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30年間,向東德援助了2萬億歐元,如今東德發展如何?

2020-12-06 文史群英會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蘇聯陣營中看起來發展不錯,無論是人均GDP還是居民生活水平都是獨一檔的存在,屬於社會主義發展的樣板。但是一跟西德相比就差遠了。

至1989年兩德統一前夕,民主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跟比利時相差無幾,但是比利時的國土面積只有民主德國的三分之一。同一時期聯邦德國的GDP在多少呢?它坐穩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把交椅,僅次於美國、日本,高達1.3萬億美元。

不但GDP比不過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聯邦德國的百分之三十,職工收入只有聯邦德國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聯邦德國10年至15年,對外欠債近百億美元,東德對於西德是全方位的落後。

當兩德統一後,聯邦德國開始了對原民主德國地區的輸血援助。

第一步就是對原東德地區進行私有化。德國政府並成立了「商業私有化公司」和「不動產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專門從事商業組織、零售貿易、旅遊、飲食、服務等行業企業的私有化。如果企業沒有私人和個人財產,沒有權方面的爭議,能出售的一律出售。不能出售的暫時出租,既不能出售也不能出租的企業一律關閉。

對於大企業,則由託管局接管,成立股份公司或其他形式的公司,為私有化做準備。對於那些有買主的企業可以實行直接私有化,即進行拍賣。由於西德財大氣粗,東德的私有化沒有採取東歐其他國家那種向居民或職工無償分配財產或折價優惠的私有化辦法,而是一律出售給了私人。聯邦政府為東德的私有化補貼了5000多億馬克,與東德全部國有企業的資產總值大體相當。

與私有化一同進行的還有聯邦政府對原東德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兩德統一時,東德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公共設施不足,主要包括道路、橋梁、鐵路等等。據統計,僅統一後的頭4年裡,聯邦政府就向東部地區投入400億馬克用於公路擴建修繕、通信現代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00年前,原東部地區的電話普及率、通信數位化程度就已經達到或超過西德地區水平。

兩德統一20年後,東部地區新修或更新公裡2萬公裡,新建鐵路7000多公裡,原有800萬套板式住房有2/3得到修繕,並新建了上百萬套現代化住宅。原先蘇聯的那種「赫魯雪夫樓」陸續改造,塗裝上鮮豔的色彩。

為了把東德地區的百姓生活收入帶到西德水平,籌措縮小東西差距所需的資金,從1993年起,德國在西德的從業者中,按照收入的比例,設立了「團結附加稅」,用於東德地區的財政援助。這筆稅款每年大約有140億歐元,預計徵收到2030年。

統一初期,失業成了東部地區最為嚴重的問題。德國政府採取了「先改善生活,再提高生產」的政策方針,近7成的財政援助用於提高東部居民收入和社會福利。巨大的財政支出,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東部居民收入普遍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1990年-1995年,居民收入提高了160%,全職工作者的月收入從1230馬克提到3230馬克。如今,原東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已達到西德地區的70%-80%。

貨幣流通領域,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使得東德百姓收入及財富並沒有受到貶值,避免了社會的動蕩。

根據德國社會學者的統計,兩德統一近三十年,西德總共向東德輸血超過2萬億歐元,甚至可能更高。這個數字充分展示了德國政府想把東德帶入西德水平的決心。但是西德的民眾們就有其他想法了,大部分西德人抱有著「國家統一,自己吃虧」的看法,對東德的包袱心懷不滿。

整體而言,今天的德國東部地區五個州的發展水平距離西部還有著不少的差距,東德經濟發展力落後西德30個百分點,德國政府援助東德之路依然是長途漫漫!

