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古聖伏羲畫卦的靈感,來自於仰觀天象。
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禽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
卦象,首先就來自於天象。
《周易》的卦爻辭中,同樣記載了很多標誌性的天象,而這些天象,無一不透露出這樣的一個信息:當年寫下這部《周易》的作者,仰望的是一片戰國的星空。
一、乾坤二卦中的甲寅元曆法
翻開《周易》,映入眼帘的第一個天象就是北鬥。
《周易》第一卦,名為「建」,鬥建之意。鬥建所指,就是爻辭中屢屢出現的東宮青龍。
「鬥綱所建,青龍所躔」(《漢書.律曆志》),青龍巡天,在鬥建的指引下分陰陽,建四時,移五行。
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史記.天官書》
由於青龍與北鬥的關係如此緊密,因此又有為「天一」、「太歲」等尊稱。而在上一篇中,我們還說過,青龍又稱「甲寅」,是戰國時期的「甲寅元」曆法得名的由來。
《周易》的作者,在《周易》開頭的乾坤二卦十二爻,巧妙地描繪了在一年十二月間,東宮青龍在天上的形象特徵,形成了一部「甲寅元」曆法的總綱。
在這部曆法中,正月建寅,北鬥的鬥建在傍晚的時候指向東北方寅位。
鬥建的延長線上,正對著東宮青龍的角宿。(「杓攜龍角」《史記.天官書》。)
也就是說,鬥建指向何方,青龍的角宿就出現在哪裡。
巧的是,青龍的左角,名叫做「天田」。
更巧的是,《周易》的作者,在鬥建寅位的乾卦九二爻中寫道:「見龍在田」!
更更巧的是,作者在鬥建巳位的乾卦九五爻中寫道:「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而建巳之月恰好就被稱為「龍見」之月。(《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杜預注云「龍見,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遠為百穀祈膏雨也。」)
更更更巧的是,在鬥建午位的仲夏五月,黃昏之時青龍「亢」宿出現在南方中天,而作者在鬥建午位的乾卦上九爻中寫著:「亢龍」!
仲夏之月的亢宿位於南方中天,意味著這個時候已經到了戰國時代了。
因為在《堯典》中,記錄的五月夏至的天象是:「日永,星火」。意思是說,在白晝時間最長的夏至傍晚,出現在正南方天空的是大火(青龍的心宿,一說房宿)。
而與《周易》中的「亢龍」天象吻合的,是《禮記.月令》中的「仲夏之月,昏亢中」。
巧的是,我們說過,《周易》一書是出自思孟學派之手,而《禮記》一書,恰恰也是思孟學派的作品。如果對比乾坤二卦十二爻辭中的天象,會發現它們與《禮記》中的十二月令是完全一致的,每個月的天象都完全一致!(有關乾坤十二爻辭與天象的一一對應關係,請參考本系列的《乾坤二十爻辭與十二月令》等系列文章)。
二、夏正建寅
在「甲寅元」的曆法中,正月建寅。
在傳說的「三正」之中,夏正建寅,即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思孟學派的鼻祖孔子,便曾經讚嘆過「夏數得天」,並推崇「行夏之時」。
《周易》的作者,使用的也是正月建寅的夏曆,這一點,從《臨》卦「至於八月有兇」的卦辭中已經得到印證:《臨》的覆卦為《觀》,在十二闢卦中正是八月建酉之月(具體可詳見十二闢卦的相關論述)。
在建寅的曆法中,正月為孟春之月,正月初一朔旦立春,被視為「王者歲首」,是歲、時、日、月之始。
《史記》曰:「正月旦,王者歲首」,《正義》曰:「謂正月旦,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
始者,元也。正月旦立春,為四始之元日,也是曆法中極為重要的元日。
巧的是,我們說過,在立春的這一天早晨,正南方的天空上,出現的是《屯》卦中那房宿天駟「乘馬班如」的標誌性天象,而房宿,就是東宮青龍七宿的最中間一宿,又被稱為「龍馬」和「明堂」。
龍馬,就是那匹負《河圖》而出的「龍馬」。
明堂,就是那座記載著《洛書》的「明堂」。
我們還說過,組成天駟的「四馬」,又被稱作「四象」,代表的是春夏秋冬四時,而「乘馬班如」在《屯》卦爻辭中重複出現了三次,暗喻的是組成四季的十二個月!
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坤卦爻辭中「直方」的「方」字,就是天駟房宿的本名,暗喻的是四方,同時房宿又被稱為「四表」,是古代用以立影標記四方的華表!
更更巧的是,我們說過,日月七曜所必經的天之黃道,恰恰從房宿這根天之華表之間經過。
房四星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室也,亦四輔也。又為四表,中間為天衢,亦為天關,黃道之所經也。七曜繇乎天衢,則天下和平。《晉書.天文志》
(本文為《周易》天文曆法密碼系列第三十一篇,也是「《周易》中隱藏的一部古代曆法」下集的第一部分。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