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後,精銳的17萬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2020-12-18 科技歷史說

1990年,東德和西德重新統一,那道象徵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界限的柏林圍牆,被徹底推到了,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時代。

不過,在柏林圍牆被推倒之前,東德還是相當強大的。尤其是在蘇聯陣營當中,東德的實力更是僅次於蘇聯本身。在此之前,東德至少還有超過15萬人的軍隊,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麼,東德和西德合併之後,東德的軍隊去哪裡了呢?

簡單來說,就是被西德給全盤接納了。

冷戰時期,東德可以說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是北約和華約對峙的焦點。為了提升東德的力量,當時蘇聯也是不遺餘力地對東德進行支援,幫東德武裝到了牙齒。巔峰時期的東德,擁有超過8000輛坦克,可以組成強大的鋼鐵洪流,讓整個西歐聞風喪膽。

巔峰時期的蘇聯,號稱五天內可以橫掃西德前線,七天內打到英吉利海峽,三個月掃平歐洲大陸。這種說法,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真不是吹的。當時如果沒有美國的牽制,歐洲能不能抵擋住蘇聯的鋼鐵洪流,真的是一個未知數。

而在蘇聯人的幫助下,東德軍隊的實力,也是相當雄厚。所有東德軍隊,一律由蘇聯幫忙訓練,全軍基本實現機械化。即使到了東德和西德合併之前,東德依然保有超過2400輛坦克,7600輛裝甲車,以及各種強大的火力配置。

這種配置,就算拿到三十年後的今天,也足以在世界上排名靠前,擁有一席之地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裝備水平來看,當時蘇聯人對東德似乎並不是徹底的信任。這倒也正常,畢竟二戰時德國是蘇聯的主要敵人。所以當時東德的裝備,幾乎全都是由蘇聯人供給的,東德自己似乎並沒有製造這些裝備的能力。而且他們的裝備,也不是最先進的。

但就算這樣,東德的強大,確實是毋庸置疑。

但是,隨著蘇聯的日暮西山,軍隊的強大,並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什麼問題。當時兩德人民對於統一的呼聲極高,統一之勢已經勢不可擋。

而對於兩國合併這件事,當時雙方有兩種選擇。一是雙方籤訂相關協議,讓兩國合併為一個國家。這個方案,最終被雙方放棄了。因為如果合併為一個國家,就需要籤訂一個新的憲法,以及諸多規章制度,需要很長的時間。錯過了當時的機會,以後兩個國家想要統一,難度更大。

所以,當時雙方採取了另外一種方案。

東德直接解散,以自願的形式加入西德。

就這樣,德國順利統一。

不過,對於一個重新統一的德國,大家自然不能允許他重新擁有強大的軍力。畢竟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實在是讓人痛心。所以接下來,美英法蘇德五方,籤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條約規定,原西德軍隊,裁員至37萬人。東德軍隊,直接解散,但其中五萬人併入西德軍隊。

原本東德一共有超過15萬軍隊,想要一下子砍掉三分之二,自然難度很大。但不管再怎麼難,該砍還是得砍的。首先被裁的,就是那些宣傳部門、政治部門。東德過去是社會主義陣營,自然不可能留著這些部門。然後是東德方面的中高級將領,新德國自然也不信任他們,一律讓他們強制退休。