相關焦點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在蘇聯模式的半個世紀統治中,東德的經濟極度落後,大批青年選擇離開東德自謀出路,這也是推動兩德統一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因為東德人迫切的想要改變現狀,就像今天的烏克蘭人想回歸歐洲一樣,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向歐洲靠攏自己就能實現富裕,而90年代的東德人同樣認為,自己加入西德就能和西德人一樣富足。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在兩德統一前,東德擁有175300名士兵,同時海陸空兵種齊全,隸屬於東德國防部。除了歸屬華約指揮的機動部隊外,其餘部隊由德國防委會指揮。合併之前的東德軍隊實力較強,擁有2300輛主戰坦克、7800輛戰車、2500門大炮、400多架作戰飛機、50架攻擊直升機及大量的飛彈、火箭發射裝置,其彈藥儲備量就達到了30萬噸。
  • 德國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才換來如今的東德與西德的統一?
    8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兩國雙邊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採取了一些緩和兩國關係的措施。比如,擴建兩國高速公路、放寬東德去西德旅遊條件、開放兩國邊界、建立兩國經濟共同體等舉措。 1989年西德提出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以及後來東德提出的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使德國的統一被提上日程。
  • 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兩邊的差距有多大?
    東西柏林乃至兩德之間,人口一直進行著流動。這種流動大致有個方向,那就是東德居民向西流動。有數據表明,在1945年-1961年,也就是柏林圍牆建成之前,東德向西德移民的數量在300萬人以上。從時間上來看,這300萬人中,不少是1949年東德成立之前就逃走的,但也有不少是後來陸陸續續逃離的。
  • 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
    對於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總體發展,這份報告可能並未提供更多的新鮮觀點,比如德國在10多年前就已經通過勞動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統一以後經濟的疲軟態勢,藉助中國等新興國家市場的需求,重回增長區間。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故事。然而,吸引媒體和公眾注意的,卻是其中對於德國東西部差異的分析。  報告指出,德國東西部的生產力差異明顯。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隱形柏林圍牆 東德城市的復興
    東德時期,德勒斯登一度「轉型」。東德政府醉心於「社會主義建設」,將德勒斯登建造為一個工業城。當然,它原本就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和傳統,在二戰前,德勒斯登就是德國相機、鐘錶製造和高級食品的生產中心,是德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這也許是兩德統一後變化最大的東德城市吧,當年工廠林立,如今卻儼然昔日王城。
  • 東德領袖昂納克的結局與柏林圍牆的倒掉與統一
    ,也不相信東德人民會不聽他的話,因為他掌控著數十萬秘密警察,還有大量軍隊,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也對德國統一不放心,擔心統一後的德國再次崛起,1989年6月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訪問西德,雙方發表共同宣言,蘇聯提出不會在幹涉別國內政,要全力發展本國經濟,這一番話對東歐各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東德領袖昂納克卻不以為然,六月22日昂納克召開了的第五十四次中央委員會全會。
  • 德國統一背後:無數個意外構成的政治奇蹟
    唯獨東德政府對戈巴契夫的倡儀最為消極,昂納克等人採取了更為保守性和防衛性的姿態;1988年下半年時,蘇聯的很多雜誌在東德被禁止發行。這也是東德看起來沒有東歐其他國家那麼震蕩的另一個原因。 但作為東方陣營一員,身處地緣連鎖政治風暴的漩渦之中,東德不可能完全超脫在外。1989年4月份東德基督教團體也向政府提出了改革要求,好多地方發生了小規模抗議活動。
  • 德國慶祝統一30周年:融合之路仍漫漫
    展覽的核心部分是一條「統一之路」,一路向人們展示德國統一進程中的若干裡程碑事件: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邊境開放;1990年9月12日,又稱「二加四條約」的《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籤訂,德國統一掃除了外部障礙;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統一。圖為人們在「統一之路」上參觀。
