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人民領袖毛澤東主席是東方的紅太陽,他為中國歷史的天空帶來無限光明。
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當兵多年,從來捨不得花費餉銀,退伍後償還了毛家的債務,樸實用心,依靠著盤算、經營,改善了家庭境況。他希望長子毛澤東能將家業做大。
毛澤東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幹農活,做完了父親安排的農活,他就可以做他喜歡做的事了:看書。事實上,讀書是他一生堅持不懈的事。後來,他走出韶山沖,讀中國讀世界,書寫了歷史。
1910年,毛澤東在表兄文運昌的鼓勵和幫助下,進了湘鄉東山學堂,讀過私塾的他在這裡有了不少的進步。他在即將踏上出門求學之路時,留了一首詩給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詩是偉人改寫的日本人的作品。日本「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他曾有一首詩: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而他這首詩改動自同時代的日本和尚釋月性的作品《將東遊題壁二首》中的第二首: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若無成不復還。
埋骨何須墳墓地,
人間到處有青山。
西鄉隆盛的改作對比原版本:第二句兩個「不」字,有了堅決的語氣。「學成名」比「學有所成」表現出更高的自我要求,「死不還」表明了「生命不息,努力不止」的態度;第三句「桑梓」意象貼合「鄉關」;第四句「人生無處不青山」對比「人間到處有青山」,「人生」一詞比「人間」更有經歷時光、旅途起伏變化的意味。「無處不」有一種高遠的視角。在形式上,「不」字重複出現三次,也使文本更有意趣和音節美。
這詩到了毛主席筆下,又有了新變化。「孩兒」符合實際情況,含有他對父親的告別之意;同時貼合「鄉關」情境,伏筆「人生」大局。偉人是少年立大志,告別父親走出家門,為了人民為了祖國而行動;「誓不還」表現出堅定不移的決心。
毛主席這首詩,改寫創造出了新境界。正如他改造舊社會,書寫新歷史一樣,聯繫實際而活用出新。他有偉大的格局和不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