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

2020-12-25 光明網

  作者: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春春

  三十年前,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德統一揭開了序幕,最終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完成。按照這個標準,德國實現了政治統一,並且,統一後的德國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和社會等領域都令人驚訝地順風順水,東部德國雖然並沒有如「統一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當年預言般發展成「生機勃勃」的盛景,但是也沒有受到許多東歐轉型國家所遭遇的貪腐成風、高犯罪率、政局動蕩之類問題的困擾。然而,自從排外特點鮮明的「歐洲愛國者反對歐洲伊斯蘭化」運動(Pegida)在東部城市德勒斯登興起,以及右翼民粹色彩濃厚的德國選擇黨在東部德國獲得廣泛支持之後,德國社會突然意識到統一後的內部融合可能出現了問題,於是嘗試著開始新一輪有關德國統一的討論。近期,兩份研究報告將德國東西部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再度顯性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意見的對立。

  德國東西部生產力差異明顯

  位於東部城市哈勒的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IWH)於今年3月4日公布了一份名為《統一的國度:柏林圍牆倒塌30年之後》的報告。對於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總體發展,這份報告可能並未提供更多的新鮮觀點,比如德國在10多年前就已經通過勞動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統一以後經濟的疲軟態勢,藉助中國等新興國家市場的需求,重回增長區間。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故事。然而,吸引媒體和公眾注意的,卻是其中對於德國東西部差異的分析。

  報告指出,德國東西部的生產力差異明顯。統一之後的第二年即1991年,德國東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西部的45%,然後東部增長速度高於西部,但是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德國東部的經濟增長就已經開始失速。2017年,東部的人均產值停在西部的82%左右,即使是西部人均產值最低的薩爾州,其數據也高於東部人均產值最高的聯邦州。這一差異如何解釋呢?報告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德國東部企業不僅規模較小,而且缺少帶有企業戰略功能(主要指的是研發)的大企業,而研發部門一般安置在公司總部。2016年,德國500強企業有464家將總部設在西部,東部只有36家企業總部。

  第二,德國東西部生產力的差異與工資差異同步。德國東部的工資中位數相當於西部的81%。除了生產力差異導致了東部工資水平低於西部之外,經濟結構性差異也是一個因素。比如西德繳納社會保險的全職就業人員有28.4%來自製造業,而東德只有21%;西德製造業的薪資水平是西德平均水平的115.9%,東德製造業只是東德平均薪資的101.4%。

  第三,東部人口持續下降,但是向西部的人口淨流出基本結束。自2012年以來,東西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基本持平。與之相比,1989年至2015年,東德人口淨流出190萬人,1990年到2015年之間的出生率甚至低於死亡率。這其中也有明顯的城鄉差別,東部鄉村人口減少數量遠高於西部鄉村。

第四,東西部經濟結構不同。在東部企業身上仍舊能夠看出統一前中央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研發人才和創新能力流失嚴重。2015年,全德國企業研發支出610億歐元,其中560億歐元為西德企業支出,東德企業僅為研發支出50億歐元。這導致東德地區的研發支出嚴重依賴公共資金。

第五,東部經濟雖然在西部轉移支付的幫助下已經縮小了生產和最終使用之間的差距——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6%縮小到2015年的1%,但是對於西部輸血的依賴性仍舊存在。

報告的分析部分已經凸顯了德國東西經濟融合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最後的發展建議部分則引發了更多爭議。其中一項建議是:未來的東部經濟發展需要聚焦城市,也就是說東德的鄉村地區已經不具有發展的前景。這一建議使得報告主筆、研究所所長萊茵特·格洛普(Reint Gropp)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但是作為經濟學家,格洛普認為未來的工作產生於「服務業、研發和數位化」等領域,而相關的企業只會集中於規模較大的城市。如果處於政治的考量繼續投資東部鄉村的話,則是一種「倒退」的想法。

東德人和外來移民被標籤化

與上述報告中嚴肅的科學分析和政策建議口吻相比,4月初德國社會融合與移民研究中心(DeZIM)發布的一項名為《東德人與外來移民的類比:爭相獲取認可》的研究報告不啻投下了一枚重磅情感炸彈。這是一項2018年6月到2019年1月間在全德國範圍內對7233人(其中西部德國4613人,東部德國2612人)進行電話調查的研究結果。這項調查的出發點極其大膽:德國統一近30年了,為什麼相當一部分東德人明顯地無法獲得與西德人相當的生活機遇?研究者在德國另一個社會群體中發現了與東德人相近的「結構性不平等」:外來移民。從社會學研究的意義上,這意味著可能存在著某種群體性的甚至更為普遍性的解釋。