  •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這對現在的德國有何影響?
    蘇聯陣營和西方陣營政治體制的不同,社會管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兩德居民自我定位的錯亂,柏林圍牆建立後,對於兩德公民來往的限制,造成了一些社會慘劇的出現,在德國再次統一後,分裂造成的創傷還深深的影響著德意志民族。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由此經濟水平也拉開了差距,東德經濟水平遠低於西德,在東德地區,人們的收入普遍都比西德低,每月工資為2800歐元(3138美元),且德國排名前30的企業大多也是位於西德。  這這種強烈的不平衡也使得在名義上統一之後,原東德居民對於聯邦德國的歸屬感並不是很強,且有很強的不安,甚至覺得自己在地位上被看做是二等公民。
  • 今昔對比:德國統一前後的柏林
    兩德統一後該監獄被關閉,幾年後作為紀念館對遊客開放。柏林圍牆柏林圍牆將柏林分為東、西兩部分,整整隔離了28年。柏林圍牆長約160公裡,建有嚴密的邊防設施。許多人在試圖翻越邊境逃往西部時死亡,確切的數字至今仍不得而知。兩德統一之年,很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在至今保存下來的一段牆壁上畫滿了各種繪畫。
  • 德國統一之前 最後一名因為翻越柏林圍牆而被射殺的東德青年
    在這道柏林圍牆修建之前,大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民主德國進入西西柏林,光是1949年到1961年之間就達到了大約260萬人。為了限制外流人口,東德在1960年的時候制定了《開槍射擊令》,規定民主德國邊防軍有權力對非法越境者進行射擊,這一命令在1982年通過立法被合法化。
  • 兩德統一前,德國約佔全球GDP的7.8%,那如今呢?
    如今已經過去30年,回過頭再看,我們可以更客觀地分析和判斷,德國究竟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數據顯示,1990年兩德統一之前,聯邦德國的經濟規模為1.77萬億美元(數據來自《快易財經》,下同),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7.8%,當時德國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 柏林圍牆倒塌助推強大德國出現
    文 / 嚴雪  25年前,由於大量東德難民湧入西德,東德內部逐漸產生鬆動。以柏林圍牆的倒塌為標誌,兩德分裂的局面走向尾聲。1990年10月3日,德國正式統一。柏林圍牆的倒塌不但開啟了德國統一的進程,而且也開啟了德國走向強大的進程。  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一個統一的德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強大的?兩德的統一對中國又有哪些意義?大公網專訪了德國耶拿大學經濟學家安德魯斯•弗瑞塔格(Andreas Freytag),他以柏林圍牆事件親歷者的角度,解析了柏林圍牆事件對德國和世界格局的影響。
  • 東德足球在落寞,看看有哪些球星來自東德
    在德甲18支球隊中目前只有RB萊比錫一支球隊來自東德,很多曾經的東德勁旅科特布斯、羅斯託克以及德勒斯登等球隊都逐漸遠離德甲賽場。而來自東德的球星更是暗淡。 東德足球也曾有著光輝的故事,曾經帶領多特蒙德獲得歐冠冠軍的薩默爾就來自東德名城德勒斯登。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什麼要遷都柏林?
    東德政府為了阻止東德人逃亡,1961年8月13日突然建造柏林圍牆。柏林圍牆長度超過155公裡,高約3至4米,柏林圍牆及其隔離區包括了水泥牆、鋼製拒馬、鐵絲圍攔、碉堡、警犬、埋有地雷的開闊草地、警報器、反車輛壕溝、探照燈等。  有人稱柏林圍牆是德國的「萬裡長城」,但兩者不同的是,東德建柏林圍牆是防本國人出逃,而中國建萬裡長城是防外國人入侵。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
  • 諸多因素最終促使兩德重新統一
    東德在柏林圍牆的倒塌中發生了根本轉變,議會開始重新制定法律,刪除了憲法中最重要的那句話:東德人民接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列主義政黨的領導。這特別的變化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東德已經消除了對西方世界的敵意,德國的統一即將到來。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東德是蘇東集團中最發達的國家;1989年東德人均GDP11,873美.,西德1.78萬美元,蘇聯3428美元,歐盟1.29萬美元,中國香港1.21萬美元,羅馬尼亞1817美元。(八十年代東德街頭)(東德街景)東德就算按照西方標準,也可以算作發達國家。(東柏林街頭。)但「一家獨秀」擋不住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