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茶,雲南省氣候環境獨特,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有著高緯度、高海拔;低緯度、低海拔的一致性,且地形複雜,區域性差異較大。因此,如果茶葉的產區不同,加上樹種與生長形態不同,各產區茶菁就會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質,故有「百山百味」之美譽。若茶種、生長形態、製程等客觀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雲南茶區會呈現出「北苦南澀」、「東柔西剛」的特質。
普洱茶本有四大產區之說法,這四大產區分別指西雙版納產區、臨滄產區、普洱產區和保山產區。但保山產區的產量與其他三大產區相去甚遠,有90%~95%的原料都出自其他三大產區。茶友們對保山產區的關注度和喜愛程度也都相對較低,因此我們口中的普洱茶四大產區也就一點一點的變成了三大產區,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山古樹也都出自於這三大產區。
西雙版納產區
提及普洱茶的前世今生,西雙版納產區佔據著最主導的地位。普洱茶文化始於此,興於此。由清代古六大茶山的傳奇奠定了普洱茶之根基,又由近代新六大茶山的演繹造就了普洱茶之輝煌。
該產區地處北緯21°10′~22°40′,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477米,瀾滄江由北而南貫穿境內,瀾滄江以北是古六大茶山,我們稱之為江內茶(清代貢茶);瀾滄江以南是新六大茶山,我們稱之為江外茶。古、今六大茶山之稱謂並非指的是樹齡的古與新,而是因不同時代普洱茶的集散地轉移所導致的古、今之說,新六大茶山的樹齡並不低於古六大茶山。
這裡是雲南省三個主要產茶區中緯度最低、平均海拔最低、,但卻是普洱茶生產歷史最悠久的區域。日照充足、溫度較高、溼度較大、雨量充沛,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勐海享有「大葉茶故鄉」的美譽,也被尊稱為「普洱茶的原產地」。轄區勐海縣、勐臘縣、景洪市,境內知名茶山,有布朗山(班章、曼峨)、易武山(七村八寨:麻黑、颳風寨……)、南糯山、巴達山等,都是為市場所追捧茶品的產區。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江之隔的古、今六大茶山口味截然不同,古六大茶山其滋味醇厚,香氣好,苦澀味低,有著湯柔水甜的特點,現今由於超百年的過度採摘,略顯水薄;新六大茶山滋味足,茶質厚,香氣濃鬱,苦澀度相對較高,茶氣猛烈。這是味道大體上的區別,要細說這十二座茶山每座也都是風格迥異,我們日後詳談。
臨滄產區
有「天下茶倉」之美譽,因緊臨瀾滄江而得名,現已成為雲南省茶葉產量最高之地。雲南省的三大國家級群體良種(勐庫大葉種,鳳慶大葉種,勐海大葉種)中前兩者都源自於臨滄產區。臨滄地區北部是鳳慶大葉種分布地,是大名鼎鼎的「滇紅之鄉」,南部就是目前聲名鵲起的勐庫大葉種普洱茶主要分布地。
該產區地處北緯23°29′~24°16′,東西兩側高。最高海拔3429米,最低海拔730米,怒江支流由東北走向西南、瀾滄江由北而南。轄區臨滄、鳳慶、雲縣、永德、鎮康、雙江、耿馬、滄源等地,都有茶葉生產。名山古樹數不勝數,大名鼎鼎的冰島、昔歸、忙肺都產自於此,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壩糯、懂過、大雪山等。
該地區普洱茶苦弱澀強,香型特殊、勁揚,舌面甘韻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品質卓越。
普洱(思茅)產區
這裡是當年茶馬古道的發源地,普洱茶就是因普洱(思茅)而得名。思茅地區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力發展普洱茶產業,扶植補助多家民間茶廠企業。2005年底把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在現代茶園建設方面是三大茶區裡最好的,茶園種植集中,產量大。
該產區地處北緯22°02′~24°50′,為雲南省面積最大地區。北部山勢排列緊密,往南向東南、西南散開,呈掃帚狀,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70米,最低海拔317米,主要河川瀾滄江由北部臨滄邊境貫穿境內西南部。在十個轄區縣市中,每個縣市均有生產茶葉,其中以鎮沅、景東、景谷、瀾滄、江城等地為主要生產縣市,尤以瀾滄縣邦崴、景邁茶區,以及寧洱縣困鹿山最為有名。
整體滋味偏清淡、顯苦澀,口感柔和,滋味清甜,茶質相對較薄。
總而言之,幾大產區所產出的茶品各有千秋,茶友們在選購時只要擦亮雙眼,依據自我喜好即可。從古至今飲茶皆為雅事,一壺清茶就是一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