最終加入西德的,也就只有那五萬底層士兵而已。

但就是這五萬士兵,後來也因為各種原因,被陸續砍掉。真正能夠留在軍隊當中的,估計也就幾千人而已。

至此,新德國徹底完成了軍隊上的換血和統一。

相關焦點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統一之前,西德的GDP為12490億美元,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遠超東德宗主國蘇聯的7710億美元。而東德的GDP僅為2000億美元,相當於西德的六分之一。同時東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遠不及西德,在兩德合併之前就經常有大量的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翻越「柏林圍牆」,前往西德生活。由於合併之前兩德之間實力上巨大的差距,也就註定了合併之後的東德人民軍在軍隊體系中處在了不平等的地位。
  • 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帶了怎樣的影響?
    說起兩德,不得不說冷戰時期著名的標誌性建築:舉世聞名的柏林圍牆。二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全德。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域稱為聯邦德國(西德),蘇聯佔領的區域稱民主德國(東德)。至此德國一分為二,門戶獨立。東德於1949年10月7日建國,但東德人抑或對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卻充滿焦慮和恐懼,紛紛從東德逃往西德。鑑於此,東德於1961年在自己境內的柏林市區修築了一道高2米長達155公裡、牆上布鐵蒺藜的牆。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什麼要遷都柏林?
    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的建立與倒塌  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東德邊防軍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柏林圍牆的倒塌是東西方冷戰結束和東西德統一的標誌。1990年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德國完成統一。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在蘇聯模式的半個世紀統治中,東德的經濟極度落後,大批青年選擇離開東德自謀出路,這也是推動兩德統一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因為東德人迫切的想要改變現狀,就像今天的烏克蘭人想回歸歐洲一樣,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向歐洲靠攏自己就能實現富裕,而90年代的東德人同樣認為,自己加入西德就能和西德人一樣富足。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1999年7月1日,萊茵河畔的小城在晨光中漸漸甦醒,這平常的一天對波恩來說註定是不平常的,作為戰後德國分裂之後西德的首都,將於兩德統一8年之後的今天,將首都之位還於柏林。  河上的霧氣緩緩散去,一場世紀的遷都之旅拉開帷幕。
  • 兩德統一與德國憲法制度的發展
    同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就逐步實現統一問題提出「十點計劃」;1990年5月18日,兩德關於建立經濟、 貨幣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亦稱「第一個國家條約」)籤署,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兩德經濟、社會的一體化,是兩德統一進程中所取得的第一個實質性成果;同年8月31日, 兩德政府又籤署了關於實現德國統一的條約(亦稱「第二個國家條約」);(註:這兩個條約為兩德統一奠定了政治和法律的基礎,尤其是後一個條約,它被人們看作是一個統一
  • 冷戰時期東德軍隊有多強?人數不多卻被各國視為怪物,蘇聯都害怕
    當年「華約」和「北約」的衝突對抗涉及到許多領域,不過最焦灼的還是軍事領域的角逐,而處在這兩大團體最前端的,就是二戰後被分化成東西的德國。二戰勝利後,根據盟軍的提議,德國應該是由美、蘇、英、法一分為四,各佔其一。但是美、英、法將自己控制的地區集中在了一起,建立起了聯邦德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德」。而蘇聯則是在另一邊建立起了民主德國,也就是「東德」。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東德是蘇東集團中最發達的國家;1989年東德人均GDP11,873美.,西德1.78萬美元,蘇聯3428美元,歐盟1.29萬美元,中國香港1.21萬美元,羅馬尼亞1817美元。(東德劇變。)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圍牆」開放。在蘇東集團動蕩不安,蘇聯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兩德開始了統一進程。(柏林圍牆倒塌。)
  • 柏林圍牆倒塌後都發生了什麼?諸多因素最終促使兩德重新統一
    在科爾的推動下,東德各黨派經過多次會議磋商,決定與西德重新統一。在東德確定次年3月18日進行選舉後,西德方面也建立了"統一內閣委員會",但在這關鍵階段,雙方還是出現了一些分歧。2月17日,科爾在與來訪的莫德羅討論兩德統一問題時,提出了建立以西德貨幣——德國馬克為基礎的兩德統一貨幣聯盟的建議。
  • 兩德統一前,德國約佔全球GDP的7.8%,那如今呢?
