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什麼要遷都柏林?

2021-02-13 非常歷史

   27年前的今天,1991年6月21日,德國眾議院以338票對320票,達成歷史性的決定:將首都由波恩遷至柏林。很多德國人同意,德國的未來在柏林,但大多數人卻打從心底不願遷都。根據民意調查,從統一那年開始,年年的調查顯示,60%以上的德國人不贊成遷都,最主要的顧忌便是搬家費用,雖然德國政府預算中的搬家費是200億馬克,但大家知道,到時600億馬克恐怕還不夠。而且這還不包括遷都的周邊建設費等等。


四國佔領柏林

  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1945年5月8日二戰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翌年5月23日,合併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佔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聯邦德國在西邊,首都是波恩,由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支持,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民主德國在東邊,首都是柏林,由前蘇聯支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的建立與倒塌

  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東德邊防軍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東德政府為了阻止東德人逃亡,1961年8月13日突然建造柏林圍牆。柏林圍牆長度超過155公裡,高約3至4米,柏林圍牆及其隔離區包括了水泥牆、鋼製拒馬、鐵絲圍攔、碉堡、警犬、埋有地雷的開闊草地、警報器、反車輛壕溝、探照燈等。

  有人稱柏林圍牆是德國的「萬裡長城」,但兩者不同的是,東德建柏林圍牆是防本國人出逃,而中國建萬裡長城是防外國人入侵。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間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

  1989年11月9日,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將存在28年零3個月的柏林圍牆推倒。

  柏林圍牆的倒塌是東西方冷戰結束和東西德統一的標誌。1990年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德國完成統一。


1989年11月11日,東德示威者將柏林圍牆的一段牆體拆掉。

  遷都柏林

  兩德合併之後,1991年6月21日,德國眾議院以338票對320票,達成歷史性的決定:將首都由波恩遷至柏林。

  當時的首都是西德的波恩,相比較而言,柏林的經濟並不發達,還有著納粹的黑歷史,其歷史悠久程度也遠不如法蘭克福、亞琛、科隆、慕尼黑和斯圖加特。那麼,為什麼要大費周折遷都柏林呢?

  原來,柏林圍牆倒下之後,東西兩德在90年開始就締結《統一合約》一事談判。東德政府的意見自然是希望柏林做首都。西德情況比較複雜,各州議會基本上都反對柏林,而聯邦議會內部則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有。最後形成了一個折衷方案,在《統一合約》裡面寫「德意志蘭首都為柏林。議院及政府所在地問題將在德意志蘭統一確立之後決定。」

  條約1990年9月29日生效,事實上,從這一天開始聯邦德國首都變成柏林,但議會和政府仍舊在波恩。

  1991年聯邦議會開始激烈討論議會和政府所在地問題。支持者認為統一一直都是民心所向,所以波恩當初本是作為臨時首都而立,如今統一了就該搬回去,而且定都柏林可以更好地聯結新的前東德聯邦州,支持地方發展。反對者則認為延續第三帝國首都所在地會引發其他國家的警惕,而且政府和議會搬遷勞民傷財。經過數小時的辯論,最後投票的結果是:338 票支持, 320 票反對,遷都柏林以微弱多數票勝出。

  之後九年間,德國總理府及內政、外交、財政、司法部等十個主要機構遷往柏林;國防、教育、衛生部等機關留在波恩,並在柏林設立分部。

  柏林大興土木,成為自歐洲最大的工地。1999年4月19日,經過4年改建的國會大廈舉行落成典禮。之後新的總理府與政府辦公樓相繼落成。


國會大廈


新建的總理府

  1999年7月1日,對於德國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聯邦議院在波恩舉行的最後一次全體會議。此後經過一個月的搬遷, 8月1日聯邦議院在柏林新議會大廈投入工作。與此同時,聯邦政府部門也完成了搬遷工作。

【相關文章導讀】

♦ 二戰德國為何投降兩次:與西方和蘇聯各籤一次

♦ 一戰結束後德國人為什麼會選擇了希特勒?

