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青銅峽市陳袁灘鎮袁灘村,一座座農家院落乾淨整潔,寬闊平坦的道路直通各家。置身其中,整個村莊安靜而祥和,猶如一幅美麗畫卷。
利通區東塔寺鄉白寺灘村村民魯淑花正在清掃自家庭院(攝於11月28日)。
在利通區東塔寺鄉白寺灘村積分兌換點,魏發林正在整理兌換物品(攝於11月29日)。
寬闊整潔的道路、景色宜人的庭院……近年來,寧夏吳忠市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打造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以生活垃圾治理、汙水處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為重點,深入開展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切實解決農村「髒、亂、差、醜」等突出問題,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城鄉融合發展快速推進。
11月28日,在青銅峽市陳袁灘鎮濱河新村,農戶門前的道路寬敞整潔,村道上見不到垃圾,也沒有牲畜糞便,農家院裡掃得乾乾淨淨。村民姚淑玲將剝掉的菜葉扔在門口的分類垃圾箱易腐垃圾桶內。她說:「這一綠一黃垃圾分類箱,就像兩個哨兵,天天提醒我們要分類投放,大家逐漸就習慣了。」
在濱河新村,不時有保潔員巡視、清掃,房漂亮、院整潔、水清亮、路暢通。姚淑玲說:「以前,我們都是將垃圾扔到門口的大垃圾池裡。冬天還好,一到夏天,臭得要命。現在,分類垃圾桶擺到了家門口,每天都有保潔員來清掃垃圾和專門的車輛來清運垃圾,村裡的環境越變越好,心理感覺很敞亮。」談起近幾年村裡的環境變化,陳袁灘鎮袁灘村村民馬正德也是笑得合不攏嘴,對村裡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點讚。經過全村上下共同努力,轄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面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和農村人居環境,嚴格按照人美、院美、室美、廚廁美和村莊美的標準,積極引導廣大村民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帶動大家養成清潔衛生的良好習慣,實現庭院美化目標。
為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和村容村貌,吳忠市先後投入運營經費1.93億元,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通過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方式引進第三方「康潔為民」「黃大姐」環衛保潔公司,配齊城鄉生活垃圾轉運設施,全市設置垃圾箱90107個,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1座、垃圾填埋場43座、垃圾中轉站69個,配備垃圾轉運車1683輛、保潔人員6224人,環境衛生實現了從「無人問」到「有人管」的轉變。
農村衛生治理模式得到改變,但更多的還要依靠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濱河新村衛生面貌的改觀,與村民生活習慣改變是分不開的,而這種習慣又是在逐年的新農村建設中慢慢形成的。
過去,村民亂倒垃圾,垃圾圍河、圍路、圍房的現象隨處可見;現在,村民不僅自覺將垃圾倒入垃圾桶,還主動舉報、制止亂倒垃圾行為,共同維護周圍環境,「美麗鄉景」得到了「文明細胞」的裝點。稱重、計算、兌換……11月29日,在吳忠市利通區東塔寺鄉白寺灘村的積分兌換點,村民靳鵬將廢紙交給了兌換點的「收銀員」魏發林後,換到了一雙手套。兌換點的面積僅有幾平方米,布置簡約,牆上張貼著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表、管理細則等。村民積累到一定積分後,可以兌換牙刷、紙巾等日用品。貨物十分尋常,但是「收款」方式卻不尋常。魏發林說:「我們這裡不收現金,不用電子支付,只收日常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
在村子的另一頭,村民魯淑花家牆上的大紅喜字顯得格外耀眼。穿戴一新的她正準備約上好友在村裡逛一逛。她笑著說:「兒子和兒媳婦都在上海打工,這次回來結婚的時候,兒子對我說,沒想到村子變得這麼幹淨漂亮,都有些捨不得走呢。」然而,就在幾年前,每逢颳風天氣,魯淑花就會窩在家裡不出門。她回憶道:「平時,房前屋後的樹上掛著各種顏色的垃圾袋。現在好了,路面硬化了,房前屋後收拾得乾乾淨淨。我家門前還修建了一個廣場,晚上大家還能來這裡跳一會兒健身操,活動一下筋骨。」
白寺灘村駐村第一書記魏娜娜說:「近兩年來,我們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對村莊進行了一系列升級改造,通過『治軟、治窮、治亂』,完善了村裡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道路整潔了,環境優美了,大家的日子也過得更順心了。」
村村有美景,處處皆畫卷。伴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開展,一幅幅優美、清新、幸福的美麗鄉村畫卷在吳忠大地上迅速鋪展開來。(吳忠日報記者 丁寶萍 金方華 文/圖)
【來源:吳忠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