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原料,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來自雲南各個不同的產區,由於產區原料特點不同,從而在普洱茶深加工,或是說商品化的過程中的角色變得不同,例如有些產區的原料就只能用作拼配。
雲南可以做普洱茶原料產區有:西雙版納、普洱、保山和臨滄。
但普洱茶這近二十年的發展,基本上是西雙版納產區的普洱茶原料比較受追捧,從勐海到易武再到倚邦。
其它區域的普洱茶不溫不火,這究竟是是什麼原因呢?
一、普洱茶產區的歷史角色
在計劃經濟年代,雲南的茶葉歸屬「中茶雲南土畜產公司」管理與計劃生產,這家公司下屬四家茶廠1、昆明茶廠(現已變更為中茶昆明茶廠);2、勐海茶廠(現在的大益);3、下關茶廠;4、普洱茶廠(現為普洱茶集團普秀茶廠),當然除了這幾家國營茶廠外,各產茶區還有一些當地的茶廠存在。
當時昆明茶廠主負責生產熟茶,勐海茶廠大部份生產生茶,下關茶廠負責生產沱茶為主,普洱茶廠主要生產部分生茶與滇綠茶。
在當時,不同茶廠使用不同產區原料,當年昆明茶廠做熟茶的原料90%是來自臨滄地區,西雙版納地區主要做普洱生茶原料,適當收一些臨滄原料,普洱產區的作為拼配來用;
下關茶廠原料主要來源於保山、普洱,一部分來源於版納易武地區;普洱茶廠原料主是來自普洱市行政管理區域內的,主要生產一些高性價比的普洱生茶。
從歷史的產區原料分工,我們可以看出臨滄產區的原料主要用於來做普洱熟茶和滇紅,其實臨滄地區也有一些非常大的古茶樹,但為什麼這麼多年普洱茶在臨滄並沒有得到有效發展與推廣呢?
二、沒有放棄普洱茶"天下第一倉"的臨滄
在臨滄,雖然也有普洱茶的名山名寨,例如冰島,昔歸,但是相對於版納地區還是遜色了很多!
其實臨滄地區也還是有一些生態與樹齡都不差,而且產區規模也大的原生古茶園,例如:忙肺、大雪山、大小戶賽……
有著優質古樹茶園,但在市場終端又沒有很好的表現,這是不是臨滄茶區的普洱茶特點限制了市場突擊的能力?
臨滄茶最大的特點就是條索肥大、芽頭飽滿,新茶香氣好,但是在後期陳化過程中,卻達不到茶韻的深度,持續陳化的能力變低,對資深用戶的影響力不夠,自然在市場形成不了美譽度與口碑傳播。
雖然是這樣,但臨滄當地相關部門也沒有放棄做「普洱茶天下第一倉」的宏偉構想。
在最近幾年的茶博會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天下普洱茶第一倉」的臨滄展團,當地相關部門為了打造這一名號可謂是「煞費苦心」,通過招商引資把普洱茶的原產地倉儲建到了產區,讓「茶不出臨滄,做天下普洱茶第一倉」!
這種「囤茶建倉」的做法是為了發展產業,還是讓產業自我陶醉呢?
普洱茶本來是一個消費品,是消費品自然要和人互動起,讓用戶消費起來,有了消費才是產業,才是產值變現。
產能不是靠倉來講故事,是靠用戶使用頻率,有產能不是普洱茶產區的特色,將產能變現才是普洱茶產區最大特色!
三、2020年臨滄茶區的機遇?
當版納產區在過去的十年裡,把所有的資源和概念用完的今天,加之前些時間「國有林」風波的影響,2020年版納產區的普洱茶,再想有所突圍估計非常的困難。
對於擅長用題材營銷的普洱茶,這一次會不會把風口引向臨滄茶區,在這個茶區,按照過往的方法與手段繼續炒作古樹、山頭、單株?
其實冰島已經在做前期預熱了,7棵樹一年的採摘權賣99萬……
即便有這些概念的輸出,再想「故伎重施」運作市場,對用戶來說不奏效了。
2020年,臨滄茶區是否可以藉此次機遇,真正的坐實"天下第一普洱茶倉"呢?
小編作為資深的茶客,其實一直不看好臨滄茶區的原料做普洱生茶。
普洱生茶追求的是層次感與變化,臨滄的茶只是表現在香與滑度上面,而且長期的倉儲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不過,臨滄地區的原料用來做普洱茶熟茶是非常不錯的,臨滄茶區發酵出來的熟茶具備「甜、滑、香」的特點,有糯香或者是荷香,這一點是其它茶區的發酵熟茶不具備的!
如果臨滄相關部門對茶產業做一些深度規劃,引進一些規模的茶企做普洱熟茶的發酵,促進普洱茶快速消費,轉化產能,這才是發揮了臨滄地區普洱茶原料的優勢。
機遇是因地制宜的,不適用於套用伎倆來營銷。
2020年,我們更期待臨滄茶區吸取「前車之鑑」,能另闢蹊徑,把產區特色做強做實,也為消費者做好「真正普洱茶第一倉」,不為資本遊戲做「天下第一倉」,做名副其實的"天下普洱熟茶第一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