我們不妨借用報告中的刺激性語言對這份報告做一總結:東德人和外來移民在德國遭受了類似的被標籤化和被貶低,收入更低,找工作更難。西德人視東德人為「自己人中間的他者」,東德人是德國內部的「外來移民」。

把東德人和外來移民兩個社會群體進行平行比較研究的視角當然屬於研究的空白,研究者也希望能把融合研究和移民研究兩個領域從概念、理論和方法上做到互相補充、互相激勵。這是科學研究的一方面。然而在另一方面,這一類比的敏感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此前並未凸顯的話題突然間充滿了話語的張力,比如如何定義「東德人」?正如移民研究近年來發現的,所謂的「移民」「帶有移民背景」等貌似清晰的概念都屬於構擬的產物。

這項調查顯示,36.4%的西德人和32.1%的東德人認為德國東部在統一近30年後「仍未融入今日的德國」; 35.3%的東德人覺得自己是德國的「二等公民」,49.1%的東德人認為自己「必須付出更多才能獲得同樣的結果」。在這個結果面前,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確實應該成為德國社會思考和討論的話題。西德人和東德人,可能仍舊需要繼續培養「跨文化能力」,在共同的生活和交往中,重寫共同的德國經驗。

[ 責編:秦超 ]

相關焦點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李斯特關稅同盟的成功案例歐盟在建立之初被視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聯盟,然而在英國退歐和新冠肺炎的無情打擊之後,歐盟呈現給人的是四分五裂的景象,在世人看來現在就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歐盟根本沒有將歐洲統一在一起的可能性。
  • 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帶了怎樣的影響?
    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域稱為聯邦德國(西德),蘇聯佔領的區域稱民主德國(東德)。至此德國一分為二,門戶獨立。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美英法是資本主義國家;東德按蘇聯模式實行社會主義,西德則實行資本主義。一個德國一分為二,自立門戶實行兩種完全對立社會制度,這是較量是競爭,全球人心中無底卻無言拭目以待。
  • 德國史: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崩潰了,昂納克退出政治局
    德國史: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崩潰了,昂納克退出政治局歡迎來到百家號如霜說史,小編了解到在民主德國不存在可以與之相比較的現象—在聯邦德國,這些現象對政治意識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在專制制度的條件下,極權國家的傳統未被削弱且長期有效。
  • 德國史:19世紀德國的統一(下)
    今天我們接著上篇文章繼續了解德國的歷史。史學家們對俾斯麥在1863—1871年實施的政策褒貶不一。與其說他是個強勢的控制狂,倒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應時而動的弄潮兒。他的主要目標就是鞏固並擴展普魯士的勢力,並利用三場戰爭成功地實現了這個目標。
  • 他山之石與前車之鑑:韓國尋求半島和解與統一背後的德國經驗
    當地時間2018年4月21日,韓國首爾,韓國民眾舉行集會,祈願4月27日的朝韓首腦會談能夠成功。視覺中國 圖2018年4月27日,朝韓首腦會晤將在板門店分界線的韓國一側舉行。近年來的朝鮮半島局勢發展中,作為歐盟和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德國,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 克宮:普京就德國統一日向德國領導人表示祝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3日消息,克裡姆林宮新聞局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德國統一日向德國領導人表示祝賀,他強調,德國統一成為歐洲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普京向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 施泰因邁爾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賀電。
  • 兩德統一與德國憲法制度的發展
    它規定, 本條約雙方政府建議統一後的德國的立法團體,在兩年之內著手研究因德國統一而出現的關於修改和補充《基本法》的問題,並特別列舉了對於聯邦與州的關係、導入國家目標於《基本法》、適用《基本法》第146 條在其範圍內舉行公民公決的問題。但這一規定對是否應制定新憲法並沒有加以明確。)
  • 德國統一後,為何放棄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無疑是德國的龍興之地,它不僅在文化和心理上是德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時憑藉其優越的經濟和戰略地位也為現代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普魯士就被蘇聯佔領,此後它就有一個新的名字加裡寧格勒。
  • 兩德統一前,德國約佔全球GDP的7.8%,那如今呢?
