揚,舌面甘韻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刺激性稍高,且茶多酚含量在大葉種裡含量最高,適合全發酵成紅茶,大葉滇紅的主要產地是鳳慶和雲縣。
思茅茶區
思茅於2007年正式更名為普洱市,相傳三國時期,孔明南徵至此,因思念南陽家鄉的茅廬,而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思茅。在普洱市下轄的十個縣區內,每個縣市都有生產茶葉,其中以普洱市、景東、景谷、瀾滄、江城等地為主要生產縣市。
思茅的現代茶園建設在幾大茶區裡面是比較好的,產量大,味道偏苦澀,臺地茶的味道略顯淡薄。思茅的森林覆蓋率達63%,有哀牢山和無量山兩大山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景邁古茶區位於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惠民鄉,涵蓋景邁村和芒景村,這裡有連綿成片的古茶園,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均為栽培型古茶園。樹齡非常大,幾百年的古茶樹在這裡隨處可見,是目前雲南省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古茶園,其中比較具有特色的山頭有勐本、大坪掌、幫波、芒景等,各個山頭口感各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