♦ 柏林圍牆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倒塌的?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1999年7月1日,萊茵河畔的小城在晨光中漸漸甦醒,這平常的一天對波恩來說註定是不平常的,作為戰後德國分裂之後西德的首都,將於兩德統一8年之後的今天,將首都之位還於柏林。  河上的霧氣緩緩散去,一場世紀的遷都之旅拉開帷幕。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很多人都想問,德國在1990年再次實現大一統之後,為什麼敢明目張胆的首都從波恩遷到柏林呢?難道不怕周邊國家猜忌嗎?原來波恩的市民又怎麼願意首都離自己而去呢?實際上,德國能再次過成一家是整個國際環境促成的,英法蘇波等國都得到了好處,波蘭和當時苟延殘喘的蘇聯也都得到了德國不再提出領土訴求的承諾,對德國遷都柏林不會產生大家以為的那種猜忌。至於說波恩捨不得自己的家鄉從首都將為普通市,人口只有30萬的小城有誰會在乎呢?
  • 德國統一時,為什麼要選擇更窮的柏林做首都?
    10月3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德國重新實現了統一。但是,新的德國面臨著選擇首都的問題:遷回曾經的首都柏林還是留在西德時的波恩?在統一合約中,就有統一後德國首都設在柏林的條款,但條款中還說:「議院和政府所在地待德國統一後再議。」
  • 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帶了怎樣的影響?
    說起兩德,不得不說冷戰時期著名的標誌性建築:舉世聞名的柏林圍牆。二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全德。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域稱為聯邦德國(西德),蘇聯佔領的區域稱民主德國(東德)。至此德國一分為二,門戶獨立。鑑於此,東德於1961年在自己境內的柏林市區修築了一道高2米長達155公裡、牆上布鐵蒺藜的牆。這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因建在柏林市區,又稱柏林圍牆。此牆修建的目的既是阻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東德居民投奔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西德,又是阻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西德人跑到東德沾社會主義的光。
  • 德國柏林傳奇機場服役超70年後謝幕
    中新社柏林11月8日電 8日,從1948年啟用至今的柏林泰格爾機場送走最後一架航班,標誌著這一充滿傳奇色彩的德國首都最大機場正式結束運營。其完整地經歷了二戰結束後柏林被分區佔領、兩德分裂、冷戰和德國重新統一的全過程。由於距離市中心僅數公裡,且航站樓呈獨特的六邊形造型,極大縮短了從市區前往機場和抵達機場後登機的時間,使得泰格爾深受經常出行的人士喜愛。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兩德統一,德國國會決定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東西柏林原有的機場已無法滿足遷都後的需求。於是德國開始在毗鄰柏林的布蘭登堡州修建柏林新機場。
  • 今昔對比:德國統一前後的柏林
    布蘭登堡門它是柏林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布蘭登堡門建於1791年,在分裂時期是東、西柏林的邊界。它正巧位於東柏林邊防線的後面,公眾無法進入。直到1989年秋天,這一封鎖地帶才不復存在。兩德統一後該監獄被關閉,幾年後作為紀念館對遊客開放。柏林圍牆柏林圍牆將柏林分為東、西兩部分,整整隔離了28年。柏林圍牆長約160公裡,建有嚴密的邊防設施。許多人在試圖翻越邊境逃往西部時死亡,確切的數字至今仍不得而知。兩德統一之年,很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在至今保存下來的一段牆壁上畫滿了各種繪畫。
  • 兩德統一與德國憲法制度的發展
    同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就逐步實現統一問題提出「十點計劃」;1990年5月18日,兩德關於建立經濟、 貨幣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亦稱「第一個國家條約」)籤署,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兩德經濟、社會的一體化,是兩德統一進程中所取得的第一個實質性成果;同年8月31日, 兩德政府又籤署了關於實現德國統一的條約(亦稱「第二個國家條約」);(註:這兩個條約為兩德統一奠定了政治和法律的基礎,尤其是後一個條約,它被人們看作是一個統一
  • 德國政府遷都柏林 - 東方網
    東方網8月25日消息:23日,帶著地中海陽光沐浴出的黝黑皮膚和夏季休假後的奕奕神採,德國總理施洛德踏進了他在柏林市中心的新辦公室。在新總理府的花園草坪上,總理和柏林市長迪普根共同切開了一隻慶祝遷都的杏仁蛋糕。一片鎂光燈閃過之後,施洛德激動地說:「今天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德國政府正式開始在首都柏林辦公。兩德統一9年之後,德國政府終於回到了柏林。
  • 1991年6月21日 德國決定遷都柏林
    1991年6月21日 德國決定遷都柏林  1991年6月21日,德國眾議院以338票對320票,達成歷史性的決定:將首都由波恩遷至柏林。  決定要遷都後,一些德國搬家公司都以為他們將發大財了,事實上,他們的算盤卻打錯了。