    德國統一是近年來發生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統一前的聯邦德國就已經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實力在歐洲首屈一指。當時的歐洲國家對德國的統一抱有很大的疑慮,因為一個西德本身經濟實力就已經足夠強大,那麼統一後,無疑德國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對於當時主要問題—統一德國的道路問題,拉薩爾贊成在普魯士領導下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他從虛構的「鐵的工資規律」出發,進而否認無產階級舉行罷工、組織工會和進行群眾性革命鬥的必要性。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工人用和平方式取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從而取得政權。根據拉薩爾的想法,工人階級可以利用奪得的政權來建立工人生產協作社。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1999年7月1日,萊茵河畔的小城在晨光中漸漸甦醒,這平常的一天對波恩來說註定是不平常的,作為戰後德國分裂之後西德的首都,將於兩德統一8年之後的今天,將首都之位還於柏林。  河上的霧氣緩緩散去,一場世紀的遷都之旅拉開帷幕。
  • 法國、德國「不和」已久,德國解開心結,為何法國還「忌憚」德國統一?
    這首先要追溯到歷史上著名的大事件「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發生時,當時聯邦德國希望實現德國統一大業,推倒柏林圍牆,作為世界兩大巨頭的美國和蘇聯都沒有發表什麼想法和意見,然而卻是相近的英國和法國,尤其是法國激烈的反對德國統一。所以為什麼法國如此害怕德國實現統一大業呢,而事實上德國並沒有這些顧慮呢?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德國國情】最低調的德國國慶——兩德統一那些事兒
    不同於中國國慶的熱鬧非凡,10月3日,也就是今天,歷年都很低調的德國國慶日已上線。所以德國的國慶日為啥辣麼低調,又因何10月3日是德國國慶日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德國的國慶節也就是德國的統一日。1990年10月3日,冷戰以來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成立,因此10月3日,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每年的10月3日是法定的休假日,全國放假一天,和其它的短假一樣,城市裡的德國人會去周圍的小鎮、湖邊、海邊小住幾天,曬曬太陽、放鬆放鬆。在城市裡也會有些慶祝活動,但更多的是懺悔,多半不是官方組織的,主題大多是反戰的。
  • 德國慶祝統一30周年:融合之路仍漫漫
    中新社德國波茨坦10月3日電 題:德國慶祝統一30周年:融合之路仍漫漫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10月3日,德國統一30周年紀念日。  今年的主慶祝活動設在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75年前,二戰戰勝國正是在此召開波茨坦會議,決定了戰後的世界格局,也成為冷戰和兩德分裂的先聲。
  • 德國統一之後,為什麼拋棄小城波恩,而選擇東德的柏林為首都呢?
    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柏林也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首都。德國統一的歷史很短。19世紀末,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邦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斡旋之下,才最終實現了統一。俾斯麥首先是普魯士的首相;德皇威廉一世也首先是普魯士的國王。
  • 戈巴契夫:「德國統一是我的傑作,蘇聯解體的鍋…」
    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紀念日前夕,德國《明鏡》周刊視頻組編輯安娜·薩多夫尼科娃(Anna Sa­dov­ni­ko­va)在莫斯科戈巴契夫私人辦公室,就東西德統一、蘇聯改革和解體等一系列問題採訪了這位88歲高齡的前蘇共總書記。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採訪內容,謹供參考。
  • 歷史上唯一成功統一的北伐水分究竟有多大
    在中國的歷史上歷來是先佔據北方著基本上都是比較強大的也更有實力去一統天下,在明朝之前的朝代無一不是由北向南徵伐才建成的大統一國度,但有且僅有明朝是從南邊出發一路北伐才取得的天下,要知道北伐不是沒人幹過比如出名的有諸葛亮,還有劉裕等這些人可都是絕世猛人啊連他們都是在北伐之中接連失敗可想而知北伐的難度何其之高
  • 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個拼圖——洛林-阿爾薩斯
    眾所周知,普魯士王國在俾斯麥等人的帶領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得以統一。其中,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正式統一了南德諸邦,並從法國得到了洛林-阿爾薩斯地區。那麼,洛林-阿爾薩斯,作為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她對德國的重要性在哪裡呢?先說說洛林-阿爾薩斯怎麼併入德國的吧。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什麼要遷都柏林?
    很多德國人同意,德國的未來在柏林,但大多數人卻打從心底不願遷都。根據民意調查,從統一那年開始,年年的調查顯示,60%以上的德國人不贊成遷都,最主要的顧忌便是搬家費用,雖然德國政府預算中的搬家費是200億馬克,但大家知道,到時600億馬克恐怕還不夠。而且這還不包括遷都的周邊建設費等等。