    德國統一是近年來發生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統一前的聯邦德國就已經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實力在歐洲首屈一指。當時的歐洲國家對德國的統一抱有很大的疑慮,因為一個西德本身經濟實力就已經足夠強大,那麼統一後,無疑德國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 就差一點,人民軍為何拿不下釜山?他們遇到了一位猛人
    即便由美蘇主導的朝鮮半島南北對峙局面一度平安無事,但是隨著美蘇兩國軍事力量先後撤離半島,由南北朝鮮政府推動的統一戰略卻逐漸升溫。最終,由北朝鮮率先發動了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李承晚失去先機,又屢戰屢敗,不得不將半島南部拱手讓給了北朝鮮。
  • 德國統一30年間,向東德援助了2萬億歐元,如今東德發展如何?
    至1989年兩德統一前夕,民主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跟比利時相差無幾,但是比利時的國土面積只有民主德國的三分之一。同一時期聯邦德國的GDP在多少呢?它坐穩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把交椅,僅次於美國、日本,高達1.3萬億美元。
  • 套用兩德統一、朝鮮半島模式就能解決臺灣問題?為什麼說這種言論是...
    令人玩味的是,早在1999年7月9日,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特意選擇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拋出所謂「兩國論」,就是意在將臺灣問題類比兩德問題,套用「兩德模式」來處理兩岸關係,聯繫到如今又有人把朝鮮半島問題與兩岸問題聯繫起來。可以說,發出這些聲音的人,要麼是認識不夠,要麼就是別有用心。
  • 德國統一後,為何放棄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無疑是德國的龍興之地,它不僅在文化和心理上是德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時憑藉其優越的經濟和戰略地位也為現代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普魯士就被蘇聯佔領,此後它就有一個新的名字加裡寧格勒。
  • 德國統一背後:無數個意外構成的政治奇蹟
    科爾隱約感覺到,對德國統一來說,這可能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11個月後的1990年10月3日,德國真的迎來了統一大典。德國的首次統一在炮火與鮮血中完成,帝國宰相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才締造了德意志帝國。而此番二次統一沒有放一槍一炮,未死一兵一卒,從柏林圍牆倒塌到兩德統一,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被世界驚嘆為政治奇蹟。
  • 90年代蘇聯解體後,東西兩德可以統一,而南北朝鮮為何無法合併?
    蘇聯勢力的減弱,意味著德國和朝鮮擁有相對自由,獲得了國家統一的大好時機。只是,在面臨如此機遇之時,兩國的表現截然不同,德國很快實現統一,朝鮮韓國至今仍分隔異地。這到底是為什麼?其中,東德成為蘇聯管束之下最發達的國家,而西德更是發達國家之一,其經濟發展如火箭般迅猛其二,民心所向。對於只有一個德國的夢想,民眾由衷渴望,希望能見到德國統一。其三,東德和西德貿易往來相當頻繁,願意為統一而各自讓步,這才為德國的統一創造出最有利的機會。再談談朝韓。
  • 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為何會戰鬥力極強,殲敵60000多人
    70年前的韓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地區規模較大的局部戰爭。這場戰爭給亞洲地區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然而,當我們系統的研究韓戰的歷史,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對韓軍是一邊倒的進攻優勢。
  • 朝鮮人民軍前期優勢明顯擊敗美軍,為何兵敗釜山?仁川登陸成轉折
    而反觀那時的南韓部隊,大多數是未經過專業訓練的部隊,是當地的海岸警備部隊或者保安部隊等,並且有些是抓來的壯丁,當發現不敵對方時,都是想辦法逃跑,所以前期朝鮮人民優勢明顯,但為何兵敗釜山?當時南韓方面意識到實力相差懸殊,是準備讓出約100多個席位進行和談,但是朝鮮人民軍堅持進行統一,於是不宣而戰,並且僅僅3天的時間便佔領了當時的漢城。這一次使得南韓損失慘重,約有4萬多士兵陣亡,朝鮮方面則只有一千餘人犧牲,並且開戰之初南韓號稱有8萬左右的部隊,但是經此一役只剩下2萬多可以戰鬥的部隊,並且漢城戰役嚴重摧毀了他們的信心。
  • 隱形柏林圍牆 東德城市的復興
    德勒斯登茨溫格宮為兩德統一後復建,此為其後門德勒斯登曾經彷徨。兩德統一後,前東德的製造業逐步被淘汰,作為前東德工業中心,德勒斯登受影響最大,失業率一度高達30%,在德國排名第一。中國球迷也能在本土找到相應的例子,比如當年的八一隊,曾被譽為「中國阿賈克斯」的天津火車頭隊等。兩德統一後,這些前東德球隊失去了支撐,也失去了特權,面對高度的市場化,它們的墜落不可避免。昔日文化中心的重來在我的計劃中,魏瑪是旅途必經一站,甚至是核心一站。
  • 梁山那麼多人痛恨招安,為何沒有一個人敢殺了宋江?
    文/主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自己自然就會更強大,而對手就會相應會掂量掂量,在和你對陣的時候,就會考慮更多因素,起碼下手就不敢那麼隨意,因為他面對的對手越強大,相應後果就越麻煩,或許自己還沒出手,就被對手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