  • 德波恩不滿柏林二次遷都計劃 打響第二政治中心保衛戰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波恩不滿柏林二次遷都計劃!」德國《波恩總匯報》14日稱,德國聯邦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部近日成立專門小組,負責推進駐在波恩的多個聯邦部門搬遷到柏林,以結束昂貴的「雙政治中心」系統。為此,波恩打響了一場「德國第二政治中心保衛戰」。
  • 德國紀念柏林圍牆修建59周年
    本文轉自【中新網】; 1961年8月13日,柏林圍牆開始動工修建。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次年,兩德完成統一。59年後的今天,德國柏林舉行活動紀念這一歷史事件。圖為當地時間8月13日,一位路人凝視著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內擺放的花籃。
  • 兩德統一前,德國約佔全球GDP的7.8%,那如今呢?
    德國統一是近年來發生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統一前的聯邦德國就已經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實力在歐洲首屈一指。當時的歐洲國家對德國的統一抱有很大的疑慮,因為一個西德本身經濟實力就已經足夠強大,那麼統一後,無疑德國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圍牆」開放。在蘇東集團動蕩不安,蘇聯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兩德開始了統一進程。(柏林圍牆倒塌。)1989年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德國柏林旅遊概況
    在柏林歷史中與世界歷史息息相關的還是柏林的近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柏林做為當時德意志帝國的首都幾乎被夷為平地。而之後存在了38年的柏林圍牆則為今日柏林打上了深深的歷史烙印。1990年10月,柏林再次成為統一德國的首都。翻開了柏林歷史新的一頁。今日的柏林不僅是統一德國的首都,也是德國的政治中心,在科學、教育、新媒體等方面,柏林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為什麼兩德合併之後,首都會在柏林?
    網上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兩德合併之後的首都,會是在東德。當然這個問題的本身,其實就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合併之後的首都——柏林在冷戰時期,是同時歸屬於東德和西德,東德部分作為東德的首都。所以問題應該這麼去說,為什麼合併後,把首都定為柏林,而不是西德原本的首都波恩。我們知道兩德合併,以西德為主導,為什麼西德放著好好的波恩首都不用,遷都到柏林。這個問題就值得深思,為啥耗費不小的精力和財力,進行遷都呢?要知道,剛統一的時候,波恩的條件要比柏林好一些。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 送走最後一架航班,柏林傳奇機場謝幕
    中新社柏林11月8日電 8日,從1948年啟用至今的柏林泰格爾機場送走最後一架航班,標誌著這一充滿傳奇色彩的德國首都最大機場正式結束運營。其完整地經歷了二戰結束後柏林被分區佔領、兩德分裂、冷戰和德國重新統一的全過程。由於距離市中心僅數公裡,且航站樓呈獨特的六邊形造型,極大縮短了從市區前往機場和抵達機場後登機的時間,使得泰格爾深受經常出行的人士喜愛。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兩德統一,德國國會決定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東西柏林原有的機場已無法滿足遷都後的需求。於是德國開始在毗鄰柏林的布蘭登堡州修建柏林新機場。
  • 德國統一背後:無數個意外構成的政治奇蹟
    科爾隱約感覺到,對德國統一來說,這可能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11個月後的1990年10月3日,德國真的迎來了統一大典。德國的首次統一在炮火與鮮血中完成,帝國宰相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才締造了德意志帝國。而此番二次統一沒有放一槍一炮,未死一兵一卒,從柏林圍牆倒塌到兩德統一,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被世界驚嘆為政治奇蹟。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統一之前,西德的GDP為12490億美元,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遠超東德宗主國蘇聯的7710億美元。而東德的GDP僅為2000億美元,相當於西德的六分之一。同時東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遠不及西德,在兩德合併之前就經常有大量的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翻越「柏林圍牆」,前往西德生活。由於合併之前兩德之間實力上巨大的差距,也就註定了合併之後的東德人民軍在軍隊體系中處在了不平等的地位。
  • 兩德統一後,精銳的17萬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1990年,東德和西德重新統一,那道象徵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界限的柏林圍牆,被徹底推到了,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時代。不過,在柏林圍牆被推倒之前,東德還是相當強大的。尤其是在蘇聯陣營當中,東德的實力更是僅次於蘇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