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卦中的「見群龍無首吉」一句,可以有兩種斷句法。
一種斷成「見群龍無首,吉」。
一種斷成「見群龍;無首,吉。」
事實上,第一種斷句是完全錯誤的,完全沒有理解到作者的本意——「群龍無首」這個成語,就是在這個錯誤的理解上產生的。
為何這麼說?且聽小編解釋。
一、爻辭的象辭和斷語
《周易》的絕大多數卦爻辭,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說現象,一個部分講道理。
比如「潛龍,勿用」這句,「潛龍」就是說現象的,我們稱之為象辭。「勿用」就是說道理的,我們稱之為斷語。
這樣的結構在《詩經》裡面也很常見,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就是象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
同理,「見群龍無首」一句,「見群龍」是象辭,而「無首,吉」是作者對這個現象所下的斷語。
二、《周易》作者的價值觀
從作者對各種現象所下的吉兇斷語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其鮮明的價值觀: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應該提倡,什麼應該反對。
以「見群龍」為例,這個現象是說,出現了群龍爭先,六神無主的情況。
作者對這個現象所下的判斷是「無首,吉」,意思是說不要爭先為首,安於處後方可稱「善」(「吉,善也」——《說文》)。
在接下來的坤卦卦辭中,作者又進一步說「利牝馬之貞」,那緩慢而安靜地行走在地面上的牝馬,與天上爭先恐後的群龍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加凸顯作者「牝常以靜勝躁」的思想傾向。
這與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何其吻合!僅從這一句話,我們就已經可以窺見作者的思想傾向與老子相近。
三、《周易》卦爻辭的解讀方法
知道卦爻辭要分成兩截來讀,對於我們理解全書有著重大意義。
比如「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一句,我們就不能把前後兩句合起來當成現象來理解,而是要分兩句來看。
「飛龍在天」是象辭,和「關關雎鳩」一樣,只是作者用來引出真正判斷的現象話題。
「利見大人」,是作者從飛龍在天這個現象中悟出的道理:君子應該像那騰空飛天的蒼龍七宿一樣,精進修為,成為心靈自由自在的「大人」。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